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长城”防御设计

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重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1567年戚继光被调任为蓟镇总兵官。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虽然到弘治、嘉靖年间长城也都有所修筑,但过于简单。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和加固,则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
戚继光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个别地方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使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经专家鉴定,金山岭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障墙、文字砖、挡马墙,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
明人的九边图

下图金山岭长城不但每座敌楼本身都增修了类似瓮城样的挡马墙,使敌很难接近。更重要的是,它在长城主体的正面构筑了一道大致和长城成垂直角度的支墙。为什么要构筑这道支墙?这是为了前伸阵地,加大防御纵深。可不要小看了这道支墙,凭借这道支墙能把兵力运动到主阵地前面很远的地方,提前接触和割裂敌人。敌人欲攻击主阵地,必须首先在这里付出代价。只要支墙不失手,敌人绝不敢冒然挺进,因为支墙可以形成对进攻者的倒打火力,不管是箭矢、铳弹,都足令你腹背受敌,身陷绝境。支墙左右两翼可观察和钳制前沿的制高点,又筑有独立的了望墩台,抢占山头制高点。这便构成了前哨要点、斜切阵地和主阵地之间有机联系、互为依托的筑城体系,极具现代防御的意味。





金山岭长城主墙体本身的设防别具匠心,筑有跌落式垛口与一排排横向障墙,障墙上开有射击孔。在地势坡度较大的地方,普通垛口无法起到防御作用,将士会暴露在低处敌人的眼中,故设跌落式垛口、障墙抵御低处敌人的箭矢与夹击低处的敌人。墙体上敷设方便机动兵力的马道,墙壁上有克服射击死界的悬眼与射击孔。
左边为仰视的普通射击孔,右边是可以射击墙脚的射孔,我们仰视时可以看见天空,而不是砖头:

空心敌台的悬眼一般都是最下层,第二层则是普通射击孔

长方形砖头悬眼的上下面都经过凹凸处理,以便获得向下射击的能力

遍布长方形悬眼的敌台

长城的墙体悬眼,与敌台略有不同,但原理一样

清末在墙脚用梯子登墙的日军:

跌落式垛口与障墙,用于抵御低处敌人的箭矢与夹击低处的敌人




戚继光《纪效新书》关于悬眼的内容:
可以射击墙脚的射击孔,敌台的长方形悬眼比戚继光的凹形悬眼更加容易制作,故而取代了下文悬眼形制

射击孔的凹形砖头形制

长城上用于发射火炮的大悬眼:

明代的大将军炮一般发射散弹,用于射击靠近墙脚的敌人,杀伤敌人的场面十分凶残,断手残肢到处都是,故当时军人称为“狮子吼”,杀伤最为猛烈,使来犯之敌“不敢轻易近墙”

宁远城并非明粉YY的棱堡,戚继光的防御理念还在,最下面的方形孔就是火炮的射击孔:

戚继光《纪效新书》牛马墙有关于射击孔与大将军炮孔的内容,其底层放大将军炮,第二层弗朗机,第三层火铳。长城一些较为低矮的敌台,会加强火力的配置,如下图的牛马墙那样遍布射击孔:


古北口长城的一处与戚继光兵书所载的几乎一致:

长城的垛口与射击孔都设计成两尖相对的样式,这样能在缩小空隙时,射击角度不会因此缩小:


戚继光《纪效新书》关于垛口砖石的内容,垛石两尖相对,空隙小,人身不得入,还能左右射击:

戚继光在修建和加固城墙时所修建的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戚继光在他的《练兵杂纪》一书中对空心敌台有详细记载,敌台高低大小不等,各个敌台之间互为犄角,相互救应,敌台里都配备有火炮,鞑靼的弓箭无法射到敌台里的士兵,骑兵在火炮的攻击下也不敢靠近长城。空心敌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为空心部分,有的用砖墙和砖砌筒拱承重,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有的用木柱和木楼板承重,外侧包以厚重的砖墙,形成一层或二层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也有的台顶铺漫成平台,无楼橹,供燃烟举火以报警。
供燃烟举火以报警的无楼橹敌台,两边都是垛口的长城,敌台上遍布向下射击的长方形悬眼:

有围战墙的有楼橹空心敌楼:

下图可见敌楼上层的凸形设计孔,凸起部分就是用来观察的,对敌的跺墙只有一种大铳悬眼,而宇墙上遍布设计孔而没有垛口,估计是后面的敌人不多的缘故,有的长城则是两边都是垛口,因为要两面对大敌:

借用别人的解说图,红色部分为本人修改的:


敌楼内部与窗口视角


但戚继光边塞练兵时所著的《练兵实纪》空心敌台是下图这样的,墙体为Z字形以便各个敌台能侧面交叉射击掩护。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下的敌台,而长城由于耗资巨大,不得不低降标准只修筑两层的低矮敌台,也就是我们所见的上图。
山西的标准敌台明代建筑:

《四镇三关志》的空心敌台:

欧洲类似的军事建筑

戚继光兵书中的三层敌台

敌台解
先年边城低薄,倾圯,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势不相救。军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藉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贮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见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冲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面立。
造台法:下筑基与过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其常用守台。先曾用主军,因月粮一石,内供父母妻子之养,外备台上月日之炊,每有饥馁而死者,弃台而逃者,其存者往往私弃台守,下台措办米粮,且妨身役,不得操练。今将召到南兵一万,分布各台五名、十名不等,常用在台,即以为家,经年再不离台入宿人家,以此台上时刻不致乏人。故此数年无虞,遇敌则击斩全捷。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官军得以固守无恐,即敌众大举至边,攻必难入,亦难出,此修险隘之大收效最著者也。
每台一座,设备军火器械什物:佛狼机八架,子铳七十二门,铁闩二十四根,铁锤八把,铁剪八件,铁锥八件,药匙八件,铁送八根,圆木座八个,木梃八根,合口铅子二千一百六十个,神快枪八杆,合口铅子四百八十个,木马子四百八十个,锤八把,槌八把,剪八把,药匙八件,药碗八个,火药四百斤。火绳二十根,火箭五百枝,铁顶尖棍八根,锣一面,鼓一面,旗一面,木梆一具,大小瓮四口。石炮五十位,河光大石四百块,河光小石四千块,煤炒二石,食米十石,锅二口。
古北口长城著名的24眼敌楼就是戚继光所建,是其兵书中的理想敌台:

有些敌台虽然不是三层设计,但炮眼很多,火力反而更加强大:

有些长城由于资金不足,其敌台工程缩水严重:

《四镇三关志》用于预警的路台,也是一种空心敌台,只不过它并不骑墙,而是独立于长城内外,但有其他敌台百步之内互为犄角:

长城内密集的路台

戚继光兵书中的烽堠,在长城之外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数座墎台,每墎装备五个大铳


烽堠解
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既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每墩设军五名,计减滥设墩军,不下数千,省费不赀。墩之相去,惟以视见听闻为准,不相间断,近台者听守台百总调度。不近台者听信地百总调度,烽号赏罚,立为哨守条约,分给官军习学遵行。每一提调下,各设把总二员,每一路各设传烽委官一员,系南方人员,以其机利素习也,凡遇敌马所向之处,该墩举烽,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十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各路兵马见烽,即行收拾器械,或应速发,或应候报,或应赴边者,分投趋赴战守。全镇边墙,一体警备,军士乘墙,昼夜罔懈,御备既速,驰援不误。
每墩台一座,设备号火什物;小房一间(隔为二半间,向边外半间墩军住,向内半间百总住),炕各一座,米一石,锅灶各一口,水缸一个,碗五个,碟五个,种火牛马粪五担,盐菜之类不拘。以上墩军备之,空心台系充墩者,亦备一分。
大铳五个(盏口、直口、碗口、樱子皆可),三眼铳一把,白旗三面,灯笼三盏(白纸糊务粗,径一尺五寸,长三尺),以上俱官给。
大木梆二架(每架长五尺,内空六寸,深一尺,要性响体坚之木,不合式者,即行改造,每擂梆必双,庶声合而可远,该路采木造兴)旗杆三根(好绳三副),发火草六十个(用房一间覆之,毋令雨湿),火池三座(连草苫盖听用),火绳五条,火镰火石一副,旗杆三根(每根长一丈八尺,要直,每根相去五丈),扯旗绳五副(务要新粗,半年一换),火池(每座方五尺,张口,庶草多火亮)。以上俱军采办。
上图形制也是最理想的路台,差点的较为低矮,没有羊马墙,更差点的低矮且非砖石造,需要羊马墙补其缺点:

某些长城后面会有房子,估计是给高级军官居住所用:

长城前面是敌楼与朵颜三卫等归顺的少数民族,预警与拦击敌人,后面则是密密麻麻的的军事堡垒,是士兵的栖息之地:

山海关的现代中国画

九边古画的山海关前面有密密麻麻的堡垒,著名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军事堡垒,长城的第二防线,城池牢不可破的墙后关口BOSS

城门上的空心敌楼,长城关口所用:


与长城的敌台情况相反,由于关口此地紧要,为了让突破长城第一防线的蒙古人不得不绕远路,不但不缩水还要投更多钱建设,故而关口瓮城上的敌楼比戚继光书上的图一样甚至更加高大上:
居庸关的大敌台


居庸关瓮城上的大敌楼:


居庸关瓮城俯视图与城墙之外的路台

城墙之外的抢占制高点的路台

居庸关的水上大敌楼:

居庸关山上城墙上的大敌楼

小敌台虽然不是戚继光的三层,但却用垛墙环绕达到三层射击的目的:

“居庸关”遍布悬眼的城墙与敌楼的火力覆盖是多层次的,尤其是热兵器,弗朗机能射一二里:


居庸关的沙盘,可见其是封闭的城池,守住长城之后的主要通道,蒙古人就算突破边墙还是要绕远路,关口城池的火力不是偷工减料的边墙所能比的,几乎不可能突破:

嘉峪关与宁远城形制一样,但城防简略并不完善,如戚继光所言的旧制瓮城没有大敌楼,门口与四角的敌楼也严重缩水,估计干旱的地方造城不易,而且这地方没有强敌,围困的敌人有渴死之忧,而此城就是为守住水源而建:



最牛逼的敌楼在北京城,看其敌楼上的炮孔,就知道为何蒙古人与后金放弃进攻此城的原因了:
北京瓮城的敌楼位置与戚继光的图片一样

城池四角的敌楼火力丝毫不逊于瓮城的敌楼




北京城瓮城与四角的敌楼虽为天下之最,但城墙之间不用戚继光的三层小敌楼加强火力,而是用凸出城墙的战台“雉”,也是戚继光兵书上的形制,这种“雉”在边墙也有,但数量很少:

窝铺为士兵休息所用,建于雉的后面,但骑城铺却是用于作战的,由于其描述与长城的敌台一样,有人会用它称呼长城的敌台:

北京城墙密密麻麻的雉,图中底部的大角楼已经崩塌,明粉曾扑风捉影YY这是棱角:

建于雉后面的窝铺




现代人复原的北京内城墙









北京城的雄厚虽为天下之最,但由于敌人看它就吓到了,实战经验并不丰富,以致于它的城防还不够完美(变态)。一,其雉并没有建敌楼,这能明显提升火力;二,如果瓮城能多几道墙就非常完美(变态)了。
明太原县城,每个雉都有双层敌台


山西大同城,有相当变态的瓮城
大同古炮,其炮车复原的相当到位,图中的长方形悬眼复原的不好,里面没有倾斜




大同城虽然比太原县城华丽很多,但其角楼(下图右下角)却不给力,估计是因为小敌楼太多,故而没必要搞大角楼:

角楼的楼梯与北京相比,细节更加完善:

中国古代对长城有不同的称谓,例如边墙、塞垣等等,明代主要称长城为边墙。长城的称谓很早就有了,而明朝君臣很忌讳说自己修长城,原因便是秦始皇大兴土木、民怨沸腾,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至于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故事,明清时在民间流传甚广。
到清代,清朝皇帝更加忌讳说自己修长城,一方面,清朝皇帝会强调明朝修长城,那是耗费民力的无用之举,是明朝君臣“视野短促”的体现;另一方面,清朝皇帝会宣扬自己不修长城、以藩部为屏藩,治边之功不仅超越明朝,就算同汉唐相比也不逊色。例如康熙三十年,康熙帝巡幸塞外时提到:“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康熙帝这段话显然是没问题的,漠北蒙古归附清朝,也正是体现了康熙帝的“德”,但“德”不是对所有藩部都起作用。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侵入漠南蒙古,达到漠南蒙古的乌兰布统,距离北京只有四五百里,对清朝来说已经是肘腋之患了。彼时,康熙帝也下定了决心,领兵亲征。后来,噶尔丹的驼阵为清朝大炮所破,噶尔丹在乌兰布统被击败,狼狈逃走,但此后几年依然是清朝北部边疆的一大隐患,对漠北蒙古和甘肃地区依然造成威胁。因此,康熙三十三年,清廷决定大规模维修陕甘地区的边墙。当年,川陕总督佛伦奉命巡查陕西三边边墙,之后向康熙帝汇报了边墙的现状和修建计划:“臣奉旨查阅三边,查陕西自肃镇嘉峪关北边,以至宁夏贺兰山起处,俱系土筑边墙;自贺兰山之胜金关起,至贺兰山尽之平罗营,原无边墙,以山为界……三边墙垣,历年久远,坍坏已多,若不亟为修理,必致倒废。但三边遥远,不能克期修理,勒限完工,请于明年渐次修补……从之。”彼时,清朝维修陕西三边边墙,正是为了预防噶尔丹的侵袭。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病死,战争暂时结束。
为预防漠西蒙古南下进攻漠西蒙古和中原地区,雍正九年十月,雍正帝命加强古北口、宣化、大同等地的防御,并提到:“至于边墙,年久倒塌而地当紧要者,亦应酌量修筑,以肃边境。着御史舒喜,天津总兵官补熙前往,会同古北口提督路振扬亲往踏勘。”联系彼时的时局可知,雍正帝命修边墙,显然是为了应对漠西蒙古的威胁。《清史稿》也评价:“雍正九年,令直隶疆臣修治边墙,其古北、宣化、大同三处,咸募兵增防。自独石口以西,至杀虎口一带要隘,亦酌增弁兵。”“增防”一词体现了彼时清廷对准噶尔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修边墙的目的也是为了防御。甚至,清朝还在长城沿线设立墩兵来瞭望和防御漠西蒙古。例如乾隆十二年,山西巡抚上奏提到:“晋省墩兵从前因边方紧要,每墩设兵一二名,今各墩在腹里,自应因地制宜,酌量彻留,除楼子营所管石城等墩台一十六座,俱设在边墙或与边垣附近……”可见,清朝不仅仅利用了边墙这一建筑用以防御,还参照明代设立了墩兵,以起警戒作用。
明长城实际上并没清初康熙所吹的自己不需要,也就网络那些只会瞎扯的八旗子弟会当真。清朝的统一战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旦面临藩部地区的威胁,清朝便不得不学习明朝君臣维修边墙以作防御,而清朝皇帝对于自己修边墙以保卫中原的行为始终是忌讳说出口的,更不愿意大肆宣扬。
清军在湖南地区也修建了类似长城防备苗人土著,与明代不同的是它与时俱进的加厚垛口防御炮击。它的具体位置是在湖南的凤凰县,它始建于明朝,距今约是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在实际的距离上,据考察,它的长度是三百八十二里,折合成公里数就是有191公里,这么长的长度,而且还是长城景观,无疑它又是我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


回顾历史,李自成的改朝换代过程既然如此顺利,蒙古与后金一时都不能浑水摸鱼,乃史上罕见,这与长城依然捍卫着边疆有很大关系。如果吴三桂不开关,那么等待后金的则是灭顶之灾。新兴的汉人王朝将会算屠杀辽人的老账携带最新锐的火器与充满朝气的军队再次犁庭扫穴,这是后金无法承受的,故而不得不给吴三桂等人许诺封异姓王的大饼。可以说吴三桂一人就让这个世界上最雄伟的军事工程的数百年经营功亏一篑,被不知其数的人哀叹费那么多功夫却最终防不住外敌的无用之墙。近年既然有人屡次想为吴三桂翻案,也是失了智,可见中国历史圈有多么混乱。
今天到此结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完成此贴估计还需一个月的时间,改天有空继续完善,到时会加一些明长城的一些古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