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钱后,就跟以前的朋友疏远了,为什么?思维频道不一样了

有句话叫“富易妻、贵易交”。
前者的意思是人变富后,就看不惯糟糠之妻了。后者的意思是人一旦发达,就不愿意跟以前的朋友来往了。
这其实是说人情变化和社会规律。
同患难容易,共富贵很难。大多数人都难以免俗,我们嘴上说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可实际上能有几个人做到呢?
但在人心的势利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因素。
人有钱后,就跟以前的朋友疏远了,为什么?
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从朋友的角度来说,看自己的朋友发达起来,或高兴或羡慕,与有荣焉,这都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也会受限于世俗影响,彼此肯定是不会像从前一样相处了。
当然还有的人会有自惭形秽、自卑的心理,于是主动疏远朋友,这也没什么。
而从有钱人(要注意钱的量级因素,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不是一个概念)的角度来看,他未必是无情无义,不认旧日的“穷朋友”了。不过双方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会导致关系的疏远。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可以勉强,但结果很可能是给双方造成负担。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朋友嫉妒他,或觉得别人都在想沾他的光,于是主动疏远,这样的人也有,不必多说。
关系是相互的,一方有变化,另一方自然也要随之变化。所以说朋友之间或别的关系都需要有个主动的经营和维系。
但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关系的疏远还在于思维频道的不一致。

交情这种事,讲究一个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思想共鸣。
比如当你有钱后,你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你思考的东西多了,视野拓展,时间和精力要侧重于更重要的事情上。
因此,你很难回到过去那种状态了,你可以怀念过去,但你就是回不到过去。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规律,人到了什么样的层次,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物。从人的社会性而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规律是打不破的。
林黛玉跟刘姥姥之间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赵太爷跟阿Q也没有成为朋友的可能。这是经济地位、成长环境和各自学识、习性等因素决定的。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我们说频道不一样,鸡同鸭讲,就是指人和人之间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但这也不是绝对,频道、维度高的人降维容易一些,反过来则比较难。比如苏东坡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就是那种维度很高的人。
对苏东坡这样的人而言,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谁都可以沟通,交朋友。可世上也没有几个苏东坡啊。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在世态人情“常规”的制约下。
比如一个人在有100万的时候是一种想法,在有1000万的时候是另一种想法,而到了有一个“小目标”的时候,所思所想所为,就绝对不会跟“100万”那个想法一样了。
而“想法”的变化又往往是通过环境来促成的。曹德旺曾表示有钱后会被人尊重多一点。这就是身价带来的直接变化。
人在社会上,往往会被分成三六九等,身价不同,境况不同,眼光不同,心境也不同。举个例子,有人出门办事时候会装着两种烟,高价的烟递给社会地位高的人,差一点的烟递给社会地位差一点的人。请客也是这样,请有钱朋友吃饭和请穷朋友吃饭,人们会下意识地分别对待。
最后说下为什么要成为有钱人的问题,变富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多给自己一些自由度和空间。至于朋友、人际关系的离合变化,其实是缘聚缘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