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题解析&高三作文复习建议
新课标Ⅱ卷的作文,与往年全国卷作文相比,变化大。
一、三个特点
一个是材料简洁。虽然是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但不像2022年巧手妙手、红楼梦亭子起名字之类冗长的材料,很简洁,一方面使审题清晰,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务实,语文命题常年有一种动机不纯,故弄玄虚的坏毛病。这样的命题,聚焦到作文素养的考核上来。
另一个是体现思辨。从某种角度来说,有了思辨,议论文才有存在的必要。这个材料属于现实思辨类,在上海卷中比较常见。
第三点是,贴近学生的现实和心理感受,学生有话说,也有说的欲望。“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很能引发学生共鸣,是他们的内心需求。
二、审题分析
(一)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和自己 “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并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关键词,他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解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常常表现为“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而“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目的就是希望“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有人审题时喜欢一个词一个词的抠,比如说,青少年是谁,学习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态度好像很严谨,但你审完以后没法下笔写了,尤其是特别长的材料,更没办法了。审题要严谨,但不能机械,要整体理解,把握核心,抓住重点。
这里还有一个核心和重点,是“沉淀”和“成长”这两个词。放松,是表层的,关键是沉淀和成长,也就是说,你的希望安静也好,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也好,目的应该指向沉淀和成长。
(二)
这个题目体现了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关爱,体现出对他们心声的倾听和理解。我们不能只说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我们还要俯下身子,真正去理解和支持他们。
一方面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面临着自我发展、人际交往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快速变化,高竞争、内卷,他们被社会欲望推动,被喧嚣填满,被家长和社会寄予很高的期待,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他们缺少意义感,他们没有了自我的空间,导致成长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是畸形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一种情绪,希望“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希望回归真实的自我,这完全是应该肯定的,我们不要轻易给他们贴上“躺平”“摆烂”标签。生活本来需要张弛有度,在喧嚣中寻找宁静。
而且也是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空间”主要不是指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自由的空间,是放松心情、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有一个丰子恺的漫画作文,叫“跌一跤且坐坐”,我在微课讲过,“且坐坐”有类似的意思。对宁静和空间的希望,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

(三)
但同时,还要实现思辨。
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个方面是,这种想法值得警惕的。所谓“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表现为在虚拟世界,或者用“宅”的方式,甚至有时表现为“考研”的方式,常常是一种掩盖,或者说是错觉。掩盖对不确定性、以及未知的恐惧;掩盖缺少进取心、责任感的态度;制造“放松、沉淀、成长”的假象。
另一方面,材料列出这种现象,是希望青少年自我反思——当然材料切入方式非常友好,并没有以权威姿态来教育他们。
要认识到,“成长”不是在封闭环境中,而是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交互中,在责任担当中,在个人价值的寻找、发现中,在积极投入到历史的洪流中……
不写到后面一个层次,作文未形成思辨,思考可能就浅了。
三、立意层次
从立意角度看,有四个层次:
第一类是上面讲的有思辨的。
第二类是写到寻求宁静、个人的空间和沉淀、成长的关系角度。
第三类是单纯从宁静或空间角度来写,未扣住沉淀和成长的。
第四类是两种分数更低的:一种是只写物理空间不写精神空间;另一种只写青少年想要宁静的愿望或现象,连原因都不分析的。
四作文复习注意事项
第一、 养成老老实实论证的习惯。
2023年,可能是作文命题改革迈出的一大步,全国卷认识到“立德树人”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能硬灌输,要贴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写作时少些宏大虚空的抽象的口号,多如实写出自己感受。
另外,养成在生活中拿相关话题和别人交流讨论的习惯,在讨论中引向深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分享一个小技巧,看到一个作文题或一个观点,没有思路时,要努力想出材料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找到现实参照,这样避免无病呻吟,更有可能深入理解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论证。
第二个方面,要愿意在作文上花时间。写完了,老师讲完了就及时重写一遍,和别人讨论下,有了新想法,再修改下,或重新写写,弄成精品。
写作的提升,本来就有写作的量的问题,一篇作文写三遍以上,这样才能真正提长。
第二、 要序列化
一段时间的练习要有所侧重,而且不能只是笼统的审题、结构、论证等分类。还是要细分,审题要分类,不同类型的题审的方法不一样;论证怎么展开,怎样有说服力,都需要下真功夫。
第三、 有写作对象意识
持续地训练对象意识。这不仅是使作文有话说的方式,更是论证深入的方式。
假想一下我的观点要讲给谁听?他能不能理解我的观点?为什么不理解?他会有什么观点?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他的观点有没有合理之处?然后我应该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几个角度和层次去论证,让对方能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
而且,你不能矮化对方。你的假想敌水平越高,你的你的作文水平越高。因为你要以理服人,要证据、要逻辑,这样才能写的有深度!
就像这个作文,你是站在成年人对青年人关怀角度,还是从青少年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角度写,写给哪一类对象,就需要好好想想。
第四、一定要注重思辨训练
有一种真理叫不一定,有一种确定叫看情况。养成全面思考,有发展的眼光。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学生问我“以人为本”的话题,我看他写得非常虚,就问他几个问题。
“以人为本”里的“人”对应的是什么?机器?动物?是指哪一类人?男人还是女人?大人还是小孩?穷人还是富人?好人还是坏人?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
以某一类人为本,是不是就是以另一类人为末?
人的需求是不是在变化中的?即使以某一类人为本,是不是还要细想以这个人的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为本?
还有的人表面是个男人,他内心可能是个小姑娘,同样一个小姑娘,她内心可能有一个公主梦,也有一个外交官的梦,怎样做了才叫“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口号是不是可能会成为伤害一部分人的理由?
我这样连珠炮式的追问之后,学生有了思辨的意识,
思路就打开了。
一些零碎的想法,供大家高三复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