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 一些锁的吐槽
你锁爹真的我哭死。 我在想学界为什么会给他界定为“没有性格的人”,他明明很有性格。(笑得) 杨芬老师在她的研究写道:他的外在表现出一种“孤独、古怪、沉默、冷漠、厌烦”,而其内在特征表现却是:“理性的人、自然人、幸福的人、反抗者、牺牲者。” 有人评价他冷漠,原因是他在参加葬礼的那天,表现得又累又困,他不清楚自己的死去的老妈今年多少岁,拒绝了打开棺材去看即将下葬的母亲,在母亲死后没有表现出一丝近乎悲伤的行为,反而和玛丽去约会,连玛丽豆被他“吓得退了一步”,而后枪击案中,他给被他杀死的一具一动不动的尸体多开了完全没有意义的四枪,在审问室里,不请求原谅也不哭泣求助,被评价“顽固不化”。 但是他又展现了一种近乎纯粹的真诚,他也从来没有强求过别人去理解自己,仅仅是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去回应外界,他以一种追求真实的态度去回答,当别人问他是否愿意在法庭审理上这样描述他的感受,他以“因为没有这样的想法”而拒绝了对自己有利的说辞,以上种种,他都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与违和感,他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 他还有一种追随本能的赤诚,他说很想见到玛丽,想要亲吻玛丽,夸赞玛丽,玩玛丽教他的游戏,陪玛丽看电影。但是玛丽问他,是否愿意跟她结婚时,他又觉得无所谓,他说,如果你想结,那就结婚,玛丽又问,你爱我吗,他说答案大概率是不,玛丽最后问如果换个人想要跟你结婚,你是否也会同意,他说当然会。 加缪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 默尔索的这种“反常”行为,在我看来,是对社会规训的一种无形反抗。 在常人看来,参与亲人的殡葬便要落泪,要是不落泪,可视作“不孝”,这种常见的大众化统一流程,一旦不执行,就容易产生“陌生感”。最后他不为自己的死刑作求情和辩护,他主动拒绝“为自己的情感戴上种种面具”(你锁爹的萌) 不过我觉得除了锁,有意思的还有最后的审判环节,如果说前半段体现了默尔索“反社会”的局外人的特质,那么后半段则体现了对默尔索的审判,前后形成互相看的框架,前半段是默尔索看社会,后半段是社会看默尔索。 全书的最令我震惊的点在于,即使是在最后的审判中,默尔索依旧是一位局外人。当他发现这群人以一种让他难以理解的理由在判案的时候,他自动地将自己归为于观众,让我想起《穷山恶水》的kit,他在自己的审判上睡着了。(不过你锁是完全没有自杀倾向的,我认同杨建老师说的,局外人是不会自杀的,因为厌烦不是厌世。) 鳊鱼里面,锁的ego叫他人之锁,取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