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银英和三国,田中的采访

2019-10-19 17:50 作者:玛莉蓓尔  | 我要投稿

一直看到很多观众拿三国的梗来调侃。我入坑晚不太清楚“银英是太空版三国因为田中最喜欢三国”这个说法是怎样流传得这么广的,但是从田中自己的采访来看,银英恐怕不是被当成太空版三国来写的。

德间书店出书的时候每一本书后都有对田中的一些采访,其中《落日篇》说到了三国,大概是这样的:

德间:此前,《银英传》经常被拿来与《三国演义》作比较,与《三国演义》并称的是《水浒传》。田中先生更喜欢哪一个呢?
田中:这里没有哪一个的问题。若从指挥官的类型分得仔细这一点来说,的确是《三国演义》比较好,而《水浒传》中虽然也描写了无数类型的人,但其中也有一些无论如何也不适合做指挥官的人。从这一点来看,在真正的人物描写方面,还是《水浒传》更宽厚,但是对那些只把中国古典小说当作处世术和组织手册来读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德间:正因为即使作为组织的手册也可以来读,所以还是《三国演义》更含有一些说教味道吧。
田中:不,《三国演义》原本也并不是这样的。只是《三国演义》有些说教味道。还没有其他的作品如此热衷于儒教理论呢。所以,以此为基准思考中国的古典小说就大错特错了。(笑)把《三国演义》从评书世界变为故事传说的,最初是《三国志平话》,那时的张飞才活跃哪。诸葛孔明的影子还小得很。仅仅是人物中的一个而已,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人物,是罗贯中把孔明彻底抬起来的。所以,张飞的戏比《三国志平话》减了很多。
德间:是吗?
田中:减了。所以《三国演义》是彻底遵循儒教伦理、男性原理、公德理论的作品,完全是把诸葛孔明神化的书。
德间:是吗,如果把孔明抬起来,那么张飞自然就跌下来了,这是必然的。(笑)如果把奥贝斯坦抬起来的话,那毕典菲尔特就要跌下去了吧。
田中:奥贝斯坦是孔明吗?(笑)
德间:可是在日本,《三国演义》已经被作为“企业经营的教科书”来读了,正如“要学习司马辽太郎的作品”的口号一样。
田中:作为一个读者,我有时也在想,司马先生自己究竟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可是,我也有这种情况啊。我现在还记得,《银英传》的第三卷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广告词竟写成“实业家必读的战争长篇小说”,我还想,“这也差得太离谱了吧。”(笑)

田中喜欢三国倒是事实,不过在他看来,《三国演义》“是彻底遵循儒教伦理、男性原理、公德理论的作品,完全是把诸葛孔明神化的书。”——对一本小说而言,这看起来不太像是很正面的评价。

至于他的书受三国影响的部分,根据银英20周年的访谈,主要是将战争双方同时呈现这一点。

——这本小说是从帝国和同盟两个视角描写的,这个主意是从哪儿来的呢?
田中: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历史书籍,好像没有什么书是从单一视角来讲的。特别是受《三国演义》、《史记》的影响,其中对于敌对双方“英雄惜英雄”的描写,让我觉得这是令作品有趣的关键。虽然彼此的立场不同,却能看到对方的过人之处,就像特洛伊战争中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如果是地球人和完全无法理解的宇宙人战争的话,就不会有这种“英雄惜英雄”的因素了,怎么写也不会觉得有趣。有各自立场的两个阵营,再加上双方都无法控制的第三势力,想到这一步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诞生了从帝国和同盟两个视角来描写的主意。

他同样还受到史记和希腊神话的影响。至于具体的三国中的人物,他在采访中说过喜欢赵云和曹操,喜欢赵云是因为赵云是很厉害的武将,不过喜欢曹操的理由很诡异,说是因为曹操比较会骗人,而自己是个作家,也是要靠欺骗生存。

但是不要以为田中喜欢曹操所以莱因哈特就源自曹操,莱皇恐怕跟曹操袁绍都没有什么关系,他的原型有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和瑞典的国王卡尔十二世等等,田中虽然说也有其他的人物,但是没有明确提及。

德间:您在写《银河英雄传说》的时候,杨和莱因哈特作为“实在的人物”,哪一个先诞生的呢? 

田中:这两个人物几乎是同时诞生的。我有一个癖好,构思这种历史人物的时候,常会成双成对地出现。不过,顺序上是莱因哈特早一点。莱因哈特出现之后,在考虑他的对手的时候,我会想“这一点是莱因哈特所不具备的……”这样杨就出现了。

德间:他们有没有具体的原型呢?

田中:莱因哈特有几个相当光彩夺目的原型,比如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瑞典的卡尔十二世等。我把这些人物适当的部分糅合起来。杨的原型要朴实一些。

德间:其他的 ,还有什么是您有意设定的呢?

田中:看一下历史上的对手们,比如说拿破仑和威灵顿是同一年出生。不过实际上,如果一方是彻头彻尾的天才型人物,我就希望另一方经验丰富,或者深思熟虑,总之拥有和天才的光彩所不同的东西,也许可以说是后天获得型的资质吧。这样他无论如何都要比莱因哈特年长才行。而像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之间就相差九岁,所以我也就设定莱因哈特和杨相差九岁。

显然,田中构思两个主角的设定的过程,是参考西欧历史多一些。

不过评论区有网友觉得莱皇和修特莱那段对话像唐太宗和魏征和解的过程,这倒是有可能的,因为田中在他的作品《风翔万里》当中,写到了隋末雁门之围的事情,提到了当时还是唐国公次子的李世民。小说中的隋炀帝形象不佳,但未来的唐太宗很耀眼。

……炀帝早已忘记援救有赏的许诺,结果没有一人得到他的恩赏。
但有人没忘记这件事,那就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极有英气和霸气,他没有原谅炀帝的健忘。并不是他个人想要报赏。作为万乘之君竟随意失约,知恩不报、有功不赏,成何体统?将来如何能要求臣民忠诚?李世民对炀帝的败政和暴政一直持批评态度。这次事件,使他对炀帝产生深刻的反抗心理。
“这种皇上不值得效忠!”
唐国公的次子这样念着:离开了雁门。

比起《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一个有着英气和霸气的少年,有着反抗昏君的观念,与银英里的莱因哈特还更像一些。

其实田中真的读过很多世界各国的历史,并不是只有三国。作为旁证,亚尔斯兰战记的后记里也提到从波斯到拜占庭的历史,当然,也包括不列颠早年的亚瑟王传奇故事等等的。如果我们能在更广的范围里找到他创作的灵感,对于理解银英应该会更有帮助。


关于银英和三国,田中的采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