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驳—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2022-04-13 23:35 作者:名著与历史  | 我要投稿

但凡说到中国历史,几乎都会牵扯出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也成了元清非中国论最好的一句话。然而是这样吗?

我们先不管这句话谁说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华夏,什么是中国文化?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这个词的定义及记载:

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来源于西周初年的文物“何尊”(1963年,陕西宝鸡的一位农民在自家后院挖出一口青铜缸,被文物部门考证认定为西周初年的文物“何尊”),上面的铭文:“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句话现在翻译为“从此我在中国住下了,在这里统冶人民”这段铭文还记载武王灭商后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阳。

那么这句话有没有别的意思呢?

介于古代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中国”这个词不应该用名词来翻译。当时也没有地名叫中国,然后再结合铭文记载迁都的内容,这个的翻译应该是:从现在开始我将以此地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都,来治理人民。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以中原自居。

但周朝的制度是分封制,就是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哪个诸侯国都可以称自己为中原国家(这个时候的国家,归周天子统一调配)。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凡是归中央管辖的地方都是秦国。直至后来的汉,隋,唐,宋,元。

“中国”一词在官方对外文件中的首次出现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给日本国的国书中称:“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此时的“中国”仍指中原王朝。意思是:朕(我)本来是中原王朝国家的旧臣(指宋朝),雪耻前(宋)朝的耻辱,带领振兴王朝的军队,扫荡元朝(称元为胡)。

“中国”一词在万历皇帝日本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这是官方对外文件中“中国”一词的最早使用朝代。

崇祯末年,后金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建立清朝,国号“大清”,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也自称“中国”,这时“中国”是指清朝统治的全部区域。在清朝和俄罗斯签订的《中俄尼步楚条约》中,汉文翻译用“中国”一词代表大清国。

综上史料:可以论证“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不是中国人说的。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华夏这个词: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因此:华夏这个词和中国这个词是一个意思,泛指中原。也就是中华大地,华夏大地,中原大地…… 这是一个地方。

从历史来看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的人一定在《辞海》发表之后说的。《辞海》1915年开始编纂,1936—1937年《辞海》第一版面世。这个时候,中国正是动荡的年代。这句话有可能是日本在伪满时期宣传的,为分裂中国找依据。和今天一堆人说的元清非中国一个逻辑。

最后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渊源及延续:

华夏文明,华夏文化,中国文化…… 等,都可以称为中国文化。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呢?

这时候很多人都在说,我们说汉语写汉字就是中国人,就是中国文化,…… 可以说,这么说的人非常肤浅。这只代表了一部分。汉字是一个符号,汉语只是这个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会写汉字,会说汉语并不代表你就继承了中国文化,鹦鹉你也可以教他说汉语,大猩猩你也可以教他写汉字,难道他们能继承中国文化吗?可以肯定的说,不能。

那么什么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呢?

准确来说是四书五经,一说这个肯定有人骂大街,说什么是封建思想等等。简单介绍一下四书五经: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之一《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体现。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教育国人的奴性,真不知道怎么看出来的,要知道,这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就是说,古代考试考的是德。如果一个官员没有德行,他治下的老百姓倒霉成什么样?

八条目:

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6、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7、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8、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这也是古代官员重点的观察内容。古代的官员被称为父母官,众所众知,父母起表率作用。以上的内容就是他们要做到的表率。

四书之二:《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四书之三:《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四书之四:《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最著名的一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原话是: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意思是: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当然了,朱元璋曾经一度删除孟子章节。还有一个就是(天王)洪秀全也干过类似的事。

四书虽然在宋代才整合一起,但出书全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距现在约2500多年。无论翻译成任何文字,都是中华文化。

五经:《诗经》春秋时期、《尚书》战国时期、《礼记》西汉时期、《周易》周朝、《春秋》战国时期。

四书五经可以说是贯穿2500多年的中国。经过漫长的时间,在今天四书五经形成的文化已经影响世界。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张彭春在编撰《世界人权宣言》时便融入了儒家孟子的思想,结合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的理性思想,提醒良知为人类共有,翻成英文叫conscience(良心),也应该体现在宣言中,宣言第一条中,将理性与良知都摆在同样的位置。也就是说,《世界人权宣言》所有条款的制定都在理性和良知的框架中。

曾几何时,儒家在这片土地上成了奴才的代名词,试问儒家是奴才吗?准确来说是法家让儒家成了奴才。

不知道是这么归类的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当砸烂儒家的时候,也就是砸烂良知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没有良知,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良知的时候,万字符就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驳—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