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淮北“相城”得名渊源探析
作者:解华顶
摘要:
今天的淮北市不仅有着现代工业文明,还积淀着丰厚的先秦文明。市区不仅考古发现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相城城址,还发现了史前古文化遗址。多年来,“相城”之得名源流一直是地方志研究的课题之一,有“颛顼建城”“相土建城”两种说法。结合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多角度探讨先秦时期淮北“相城”得名的渊源,“相城”之得名其实应与睢水、相水水系的命名有关;如果从更深层次上寻找答案,应与天文观测有关。
关键词:
先秦时期;相城;得名源流
今天的淮北市区有着悠久的先秦文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在淮北相山脚下建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汤十一世祖相土曾居于此。春秋时宋国共公为避水患,经睢阳迁都于相。战国(公元前268年)宋国被齐、楚、魏所灭,相属楚地。秦统一中国,置相县,属泗水郡,泗水郡的治所设在相城。
由此可见,淮北市称“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相山”之命名、“相城”之筑造及得名与先秦时期相城的地理位置、农业经济、政治地位密切关联。2009年以来淮北相城考古取得重要发现,
[1]
战国至汉代城址出土陶器上还发现带“相”字的陶文“”“”“”,“相山”“相城”之得名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目前,无论是“颛顼建城”说还是“相土建城”说在文献上都没有充分的依据,要弄清相城得名的真正缘由,首先要从文字学上“相”字的本源入手,再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等多角度考察,最后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考“相”之造字本义
要弄清“相城”得名的源流,首先要从“相”之造字本意入手。古汉语中的“相”是个词义系统较为复杂,词源网络较为宽泛,本义的确定和某些义项也都存在争议的词,从字形上判断其本义,目前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为“相”是“以目观木”,表示省视、察看义;另有学者认为“相”是“以木代目”,本义是盲人的手杖。我们认为,“相”的字形反映的只是造字意图而不是实际使用过的词义,例如“齐”用“禾麦吐穗上平”的具体形象表示平齐、整齐,“初”用“裁衣之始”的具体形象表示开始、起初,这都是一致的。“以目观木”的具体形象是要表示“仔细看,观察”的意思,所以我赞同“相”的初始义应该是“细看、观察”。《说文•目部》:“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段玉裁注:“《释诂》《毛传》皆云:‘相,视也。’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这在上古文献中也多有例证,如《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毛亨传:“相,视也。”又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可见《说文》对“相”字本义的分析是可信的。 这里我要补充的一点是,在有“相”字的最早的文字史料中,“相”字往往与天文观测等祭祀活动有关。 甲骨卜辞:“相日今允雨”,其中“相日”为观察太阳的意思。 甲骨卜辞:“甲辰。帚相示二矛岳”,“相示”应解释为查看祭祀坛或者祭祀台。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相”字的五种写法均有“目”形,有目则可视,“目”与“木”的组合可以理解为以“目”看“木”,古人为什么要以“目”看“木”呢?这很可能是以“目”看木上之刻度,古代无论是天文观测还是一般的测量基本上离不开木质测量工具,木头来源丰富且易加工,容易刻上精确地刻度,“目”与“木”组合成“相”字很可能与古人观测、测量有关。《周礼·春官·序官》载有官名“冯相氏”,“冯相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郑玄注:“冯,乘也;相,视也。世登高台,以视天文之次序。”
[2]1288
可见“冯相氏”是世登高台观测天文之人。上古时期,统治者出于巩固其统治的需要,对天文历法相当重视,天子、诸侯为天下掌管祭祀之人,也掌握了最高的天文机密,代表上天神灵以治天下国家。 综合以上,“相”之造字本意是用眼睛观看树木来表现“省视、察看”,然后再扩大引申为“视”,文字起源很可能涉及到古代天文观测活动。后来,“相”在本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动词“判断优劣”“帮助辅助”、名词“相貌、宰相”、副词“互相”等较为复杂的语义系统。
[3]
二、考“相”、“睢”、“商”、“宋”四字音义关系
淮北的相山、相城位于古睢水流域,睢水流域又是商族、宋人的发源地和最早经营之区域。考“相”“睢”“商”“宋”四字,音义密切关联。
[4]
睢,《说文》云:“仰视也”,徐灏注笺:“睢之本意但为仰视。”相与睢上古还是双声字,都属心纽。
[5]1033
睢与相,本义相同、双声、别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云:“然则相(水)又是睢水之别名也,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
[6]
位于睢水(相水)之滨的相城得名与睢水(相水)也相关联,“睢口”下有下相县,因于相水,“睢口”上的相县、相城得名也是因于相水。《史记•天官书》记载“相”在古代还是天上近于太微的著星,而九月翼轸偕岁星早晨出现于东方的天象叫“天睢”,说明睢水之名睢或相,上古可能与天命神意还相关系,与古人观测到的天文星象的命名有关。追根溯源,无论是“相”“天睢”这种星象的命名还是“相山”“睢水(相水)”的命名,都应与“相”、“睢”字的本义“看、观察”有关。 相地位于睢水流域,是商族、宋人的发源地之一。商族“商”字《说文》云:“从外知内也”,与“相”字本意相近,也有看视、度量之意。古代“宋”和“商”同声可以通用,“宋”古从木声,而“木”古有“桑”音,“宋”与“商”同为阳部字,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还常把“宋”称作“商”。
[7]
王国维说它古音与商相近,他在《说商》中指出:“余疑宋与商声相近,初本名商,后人以别于有天下之商,故谓之宋耳。”
[8]
“相”“宋”“商”古音都在阳部,“相”与“商”本意相近,“相”与“宋”古又都属心纽,二字也为双生叠韵字,“相城”实即“宋城”“商城”之异写。 总之,相、睢、商、宋四字,本义与“看视、观测”有关,不仅存在着必然的音义联系,还与古代天文星象相关联。
三、考“颛顼建城”说
据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淮北显通寺院内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宿州知州甄譓《重修相山庙碑记》云:“按庙之前代石刻谓相之古城帝颛顼所建”。古碑认为古相城为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所建,这是否可信呢? 从“相”之造字本意来看,“相”字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司马迁在《史记》之末附有《列国分野表》,宋国相地的天文分野属“心星”分野。“心星”即大火星,又被称作“商星”,一般指为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天蝎座α星),但在古代也有把房、心、尾三宿合称为“大火”者。《尔雅·释天》云:“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大火星是先秦的文献中记录得最多的一颗星,《夏小正》和《尚书•尧典》中都有:“五月初昏大火中”的记载。包括大火星在内的东宫苍龙七宿被视为时间开始的时候和方位的标记,并赋予它们以龙的形象。 颛顼相传为黄帝之孙,对应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春秋命历序》中有“颛顼传二十世”之说,综合考之,颛顼帝时代淮北地区正处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以火纪时(火历)在颛顼帝时就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历法,颛顼帝曾命黎为“火正”。火正是观象授时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官员,负责观测和祭祀大火星的“火正”在颛顼帝之前就已经开始观测大火星,观测地点在火星分野范围内也不止一地。
[9]
相地天文分野属大火星分野,所以相山周围也很可能有大火星的观测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在相山也找到一些疑似天文遗迹现象,有待进一步考证。《史记•五帝纪》云,“帝颛顼高阳者……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10]11
所谓“载时以象天”讲的就是颛顼帝按时观测天文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又《史记•历书》“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复侵渎。”
[10]1257
这里透露出九黎乱政,扰乱了天文历法,天文工作者(神职人员)和老百姓混杂,给天下造成了混乱,也危害了农业生产,故颛顼登位后首先理顺神职人员和老百姓的关系,通过命南正重司天管理天文工作,命火正黎司地管理民众,恢复了正确的天文历法与管理纲常。 从相地属心星分野及《史记•历书》中载颛顼帝平九黎之乱的记载,结合相山庙古碑碑文,颛顼帝筑相城可能并非空穴来风。颛顼帝平九黎之乱后重视天文观测,在心星分野范围内建一些观测点和城址是有可能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聚落文明也不断发展,促进了聚落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革新,颛顼帝筑“相城”一方面可以防御野兽的攻击,使这一区域的人民过上定居农业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发展天文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加强部族管理。当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已有很多,经发掘的垓下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已初具规模,而“相城”当时规模也可能很小,也可能就是土筑围墙,外面挖上围壕,虽然简单,但它是人们有意识修筑的防御性工程,是人类社会逐步走向文明的产物。
四、考“相土建城”说
从造字本义上看,“相”“商”同有看视之意,同时,相地也是商三祖(卨、昭明、相土)最早经营之区域。《史记•殷本纪》中“卨兴于唐虞夏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卨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的记载。
[10]91
卨(同契)其字有刻划、卜、商、计算、测算之意。商人的先祖历代被封为“火正”,就是负责观察大火星及太岁星的运行,掌管历法,及时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播种收割。卨即古史记载的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族之一的阏伯就是尧舜时代掌管以火纪时(火历)的火正,曾筑台观察大火星,记录天象,指导农业生产,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商的后人历代祭祀大火星,大火星也因此称作“商星”。卨子昭明,子承父业,管理天文历法,“昭明”应是对他事迹的谥号。 昭明之子相土作为商汤十一世祖,生活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相土本人精于计算,辅佐禹夏立下赫赫功绩。“相土”的“土”,当读作du,音杜。土是测度、衡量、计算之意。《周礼•地官•大司徒》“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2]727
土圭:(一名圭臬)是用以测日影,正四时的天文观测仪器。相土作为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2]689
他应是测天量地助禹治国之能臣。他得谥“相土”,与其测天量地助禹治国的烈烈功绩有关。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有限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推知他少时始居相城,掌学天文,相测侯占日月五纪(星)二十八宿之躔次,正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之消息,后袭位迁居商丘,为夏司徒、火正、方伯。佐夏敷水土,测地宜,土封疆,天下以平,故得“相土”美谥,留千古烈烈颂声。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九宿州符离县条云:“故相城在县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
[11]
《太平寰宇记》卷十七宿州虹县条云:“故相城,盖即相土所居,后因名之。”
[12]
文献中提到故相城为相土所居但并未明确是相土所筑,传统观点认为相土东至相地筑城,因“相土”名声,故相土筑的城称作“相城”,这种观点可能把先后关系颠倒了,相土本为“子”姓,初封于相,居于相地,故以地名为氏,犹如黄帝本姓公孙,后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综合考之,“相土建城”并不可信。
六、结语
综合考察结果,“相城”之得名源于“相”之造字本义。相地位于睢水流域,是商族最早经营的区域,至周代相地又是商族后裔宋人的聚居地,“睢”“相”“商”“宋”四字音义密切关联,与“观测、测量”意相关。由于相地优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居住,是农业文明发端极早之区域,史前聚落遗址众多。史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文历法的指导,我国的历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以火纪时的火历经史前数代天文工作者的观测和计算最终成熟,并在史前相当长一段时期指导农业生产。相地的天文分野属心星分野,心星即大火星,是史前火历发明期间必须详细观测和计算的一颗星。综合考之,史前相地很可能有重要的大火星观测点,相地的得名也很可能与天文观测相关联。 古代天文历法的观测一直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属于最高机密,往往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商三祖都属黄帝后裔,与几代天下共主也都有血缘关系,是最重要的辅政大臣,他们非常精于计算,世代承袭“火正”,主持观测大火星、丈量土地、管理天文历法及指导农业生产的工作,谥号“卨”“昭明”“相土”正是对他们功绩的最好总结。“相城”之得名源流并非传统观点认为的“相土旧都”,其得名应与睢水、相水水系的命名有关,如果从更深层次上寻找答案,睢水、相水水系的命名及相城的得名应与天文观测有关。
相地作为商三祖最早经营之区域,相城周围史前聚落遗址众多,古老的“火历”在这里孕育成熟,文明之星从这里升起,从夏商至春秋战国,相城不断发展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时为宋国之别都,秦时为泗水郡郡治,先民们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先秦文明。
参考文献:
[1]淮北市博物馆.安徽淮北相城战国至汉代大型排水设施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0(2):4. [2]孙治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梁梅.浅谈古汉语中“相”的演化过程[J].广西师院学报,1994(4):79. [4]陈立柱.战国时宋都彭城辨[J].史学,2009(3):105. [5]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1033. [6]郦道元.水经注校正[M].陈桥驿,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7:572. [7]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86. [8]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18. [9]庞朴.火历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1978(4):131.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29. [12]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62. (原文发表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4期)
作者简介
解华顶(1983-),淮北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