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前进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壮大的刘家茅酒烧坊【怀国酒业溯源】
茅台历史上最早的酿酒烧房,究竟始建于何时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依据。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是明朝茅台的一本《族谱》,其扇页所绘家庭住址地形图,标注了在其住宅附近有酿酒作坊。
《族谱》记载,先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进军贵州,征讨播州(今遵义大部)土司杨应龙判乱后,才在茅台定居的。这说明,至迟在17世纪初叶,茅台村已经有手工作坊意义上的酿酒业。
茅台一带出土文物也证明,当时茅台周围沿古道的村落,如赵家坝(即今仁怀市茅台镇太平村)、安村(即今仁怀市二合镇紫云村)等地,已经有了酒店。
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州布政使爱必达的《黔南识略》一书卷下的“遵义府仁怀县”条云:“茅台村善酿酒,土人名其酒为‘茅台春’。”这是地方文献中,关于茅台酒的较早记载。
《黔南识略》成书时,赤水河已于三年前疏浚通航,川盐入黔,进一步促进了茅台镇酿酒业的发展。
1939年,张肖梅在《贵州经济》 一书中提出茅台酒的酿制工艺源出山西,直到今天,也还有人说“汾酒是茅台酒的祖师爷”,以及“茅台酒源出陕西”等等。《黔南识略》的记载表明,茅台当地百姓原本就善于酿酒。
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酿酒烧房已发展到数十家。在茅台镇杨柳湾,即今贵州茅台酒股份公司制酒一车间处,一尊建于清朝嘉庆八年 (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名单中有“大和(疑为“天和”或“太和”)酒坊”字样。而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编撰的《仁怀县草志》也记载,“茅台酒:城西茅台村制酒,为全黔第一”。
1908年,茅台镇烧房不少于20家,其中怀国酒业酒厂前身——刘家茅酒烧坊亦在其中,刘家烧坊也是在刘氏烧坊的遗址上重建的。每年耗费粮食300吨,年产酒40—80吨。
即使是40年后的1949年,全国白酒总产量也才11万吨左右,因此,晚清道光年间茅台酱酒的数十吨的产量,在当时的确是无与伦比的。”
刘氏烧坊家族后人在茅台镇刘氏烧坊遗址上重建了“刘家茅酒烧坊”,在刘家薪火相传酿酒技术之上又进行了改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特色“回沙”工艺,“刘氏酿造法”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开始小批量生产粮食酿造手工烧酒,名曰“刘氏烧酒”。
这就是一个前进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壮大的刘家茅酒烧坊如今的怀国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