笔面第一!他说“这样学,不聪明也能上岸!”
毕业之后就开始了备考,从去年开始,参加的是国考,分数很低,没有进面。2021年省考笔试第一,面试第一。
虽然我的笔试分数不高,很多知识自己也没学到家,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把一些好的经验分享出来。
因为我就是借着那些上岸前辈的经验,从中获得了很多信心和方法,我希望我的备考历程也能给其他还在奋斗的小伙伴们一些帮助,也算是将爱传递吧。
一、获取信心才能一路披荆斩棘
1 从他人那里获得信心
我之前在国考考完的下午就知道自己没戏了,觉得自己太不争气了。第二天我开始看社区的上岸经验贴,看了一整天,并把对自己有用、适合自己的经验和方法用本子记录下来,一方面是激励自己,另一方面是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看别人的经验贴真的对增强自己信心很有帮助。
2 从自己内心获得信心
做好釜底抽薪的准备,注意是坚定信心,而不是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我的方法是:我只是缺少好的学习方法而已,所以我只要找到好方法,一定能提高得很快。
果然慢慢找到方法之后,确实有很大提高,行测尤其明显。
第一次模考才考了55分,到了接近省考的时行测模考考到了70分,做那些省份的卷子也可以保持在65-68.5左右。

二、根据能力和效率来制定时间表
之前在帖子里面看了一位伙伴的时间安排,从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非常细致,哪几个小时做什么题型。
这种安排适合克制力非常强、且效率较高的人来执行,对我说我,就不适合!
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不完,占用了后面的时间,后面的任务又完不成了。
因此,我建议小伙伴们:
1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效率来制定时间表
比如这个学习任务你可以在40分钟内完成,那么你就把计划定为60分钟完成,慢慢的做多了,以前需要40分钟的现在只需要30分钟,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时间表了。
这样循序渐进才是对的,一来是完成任务给自己增加了信心,二是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才能真的把知识消化,而不是囫囵吞枣。
有的小伙伴可能就会问了,我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这样的话一天能学多少?
我的答案是: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并不是把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就等于把这些知识都吸收完了,要客观点,总比一天看似时间排的很满但是什么也没学明白要好得多。
2 根据要学的东西来安排时间表、而不是看时间来安排时间表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陷入了这个误区,先看离考试还剩几天,于是拼命制定时间表,把要做的事情塞进时间表里。
这样制定时间表的人就像是跟时间赛跑,但是永远也跑不赢。
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把白天的时间挤完了,只能压缩晚上睡觉时间了,但是睡不好往往也学不好。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学习任务来安排时间表,我们要学的是哪些,一定要抓住重点,而不是细枝末节。
我总结了社区里时间紧但是学习效果显著的伙伴后,他们在短时间之内能取得成功的方法都是:抓重点。先知道自己要些什么,再来学习。

三、申论的瓶颈突破
曾有上岸大神说了一句话: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这几个层次暗含的道理,直到现在才明白。
学习申论不是一蹴而就的,见效慢,可能你学了很久,由于没有学通,所以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1 练题先不着急做题,先学会划分段落结构和理清中心思想
这个没搞懂,也就只能做一题会一题,而不是做一题会一片。
你只有搞清楚这段在讲什么,揣测出命题者想要考你什么的时候,你给出的答案才可能有高分。
2 申论答题不要拖沓,简明扼要
我发现每次申论模考那些得分高的小伙伴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很简洁,字字珠玑,命中得分点。
我的答题就相反,拖沓,而且还巧妙地避开了要点……
所以还是要训练的,每次做题都要刻意训练自己的作答,尽量简洁。
且做题不能只做一遍,而是要过段时间再看,再做一遍,不断找到那种感觉,我想自己如果做到这样,70分也应该不远了吧。
有时间的小伙伴建议在格子本上做题,一是练字,二是锻炼一次性写好答案的习惯,不要来回涂改。
3 大作文如果不是文字功底很扎实的,一开始对自己要求无须太高
要记住,初学者不要一味追求辞藻有多华丽,结构才是硬道理,先把结构搭建好,逻辑理清楚,这部分才是拿分重点,有余力再在辞藻上下功夫。
因为我们不是写散文而是申论!
大作文提高不是多写几篇
而是把一篇反复修改,反复雕琢,从结构到逻辑都是很完整很顺畅的时候,再找懂行的人帮你看看,这样的提高才是最快的,这才是“捷径”。
我记得有一篇大作文题目是关于“老子的向水学习”,写好了之后是花老师给我改的,真的改的好详细(弱弱地说一句,我是发到社区的),要不是他那次帮我改,我还不知道原来结构清晰是这样,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是这样,不能议论和对策混着写,从那以后我的申论作文才慢慢开窍的。
找范文反复研究,每一段,每一句
如何开头、结尾、承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