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面对消费主义,我不太欣赏知识分子那种唯我独醒的态度

第4个视频笔记
5.2.3.4消费主义是否使文化堕落?
许多消费主义的批判者认为:消费主义使得文化堕落,使人们放弃的那种深刻的、高尚的文化,走向了一种肤浅的、庸俗的文化。因此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也存在一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与矛盾。
关于这种消费主义的批评论述,最早的1958年约翰·加尔布雷斯写的《丰裕社会》(《富裕社会》,消费主义批评经典著作)。
但《商品帝国》这本书对这样一种做法(即《丰裕社会》将整个美国是为整体的消费帝国进行分析)提出批评:这是非常美国的,他没有看到消费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差异性,也没有看到这种历史的变迁。另外一个批评则认为他在经验研究上很多是不可靠的。
约翰·加尔布雷斯辨别了两种消费方式:一种是简单的享受方式,包括运动、食物、房屋、汽车和性等等;另一种是更深奥的享受方式,如音乐、高雅艺术等等。他认为前者几乎不需要事先针对主题进行准备以获得最高的享受,因此是现代欲望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是更具个性的、是需要加以培养的。——这是一个经典的中产阶级的比喻。《商品帝国》的作者特伦特曼评价道:加尔布雷斯表现出这样一种中产阶级的观念:大众文化的品味与受过教育的文化品味、精英的文化是相对抗的。
但加尔布雷斯和他的追随者没有意识到,在20世纪后半纪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年轻人的文化反叛运动。它带来的不是文化的堕落、庸俗化,而是非常鲜明的一种反叛和自我表达。
在20世纪的60、70年代,人们对消费文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自我表达。比如说加尔布雷斯和他的追随者认为摇滚乐是弯曲的双腿和空洞的大脑,让年轻人陷入完全堕落的、受到专制主义、极权主义的影响。这样的理解显然是谬误的,年轻人挑战父辈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通过文化消费和使用的商品进行自我发现。
《商品帝国》引用了著名的意大利哲学家、语言学家、小说家(著有《玫瑰之名》翁贝托·埃克在1964年的一篇文章:他为大众文化而辩护,而我们这些人就是有的时候,这一刻还在读庞德的诗,那一刻就去读低俗小说了。大众文化有时候传播自己已有的感情,从而助长了盲从的、因袭的思想,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它开启了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大众文化满足了真正的娱乐需求,而且它是民主化的,它扩大了人们接触文化和世界事物的机会,并且削弱了阶级和种姓的那个差别的影响。比如说大众传媒支援了阿尔及利亚的反殖民的斗争。
关于文化的认知,低俗的与高雅的,大众的与精英的,是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如曾被主流厌恶的披头士音乐会成为时代的经典,昔日被鄙视的宋词也会被放到和唐诗一样的地位等等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本身就不是可靠的,充满了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体自身的边界,那么关于大众文化是堕落的论述自然也是难以自洽的,毕竟大众文化有其经济社会背景,反应群体的态度。
5.2.3.5消费主义者消费者的自主性的分析
在消费主义的批判论述中,往往认为消费者是失去自主性的,大众、消费者被有意地操纵洗脑,无法辨识自己真正的需求。
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更大程度上是被制造厂商、广告商营造出来的,我们看似在市场中的消费,挑选商品的自由其实是虚假的。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欲望都是虚假的,大众的主体性已经被抹杀了。
但我们会有疑问》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这种与消费相对抗的批判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只有知识分子、批判家是清醒的,可以认识到这一点?难道这些人不也是在社会中扮演了消费者的身份吗?
(对于大众关于乌合之众的批判,尤其是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基本上是过时的,有相当严重的局限性)
这种批判理论自然也是源远流长的,在《商品帝国》里讲到:一世纪的罗马有一个叫塞涅卡的人,一天到晚担心老百姓被物欲所腐蚀堕落的人,而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奢华。
这样的一种批判理论,当然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可以从别人的建议中去了解自己,改正自己。
当同样的,没有人会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我们的欲望,我们的需求,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认识。
《商品帝国》没有站在一个立场上走极端,用大量的经验证据来呈现了商品消费的多样性。比如说很多批评家会一方面鼓励人们能够在物质和文化的享受上进步,但同时它给予炫耀消费过多的注意力,较为粗暴的、总体性的解释了绝大多数民众的需求(是虚假的,攀比的)。关于大众的消费本身的动机与目的,应该是要仔细的研究和探查。
《商品帝国》的作者认为:我们其实并不清楚是不是大多数人总是这样在仰望。他们的经验研究揭示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不过是看看自己的周边,模仿同等地位的人,而不是去攀比那些比自己富裕的人。比如说随着照明、供暖、空调和家庭娱乐等方面的舒适和便利条件的普及,许多变化已经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现,去关注这些并不是因为炫耀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改进的这样一种方式。
所以把消费的需求简单地看作是由于炫耀、由于攀比或者是被制造商完全操做的结果,这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以偏概全的一种解说。
5.2.3.6消费主义作为意识形态
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话剧《代价》中有一句台词:很多年前,一个人若是不高兴,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的时候,他会去教堂,或者掀起一场革命。总之会做点什么想来有意义的事。今天你要是不高兴、束手无策的话,能拯救你的是什么?只有买买买。
现代人们面对生活的焦虑、重负,总能够借助消费找到排解的渠道,因此消费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因此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消费主义它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吗?如果是的话,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首先我们要确定: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至少)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在中性的意义上讲)是一种社会信奉的、主导性的、系统性观念。但马克思在一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
消费主义是什么样的一种意识形态?至少可以确定它的一个特点——这不是一个总体性的意识形态。
在一个消费社会中,从来都不缺乏关于消费主义的批判的声音,这样一种矛盾性,本身就说明消费主义并不具备总体性。
贾行家老师在一期节目里边谈消费主义时说:消费主义还算是一种不很坏的主义,他至少可以让我们自以为是在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实现了自我表达,而在其他的主义里边,你很难这样便宜的就获得了自由感。关于贾行家老师的观点,我们也可以追问:这种我们自以为的自我选择,难道就是我们真正在选择吗?难道不是被塑造的、被影响的、被灌输的、被决定的、被操纵了吗?获得的那种自由感是真的自由吗?不是一种自由的幻觉吗?
消费主义并不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什么叫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是完全占有的,没有外部。具体一点,我们可以想象消费主义一种更坏的统治形态:我们完全沉溺在消费中,同时对消费和消费主义的任何质疑、反思、批评的话语全部消声,只有对商品的拥戴、赞美与鼓励,然后大家就竞相在这里消费。
当然有没有这样一种完全没有外部的意识形态
是无法确定的,至少相较于现在的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这会是更可怕的。诱惑和强制是不同的,它们都可能影响你的选择,都可能歪曲你的意愿,使你的愿望发生了扭曲。
刘擎老师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更警觉强制,因为强制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是无力反抗或者强制可能涉及到残忍。这是政治理论家朱迪斯·斯克莱的一个重要的论题——反对残忍也就是说在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诱惑比强制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让我们来抵制,让我们有更低的代价来做出反抗,也就是说就反抗的可能性而言,抵制消费主义不需要那么勇敢,不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就可以抵御它。实际上我们知道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抵制消费主义的运动,比如说豆瓣上就出现了一个小组叫做“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主张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被消费主义所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抵制主流的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消费主义是不能够达到一种总体性的控制。如果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它并不是战无不胜的,哪怕有一个很强的市场和资本的逻辑在维护它,我们也不是别无选择的。
一些人在过度的奢靡当中,还有一些人在真实的需求当中,而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大部分消费者都处于两者之间。由于我们听得到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所以更有可能让我们保持审慎,我们才可以自己去判断:这些是不是我的真的需求?是不是我的真的欲望?
5.3如何对待消费主义?
我们应该怎样来应对消费和消费主义的诱惑?
耶鲁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史蒂文·史密斯写的《现代性及其不满》的结尾部分写道:你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现代性?或者说支持什么样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要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因为现代性是多样的、不同的。因为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现代人,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全盘接受,也不必全盘否认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
史密斯对现代性的这样一种态度也可以借用来回应消费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因为消费主义就是现代性的一部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消费者?支持什么意义上的消费主义?只有你自己去回答,当然最好是以学习了许多关于消费主义的批判理论之后,成为一个所谓informed consumer(知情的或者通达的消费者)之后来做决定
借用史密斯的句式,我可以这样说:我们无法避免成为消费者,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消费主义要照单全收或者全盘否认涉及消费主义所包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