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半截蜡烛》原型居然发生在刘宋?!【刘宋风云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挣扎 上】

2023-08-04 14:36 作者:浅蓝色的幻想  | 我要投稿

刘昱倒台,刘凖上位,世界似乎再次获得了清净。在元徽政变之中,萧道成以独当一面的态度,名正言顺地拿下了朝廷的大权。萧道成原以为,自己一步步独揽大权,应该少有掣肘。

可惜他想错了。

荆州刺史沈攸之就对萧道成很不爽。

萧道成原与沈攸之是同样的职位,在大明、景和年间,也就是孝武帝、前废帝时期关系很好,在义嘉之难中又是同一战线上的队友。话说这样的关系,也应该不会起什么纠纷了吧。事实也确实如此,萧道成与沈攸之结为亲家,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了沈攸之的儿子沈文和。

后来,沈攸之出镇荆州,他们之间依然还是十分要好。但是沈攸之也是一个颇具野心的人,这几年朝廷确实很乱,皇帝一连换了几茬,他就私下练兵,图谋一些不轨之事。如此一来,身居高位的萧道成反倒成为了沈攸之的目标。

没有永远的友情,只有永远的利益,萧道成,对不住了。

对于沈攸之的冷眼相待,萧道成也并非没有警觉。事实上,他早在元徽三年(475)就派自己的亲信张敬儿出镇雍州的襄阳。张敬儿到任之后,百般哄骗沈攸之,让他以为自己是可以相信之人。

在背后,张敬儿就把沈攸之的一举一动报告给萧道成,让他得以明白前线的最新情况。

这就好比在教室里安了个监控,自习时谁在哗众取宠一目了然。

等到了元徽政变之后,突然就有人要举报沈攸之,说他意欲谋反,并且证据确凿。

证据的提供者是直阁将军高道庆,据高道庆所陈述的内容来看,事情大体是这样的:高道庆放假回家,与沈攸之喝酒吃饭。话说酒真的是个好东西,几杯黄汤下肚,脑子一热,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于是就一股脑地吐出来,其中当然不乏一些取代朝廷的妄言。

在五世纪的刘宋王朝,说这种话无异于自爆。果然高道庆如获至宝,他把这些话统统记在了心里,等到休好假,探好亲回家,向萧道成打小报告:“沈攸之他要反了!”

萧道成的反应却很平淡:“这是在造谣吧。”

高道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要率五千骑兵突袭江陵。这个计划太过荒诞,也因萧道成的反对而中止。高道庆似乎与沈攸之没完没了,又找到另一个厌恶沈攸之的人——杨运长。他们两密谋,私下收买刺客,想要把沈攸之给刺杀了。

刺客的水平也着实是地下,他被沈攸之察觉,不幸被反杀。

萧道成其实已经很能忍了,他之前都一直忍耐着对于沈攸之的各种举动。他觉得能忍则忍,不必马上撕破脸,倘若两个人可以消除怨恨,和好如初,也不是不可能。

 

萧道成的一片好心,在沈攸之看来确实对方在故意袒护朝中的那帮小人。他们诋毁我,把我说成什么样了!你萧道成不闻不问,是不是就是你在指使的?萧道成啊相对单纯,你这个人是大大的坏!

想到这里,沈攸之造反的意愿可谓是愈加炽烈。很快就有人劝他早点起兵造反。但这是沈攸之却想到自己的儿子沈元琰还在京城作为人质,又感到投鼠忌器,不敢贸然起兵。是啊,何必如此着急呢?自己的儿子还是非常重要的。

说儿子,儿子真来了。沈元琰带着刘昱的遗物来到了江陵府上,通报了刘昱的死讯,又带来了一个消息:萧道成已经将杨运长贬为宣城太守。这无非是说明两点:其一,把沈攸之的敌人贬黜,好好安抚一把;另一方面,则向沈攸之表明,刘昱不肖,被我等废了,您是外臣,就好好待着吧!

皇帝换了,仇人贬了,沈兄你总满意了吧!

可是这封信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沈攸之一收到信,立马火冒三丈:好你个萧道成,和我论功劳、名声,你哪里比得过我了?只因你投机政变,现在居然掌控朝堂了!投机分子,无耻小人!

又转念一想,萧道成是真的傻,居然把儿子给我放回来了,这不是天助我也吗?又何必担心什么投鼠忌器的事情呢。哎呀,儿子来到我身边,这下子可以放开来干了,我要效仿古人,进京铲除奸邪,清君侧!

……不能妄动。沈攸之基本的造反常识还是有的,现在先要稳住对方。于是他也回信一封,信中说萧道成为国立功,实在是社稷宗室之幸云云。除此之外,他把自己的儿子留在身边,并且厉兵秣马,准备一有时机就立马起兵造反。

导火索并不难找,而且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刚好有朝廷的使者来到江陵,以太后的名义送给沈攸之十支蜡烛,并且加沈攸之封号。沈攸之就趁着这个使者到来的契机,精心设计了一出好戏。

看过《半截蜡烛》的都知道,为了防止德军搜查,母亲把密信放在了蜡烛里面。沈攸之虽然没看过这个故事,但是也玩了一个差不多的把戏:沈攸之将蜡烛剖开,“惊奇”地发现里面有太后的密诏,说是萧道成横行不法,我大宋江山就凭您了啊……哎呀,真棒!沈攸之借此理由开始整军备战,准备杀到建康去。

有人不同意。

沈攸之的妾崔氏、许氏还是比较要性命的,她们劝说道:“我们都老了,您还是为您的家人考虑一下吧(毕竟造反失败是要杀头的)。”

沈攸之大怒,随即也意识到了这出戏还演的不够完美。但是他早有准备,他指着一块布说:“你们看,这是先帝(明帝)与我立下的密誓,说将来如果国家有难,就让我来挽救。”两个小妾还认识点字,就这么被骗了过去。

沈攸之又以相同的方法,蒙骗了府上的文武官吏,把他们拉上了造反的不归路。

来看沈攸之手上的两件东西。太后诏书不必说,肯定是假的,刘宋一朝太后都是工具人,连实权都没有(参见邓琬等人的做法);至于明帝和沈攸之的秘密盟誓,大抵也不可信,沈攸之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待遇,要是有早被刘彧、刘昱父子杀掉了。

虽然是假的,但有这两样东西,人的公信力会提升很多,骗骗手下的人当然是绰绰有余的。

扯回来说,造反还要有盟友,单干干过萧道成的几率不大。沈攸之对四周的州郡长官发去了热忱的邀请。

众人在沈攸之热情邀请的手上放了一把垃圾,推了回去。

找了一圈,没一个人愿意同自己一起干。沈攸之郁闷了,这造反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造反的邀请函都已经发出了,想必朝廷不久将会知道,因此只能即日开干了。

 

升明元年(477)十二月十二日,沈攸之举兵造反,讨伐萧道成。按照惯例,沈攸之要写一份檄文,向天下昭告萧道成的罪恶。沈攸之还是很有创意的,他没有写檄文,而是直接给萧道成写了一封信,大意如下:

后废帝(刘昱)昏庸狂暴,你应该和各位大臣秘密商讨,一同报告太后,之后才能废除他。哪里有你这样结交皇帝左右,实行弑君的行为的道理。既已杀之,又不让逝者安息,任由他的尸首光天化日躺在露天的地方,让蚊虫叮咬,你这是什么心思!

再有,你还另立门户,在朝廷之外新设一个自己的小朝廷,朝廷的政令都出于你。我倒想问,西汉的霍光、蜀汉的诸葛亮有这样辅政的吗?我看啊你就是想要篡夺宋室江山。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我也不惜以死报国,和你拼到底了!

建康方面的反应很耐人寻味,仔细想来却又很简单——建康那边仅仅是下令戒严,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不是萧道成在装腔作势,而是他真的没想到什么好办法。

没办法总得想,想出个合适的办法为止。萧道成一群人在朝堂上绞尽脑汁,思考着如何阻止沈攸之东下。最后还是萧道成一拍脑门,对呀,这不是还有个萧赜在前线吗?

 

萧赜,萧道成长子,时任晋熙王刘燮长史、郢州行事。沈攸之造反时,萧赜正与刘燮赶往建康赴任新职位。如今举目朝野,就属萧赜离自己最近,血缘关系也最亲。没得说了,就让他上去顶一阵子吧!

萧道成对萧赜说:“你现在要回朝廷,前线的重任或多或少也要承担一点,好好干吧,爹相信你!”
    接到信的时候,萧赜在寻阳。

令人意外的是,他却不急,反而很有自信地说:“我早就料到有这一天了!”

当初沈攸之还未造反的时候,身为行郢州事的萧赜充当的就是监视沈攸之的职务。在造反前夕,萧赜解职东归,考虑到不能将郢州白白拱手送给沈攸之,萧赜又留下郢州司马柳世隆守卫。

萧赜嘱托柳世隆:“若沈攸之发兵东下,其势不可挡也。此种情况我们会尽力应付,你只要固守城池,保存实力;倘若沈攸之一直攻打郢州城,这你就得给我好好守住了,到时候你我内外夹击,必定能取得胜利。”

于是萧赜离职,到寻阳的时候,沈攸之造反了。

萧赜不慌,其他人却很慌。他们劝萧赜赶紧离开寻阳这个是非之地,早点赶到建康与大部队回合才是保住性命的好方法。

很正常的反应。但凡是一个正常的南朝官员,他的脑子里跳出来的想法不出意外便是这个。但这也就凸现出萧赜的胆识过人了——他坚持留在寻阳,并不着急赶往建康。

寻阳嘛……它是建康颇为重要的一个门户。它地处长江中游,靠近京师,如果把作战指挥部安排在这里,则进可攻击荆州的沈攸之,退又可防守后边的长江天险。这么险要的位置,沈攸之自然明白抢到它的重要性。既然寻阳尚在自己的手中,又何必将它拱手让人呢?

这么一想,大家茅塞脑子里瞬间就通畅了,将军周山图尤为兴奋:“各位只要我们现在开始齐心协力,这江边的天险便是我们最好的援助,敌人必定可以被打败。”

也许是在沮丧之中振臂一呼的激奋呼声真的有极为强大的兴奋功能,现场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众人开始呼喊着一些鼓舞士气的的话,没人再想着逃到建康去了。

萧赜对周山图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同时也给他了一个新的任务:把寻阳连带湓口的城防都给准备妥当。

要说这周山图也不是只会喊喊口号的口嗨党,他也是有点能力的。周山图坐镇湓口与寻阳,监修城防,操练士兵。不出十天,寻阳与湓口的坚硬程度已经足以让沈攸之吃好几个苦头了。这也意味着,在柳世隆的郢城第一防线之外,萧赜又在十天之内,又新添了一道寻阳——湓口防线,再加上建康本身的防御。沈攸之想要突破,可谓是有亿点难度。

萧赜的工作实在是太出色,萧道成接到报告之后都扬眉吐气的说:“萧赜不愧是我的儿子!”

 

有萧赜在前线作为屏障,萧道成的确是可以放下一百个心。他还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一场针对他的谋杀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着。(未完)

《半截蜡烛》原型居然发生在刘宋?!【刘宋风云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挣扎 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