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山记02】002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前汉演义》复述』
00、山喦
今天是2022年1月26日,紫金历腊月二十四日,依照惯例,今天家里要大扫除。因为按照传统,过年时不能扔垃圾,直到破五之后才可,所以今天要尽量打扫好才行。
今天继续更新蔡东藩的《前汉演义》,书接上回CV14988758,本篇是第2章回,主要讲的是祖龙掌权后内除权臣外灭六国的故事。本篇概要如下:
①吕不韦给赵姬拉皮条后,嫪毐从一路平步青云到急转直下被六马分尸。
②东窗事发后吕不韦受牵连被罢相,之后前途尽毁,服毒自尽。
③之后赵姬被软禁,群臣冒死进谏祖龙,祖龙让步,但此时赵姬的熟人已经全死了,虽仍然锦衣玉食,但几年后也郁郁而终了。至此那一代的传奇终于彻底落幕。
④祖龙对外用兵,尽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就是治理天下,当然打了一辈子仗,自然也要享受享受。
01、李代桃僵
秦王将弱冠,吕不韦恐东窗事发,欲断此孽缘。正巧吕不韦门客之中有一舍人名为嫪毐,可用其不能过审的身体部位当做轮轴,转动木轮。于是吕不韦布局,诬嫪毐有罪,判宫刑;但收买行刑官,只拔去嫪毐胡须。之后运作,让嫪毐以阉人身份入宫服侍太后。果然太后如获至宝,再不密召吕不韦私通。
不久,赵姬竟然发现自己有妊,恐事情败露,与嫪毐商量对策。正逢此时始皇祖母夏太后于秦始皇帝七年(共和602年)薨逝,于是嫪毐立刻买通卜人,让其占卜时说宫中风水不利太后。然后以此为由,赵姬顺势带着嫪毐迁往雍宫居住。当年生一男;次年又生一男。
秦始皇帝八年(共和603年),太后与嫪毐连生两男后,对嫪毐极为满意,于是弄权封嫪毐为长信侯,食邑山阳。后又加封太原郡国,郡国之事皆决于嫪毐。
秦始皇帝九年(共和604年),一日嫪毐酒后与权贵起了口角,嫪毐大怒道:“我乃秦王假父,你怎敢与我斗口?”权贵听后,当即退去。嫪毐还以为是自己大胜,酒醒之后不仅不赶紧反省,还得意忘形的到处炫耀,结果此事传至祖龙耳中。祖龙已过弱冠之年,正是血气方刚之时,闻之大怒,立刻派人密查此事,得知了事情真相。嫪毐在宫中安有眼线,知晓此事的嫪毐大惧,立刻与赵姬密谋,打算先下手为强,逼宫击杀秦王后,拥立两人所生之子为王。
于是嫪毐勾结赵姬,矫王玉玺发兵,突袭蕲年宫。祖龙命相国昌平君与昌文君带兵讨逆。由于大部分士卒是被矫诏欺骗,因此在知道真相后,大都立刻溃散,只剩嫪毐豢养的数百门客死士还在死撑。两君率兵与之在咸阳大战,当场斩首数百,嫪毐则在死士的拼死保护下勉强逃脱,但很快就被擒拿俘虏。
02、枭雄末路
秦始皇帝九年(共和604年)九月,祖龙下令夷杀嫪毐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嫪毐及其亲信处以轘刑,即五马分尸(民间传言嫪毐是被六马分尸)。而对于太后赵姬,始皇帝则是令太后孤身迁往萯阳宫,由始皇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其日常。之后命人强搜雍宫,得太后二私生子,当即装入麻袋进行扑杀。
03、故事重演
昔年,郑庄公之母武姜为幼子太叔段而谋郑伯之位,郑庄公大怒,克段于鄢,迁其母于颍,誓约:“不及黄泉,勿相见也!”后颍考叔冒险进谏,终使庄公母子和好如初。
如今,秦始皇帝之母赵姬为幼子而谋秦王之位,秦始皇帝大怒,囊纳扑杀二子,迁其母于萯阳宫,榜示:“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肢,积于阙下!”杀至二十七人,群臣乃止。
忽有齐客名为茅焦,伏阙请谏。秦王使人问之:“不知道前二十七个人的下场吗?”茅焦对曰:“知道,但我还知道天上有二十八星宿,我愿凑此数!”秦王大怒,命人取镬烧锅后,召茅焦进谏。茅焦无惧,慨然道:“若陛下如此行事,则天下向秦之心必被瓦解,则陛下统一天下之期必将拖延!”说完就要自入鼎镬求死。
茅焦此言,看似寻常,却精准的抓住了秦王的软肋——一统天下。秦王连忙下座阻拦,当即拍板,封茅焦为上卿,并让其立刻随自己前去迎母。之后秦王与太后同辇归于咸阳,至此母子如初。
04、传奇落幕
秦始皇帝十年(共和605年)十月,吕不韦因被查出当年弄权给赵姬嫪毐拉皮条,而被免除相国等一切职务,逐出咸阳,令其东返中原食邑洛阳就国。
秦始皇帝十一年(共和606年),吕不韦回到洛阳已经有一年了。期间其他诸侯国闻讯,立刻派出使者前来重礼相邀。秦王闻之大怒,吕不韦在秦任相国十数年,位高权重,对于秦国内外之事可谓是了如指掌,秦王恐吕不韦被其他诸侯国请去,徒增变数。于是严令吕不韦立刻率亲族西迁至蜀地,以隔绝其与山东各诸侯国的联系。
秦始皇帝十二年(共和607年),明白自己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结束的吕不韦服鸩酒自尽。一代传奇商人至此落幕。
秦始皇帝十七年(共和612年),吕不韦当年绞尽脑汁拉到的风投华阳夫人薨逝。华阳夫人死后与秦孝文王合葬于寿陵。
秦始皇帝十九年(共和614年),吕不韦当年的合伙人太后赵姬薨逝。赵姬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茝阳。而秦庄襄王之生母夏姬独葬于杜东,寓意“东望吾子,西望吾夫!”老一代的那段传奇故事彻底落幕!
05、天下一统
秦始皇帝十七年(共和612年),秦王使内史胜,灭韩,虏韩王安,其地置为颍川郡。
秦始皇帝十九年(共和614年),秦王遣将王翦灭赵,虏赵王迁,邯郸城内凡是当年与秦王母子有仇怨的一律诛杀。
秦始皇帝二十二年(共和617年),秦王命将王贲灭魏,引河沟之水倒灌魏都大梁,城破,虏魏王假,杀之。
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共和619年),秦王令王翦灭楚,虏楚王负刍。
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共和620年),秦王令王贲灭燕,虏燕王喜。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共和621年),秦王饬王贲由燕南攻齐,掩入齐都临淄,秦王使人诈称,愿以五百里之地赠齐。齐王建举国降秦,被徙至共,结果被活活饿死。
秦始皇帝用二十六年荡平六国,至此大秦统一中原,囊括海内。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分置守、尉等职位,初步搭起了郡县制的架子:
①每郡分置守、尉——守掌治郡,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②朝廷设御史监郡,便称为监。每县设令,与郡守尉同归朝廷简放。
③守令下有郡佐、县佐,各由守令任用。
④以下便是乡官,大约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及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判诉讼,游徼治盗贼。
【山喦】秦时的三十六郡分别为:内史郡、三川郡、河东郡、南阳郡、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颖川郡、砀郡、泗水郡、薛郡、东郡、瑯琊郡、齐郡、上谷郡、渔阳郡、古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巨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云中郡、九原郡、雁门郡、上郡、陇西郡、北地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黔中郡、长沙郡。
【山喦】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共和621年),秦朝有一场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大讨论:丞相王绾为首支持分封制;廷尉李斯为首支持郡县制。后秦始皇帝选择了郡县制,为后世两千年乃至如今的模式打了个样。当然准确来说,目前的直辖+自治模式更类似于汉高祖刘邦发展出的郡县+分封模式。
06、封号皇帝
秦王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自然不能再与周王同阶,于是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共和621年),秦王让满朝文武议定称号。众博士认为:“古时五帝实际只掌控千里,对于千里之外的领域,只能通过方伯间接管理,因此用帝号不足以显示秦王的功业;因此建议以神话中三皇为号,三皇之中泰皇最强,因此建议秦王以泰皇为号!”秦王思考后认为,古有三皇五帝,而自己功业不在其等之下,于是决定从三皇五帝中各去一个字,即号“皇帝”。于是秦王下令,徽称为皇帝,而自己是第一个皇帝,因此号为始皇帝。之后分别称为二世、三世……千世、万世……
另外下令:之后,『命』称为制;『令』称为诏;自称为朕;百姓称为黔首。并下令废除谥号,理由是:太古之时有号无谥;谥号是后来产生的,并且是死后,以子议父,以臣议君,实在是大逆不道,必须废除!
之后秦王自称始皇帝,追封庄襄王为秦太上皇,后来的胡亥登基后就是二世,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父子两个没有谥号的原因。
07、国之五德
齐威王、齐宣王之时,有齐人邹衍搞出了五德论,例如火能灭金,金能克木,列代鼎革云云。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共和621年),秦始皇帝认为,周得火德,那秦能灭周就应是水德,毕竟水能灭火。于是将秦国定为水德,命河名为德水。其他诸如衣服旌旄节旗,概令尚黑,取象水色。水主北方,终数为六,故用六为纪数,六寸为符,六尺为步,冠制六寸,舆制六尺。且谓水德为阴,阴道主杀,所以严定刑法,不尚慈惠,一切举措,纯用法律相绳,宁可失入,不可失出,故秦以刑杀为法。
【山喦】关于五行、五色与五方的关系:东方青木、南方赤火、西方白金、北方黑水、中央黄土。其实之前秦一般是祭祀白帝,这是因为秦在西方,白金主杀伐,故春秋时秦文公仗着先君从龙之功,就僭越祭祀白帝,在鄜(fu2)邑立白帝庙,以白牛祭之(见CV13063817第03目)。
08、改历建首
夏商周三朝历法都是以月相圆缺为基础,三历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建首月份不同,即每一年的开始月份不同。其中“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我们如今使用的是紫金历,是以夏正,这是因为夏正对应初春,最符合人们的生活、农业习惯。因此我们如今的正月就是夏正。但如今还有一套用地支表述月份的方法,就是沿用的周历,即子月丑月寅月卯月……其中子月就是周历的首月,即夏历的十一月。我们如今使用的是夏正,因此子月就是紫金历十一月,丑月就是紫金历十二月。这句话换算到如今的历法就是——夏正是紫金历的一月;商正是紫金历十二月,周正是紫金历十一月。
因此依照惯例,秦开朝可以改变建首。但一般是从夏商周的三朝历法中任选一个即可。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共和621年),秦始皇帝认为秦朝比夏商周强太多了,不屑选择三朝历法,就特创一格,与昔不同,首创了秦正建亥,换算成如今的紫金历就是以十月为岁首(亥是地支最后一位,因此亥月换算就是紫金历十月)。当然由于这个建首方式过于离谱,所以虽然后世汉袭秦制,期初也继承了这个秦正建亥,但的确是不好用,用了一段时间就修改了。
09、令行禁止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共和621年),诸事皆备的始皇帝下诏正式治理天下:
①允民大酺(pu2)——以前不许百姓三人以上聚饮,如今放开了,可以亲朋相聚,杯酒谈心。
②迁家隳堡——强迁天下十二万户豪家名士,使居咸阳,以便就近监督;全国国内各地那些由昔日诸侯豪强在险要之地修建的要塞堡垒全部夷平,防止有人据险作乱。
③销兵铸人——收缴天下所有的民间兵器,运往咸阳熔毁,铸造金人十二,各重千石;余铜用来制造钟鐻。汉末董卓熔金人十尊以铸钱;后赵主石虎徙至邺城,后前秦王苻坚移回长安,后销毁。大秦金人,铸造于大秦,却彻底毁于前秦,不知可是冥冥之中的定数。
④法度量衡——统一天下的度、衡、石、丈尺。
【山喦】关于铜人的重量,原著说是二十四万斤。这一说法出自【《水经·河水注》: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此处斤制不明;而正史上是重千石,但司马迁和司马光所处年代不同,汉石和宋石的折算并不一样,不过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记录都是千石之重,估计是没有考虑单位换算;或者此只是概数。因此此处依然复述成千石。
【山喦】关于铜人的来历,原著提出了临洮(tao2)祥瑞之说。这一说法出自【《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山喦】关于十二金人的结局,原著提出的说法来源:
①《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
②《晋书·载记第六石季龙上》咸康二年,使牙门将张弥徙洛阳钟虡、九龙、翁仲、铜驼、飞廉於邺,钟一没於河,募浮没三百人入河,繫以竹絚牛百头,鹿櫨引之乃出(翁仲就是指的是金人)。
③《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四前秦录·苻坚》:十八年三月,徙邺铜驼、铜马、飞廉、翁仲于长安。
当然也有说法指出石虎和苻坚搞来搞去的“翁仲”不是秦金人,而是魏铜人。而真正的金人魏时遗留到了霸城【《晋书·志第十七·五行上》:魏明帝青龙中,盛修宫室,西取长安金狄,承露槃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泣,于是因留霸城。】
10、大兴土木
秦始皇帝打了一辈子仗,此时自然要好好享受享受。于是秦始皇帝统一天下后,也要给自己找找乐子: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共和621年),在渭北大兴土木。秦始皇帝灭六国时,每破灭一国后,就会派土木工程人员前往临摹仿绘对方的宫室制度,至此时秦国已有六国全套的宫室资料,使人从中综合出了一套最优最全的设计方案,然后在咸阳北坂(ban3)修建大量宫殿,最后让俘虏来的六国美女充入其中。该宫殿群规模极大,南临渭水,西距雍门,东至泾渭合流处。此处宫殿群就是秦始皇帝工作之余的一处重要娱乐场所。
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共和622年),在渭南大兴土木。自周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共和492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命商鞅在咸阳筑造冀阙宫开始,至此时已有130年整。即秦国用整整130年的时间在渭南修筑宗庙以及章台上林等苑榭。但秦始皇帝依然不满意,于是就在渭南添造宫室,命名信宫;后取象天极,改名为“极庙”。自极庙通至骊山,又造甘泉前殿,殿通咸阳宫,中筑甬道,如街巷一般,车马在内交通,可使宫墙外之人不得见内中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