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外国教育史的4个特点

2023-03-25 16:16 作者:徐影老师  | 我要投稿

各位24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


比起中教史,外教史需要学的知识更多一点。外教史本身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很长,涉及到的地域也非常广。


今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外国教育史这个学科的特点,引领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方向。


凯程拓展阅读

初学中教史,注意这4点


1

历史承接性较弱

需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


01  整个外教史呈现出片段性

相对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的历史承接性就相对弱一些了,甚至呈现出较强的片断性,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历史没有像中教史一样有一条线索介绍下来。


比如说在咱们的外教史教材在介绍英国的时候,没有从英国古代的教育一直介绍到英国近现代的教育,而是只选择了几个英国的教育家,讲了英国自17、18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的整个教育制度,其他的教育制度就没有了。


再比如,最开始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罗马,书上只会介绍古代的教育,不会从古代一直讲到当今的教育,这样一来就让我们感觉只呈现了一个片段。


刚学懂了古希腊罗马就去学拜占廷了,对拜占廷部分刚有点眉目,又去学阿拉伯,刚觉得阿拉伯学出点名堂来了,又穿插了一个文艺复兴。


想看看接下来文艺复兴怎么发展,结果不讲任何文艺复兴的东西了,开始讲各个国家的国别史,接着又讲教育家,一会儿是德国的教育家一会儿又是瑞士的教育家。


自己看教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外国教育史的整个介绍是东一块西一块,东拎一个西拎一个,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好像找不出什么逻辑线索来。


因为外国教育史的编排,不是按照时间的连续性来讲,而是在这段时间中,谁厉害就介绍谁,就让我们感觉历史总是断篇的。


02  不到10%的同学具备相应知识背景

所以学习外国教育史,一定需要超级强大的知识背景,不然外教史就是一锅粥,怎么学都觉得很乱。


前些年我们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经历过高考,但没有任何的国外历史背景,仅有不到10%的同学会对整个外教史的发展背景比较清晰,哪怕很多的文科生,曾经学过的历史也早已还给了高中老师,什么都忘记了。


这个数据在今天有变化吗?我们前两年又做了相应的一些调查,调查完之后我们惊讶了,这个数据不仅没有到10%以上,反而比原来更少了。


我们凯程每一年的学员都在增加,可是了解国外历史背景的学生却在减少,这说明这是我们大家的一个通病,我们缺乏对全球古代史、近现代史的一个详细了解,这也是我们学外国教育史会觉得会非常难的原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会以歌曲、图文结合、影视彩蛋等方式给大家讲这个知识点、这个人物、这个国家的整个背景。

来源于24外教史基础课


背景了解了,我们就可以推导着去记忆知识,学起来就会轻松很多,而死记硬背只会导致我们效率低下而且心累。


04  背景不是背的,而是辅助理解的

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法案部分,它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极其枯燥的。


我们中国不怎么讲法案,真正涉及法案的就是那几个学制,最重要的学制也就那么一个两个。


但外国教育史不一样,英国、俄国、法国、日本、德国、美国,每个国家都讲了一大堆学制,感觉想记住这些学制比打僵尸都困难。


法案本身是不枯燥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背书本上的东西,当然很枯燥了,所以法案的学习是最需要知识背景的,没有知识背景,法案就把我们打倒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会带着大家融合背景来学习。



来源于24《核心知识背诵讲义》


说到这里总有一些同学不理解:讲这么多与法案相关的背景和评价,岂不是背的东西就更多了吗?


实际上,背景不是让我们背的,是让我们来融合着法案来理解的,而讲法案的评价是因为真题会考,真题怎么考我们就会怎么讲,我们得达到能够解决真题的难度水平才可以。


没有时代背景的铺垫,我们学习镶嵌在历史中的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增加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感受历史的鲜活和价值,就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也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起来就会更加高效,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因此,我们在讲外教史的时候,会努力提升这门学科的趣味性,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鲜活有趣和价值,从而帮助大家产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愉快心情,这样学下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2

知识容量大

需注重专题总结和结构化梳理


01  知识量约为中教史的两倍

同学们在学中国教育史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觉得知识容量很大,其实我们外教史的知识容量是中教史的两倍,它所涉及的人物和其他的内容都更多,不是针对性讲一个国家,而是要针对全球的N个国家来进行讲解。


比如说在古代的时候,学硕要学习东方文明古国,此外,还有一个是西方文明古国,西方文明古国要从古希腊、罗马介绍起。


我们还会介绍封建制社会的特点,讲整个西欧的中世纪,我们还会讲解一下阿拉伯和拜占庭。然后去介绍一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结束了,思想运动不讲了。


然后我们的书上开始去介绍英、法、美、日、俄、德这些国家,还把整个法案和思想家融在一起,无比混乱。看完这些国家本身就已经够累了,还会有单独的一些章节,详细重点的去介绍特别重要的教育家,这些教育家来自于各个国家。
接着又开始讲各个思潮,不论是近代思潮,还是20世纪上半叶的思潮,还是20世纪下半叶的思潮,每一个思潮都是一大堆,知识里面再套知识,大标题里面再套小标题,小标题里面再套标题。


这就好像是在大海当中游泳,怎么游都游不到边界。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学呢?


02  要注重专题总结和学科结构

每年有40%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教育学考研的4~5个科目当中,最难的其实并不是教育心理学,而是外国教育史,难就难在知识量太大了,记不住。”


这些都告诉我们要注重专题学习和结构化梳理,要有结构有逻辑地进行学习。 


学到现在大家应该都感受到了,我们一直在引导大家这样去学习,也应该都听过凯程的“框架式教学”理念。 


基础阶段第一轮学习,大家更要注意建构学科框架,从宏观上将这门学科梳理清楚。 

素材来源于24《核心知识背诵讲义》


总之,大家一定要格外注重专题总结和框架建构,从宏观到微观梳理清晰,不然学习和应用都会比较困难。

来源于24外教史基础课

在后面几轮的学习中,我们依然会带着大家不断进行结构化梳理,也会进行专题讲解,会让你们感觉原来外教史是一桶水,学着学着好像只有一半的重量了,学起来思路清晰,背起来轻松高效。


3

人物思想自成体系

注重异同比较、预习


01  各教育家不像中教史互有联系性

如果我们翻开中国教育史,你会觉得好背,因为孔子的思想是荀子和孟子想倡导的东西,也是汉代以来董仲舒、王充想继承的东西,还是隋唐以来颜之推、韩愈要去推行的东西,更是宋元明清以来王守仁、朱熹、还有颜元等他们都会去继承的东西。


所以我们感觉背起来不困难,感觉可以沿着一条线路去推导。本身我们学过的教育家本身都是儒家学派的,当然能够看出一定的联系性。


而看看国外的这些教育家们,夸美纽斯跟卢梭一点联系都没有,裴斯塔洛齐跟卢梭的交织非常小,而裴斯塔洛齐又自成体系讲了其他的相关思想,终于到了赫尔巴特,发现赫尔巴特知识量竟然是前三个人物的知识量的总和。


知识量不仅大,更重要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竟然又自成一套体系。杜威的知识量又难、量又多,也成一套体系。


02  要注重异同比较

柏拉图、苏格拉底、洛克,每个人的思想都自成一套,他们之间在相近的时代背景有一些相同点,可是不同点更多。


这使得我们感觉思想史特别多,学不完。而很多考题都在思想史里面出题,这样的话增加了大家的难度,所以我们的课堂上会带大家进行异同比较。


素材来源于24《核心知识背诵讲义》

03  养成预习的习惯

外教史确实难,但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再去听课,这样可以提高外教史的学习效率,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事实证明,往年也有很多说自己每次只要有预习的环节,看一看解析和宝典里的内容再去听课,跟着老师跨章节整合一下知识,外教史的线索就会变得更清晰,比没有预习的效果要好很多。


4

考题不会很难

认真复习都可以答好


外教史虽然知识量大,但是近年来外教史题目考得并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听课,好好复习都可以答好。


01  外教史选择题很多同学拿满分

尤其很多同学在311教育学考试中,10个外教史的选择题一定是可以拿全的,而中教史却未必能拿全,比如刚刚结束的23年考试,外教史考题几乎都是记忆题。


23年311基础综合真题

所以对于今年可能参加333教育综合统考的同学,如果考选择题,我们相信出题范围也会在我们课程中完全就已经覆盖了,而不会难到多么高的程度。


中教史可能需要大家对每个知识点学得非常细致,但有311教育学的前车之鉴,333教育综合外教史选择题再难,也不会有中教史那么难了。


02   学好名词,各种题型都可以应对

除了选择题,不管学硕还是专硕,名词解释、简答题和分析题的题目,只要把我们上课讲到的名词好好总结和分析,各种题型都可以灵活应对。


23年311基础综合真题


因此,外教史的考题相对中教史的内容还是比较粗略的,都在我们的课程中完全涉及到了,大家认真跟着我们的课堂走下来就完全没有问题。



外国教育史的4个特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