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你没有你想象中的善良
作者:雅至
审核:小卡

这两天,看了两遍斯坦福监狱实验,早就听说,这是一部极其考验人性的电影,将心理学中的路西法效应和权威心理学结合的电影。影片很长,但是我看的时候没有觉得长,仿佛完全代入其中,甚至在后面,因为情绪感染,产生了不适感。这次观影,是一场极其震撼的体验。

影片讲述的是斯坦福教授津歩巴多将24个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以狱警和犯人的身份在模拟监狱里生活两周。但是不可控制的局面的出现,让原本两周的实验只进行了六天,却仍将人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多数时候,人们总认为自己是纯良之人,面对一件事情,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价,自以为自己是在行善。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动式的评价而已。比如在网上当键盘侠,因为看不到,所以无所谓,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评判,是脱离了事情本身情境做出的结论。但是当个人真的处于被批判者的情境中,是否真的会像自己所评价的那样,与故事里的人做出不同的行为?你明知偷盗、抢劫犯罪,但是如果你的出生环境让你不得不这样,去偷,去抢,去吸毒。这些行为是不对,但你不这样,你就没法活!你怎么办?你能怎么办?!连最起码的温饱都不能保证,何谈文明?而斯坦福监狱实验就是从小长在贫民窟中的津巴布多所进行的一项关于人性的考验,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一个十分鲜活的性格实验。人是怎么变坏的?这个实验仅用6天,便给出了答案。

实验开始了
最个实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狱警。本来都是平等的24个人分成了两组,从平等到掌握权力,进而想要确立权威,然后慢慢的慢慢的,开始滥用职权走向疯狂,想要建立绝对的权威,在犯人身上找到快感。当“囚犯”变为囚犯,当“狱警”成为狱警。对于囚犯来说,他们没有身份,没有尊严,只有服从。但是他们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有人权思想的。事实上,这样的设置在第二天,反抗就开始了。“囚犯”们脱掉自己的衣服,嘲弄狱警,大喊大叫,他们抗议!认为自己的基本人权已然受到侵犯。

当然,在狱警眼中,这帮“囚犯”还不太懂事,可是,大权在握的“狱警”们入戏很快,他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如何维持秩序?
精力旺盛?那就去打扫厕所,做俯卧撑,做蛙跳,深更半夜把你叫出来点名,直到你累得喊不出声来为止。你不服气?不想做?好,那就电棍、灭火器、小黑屋伺候。奖罚分明,听话的分到最轻的活,不听话的小黑屋伺候。最终让囚犯们全部屈服于狱警的威力之下。不断地屈服,不断的迷失自我,不断的精神崩溃。终于有人受不了了,精神崩溃了。在第36个小时就已经有了,保外就医的例子出现了。但是,因为权力已经让狱警变得麻木,并没有因此降低管理强度。

之后的6天,案例一次一次的发生。不断的有人在精神崩溃,但是终于他们开始变得麻木不仁,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当“囚犯”们自己认同了自己的囚犯身份。他们开始可悲的去渴求预警的同情和怜悯。而狱警,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以高强度的管理囚犯为乐,看着求翻们被改造,变得决定服从,升出很强的自豪感。就像一个真的监狱,秩序良好,囚犯是囚犯,狱警是狱警。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津巴布多问囚犯们们是否愿意放弃实验所得的薪酬,来提前获得假释回家,几乎所有人都想要回家,那一刻他们已经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囚犯了。他们哭诉着,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想要回家得到安慰。

然而当津巴布多说出你们需要讨论决定时,这些囚犯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又乖乖的,顺遂地回到了牢房里。
这时的囚犯们已经入戏了,他们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囚犯,分不清了,就像虞姬之于程蝶衣。蝶衣分不清戏与现实,他们分不清实验与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甚至会觉得有一点点的窃喜,没想到自己会适应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本不该如此。
这个实验的主导者也觉得自己的实验不可挑剔。将人性一点一点剥离出来展现出来,是多么的揪心。他认为自己的实验很成功,但是已经有5个人因为精神崩溃而离开。做一个心理学教授,他的实验或许很成功,但是从人性的角度上以一种毁了差点别人的方式,这样的实验不免有些残忍,甚至有些病态,不免遭到抨击。
大众对于这个实验的看法褒贬不一,就我个人而言,这个实验就结果来说,确实是成功的,让津巴布多看到了他想看到的实验效果。但是从人性角度来看,真的——太残忍了,就好似将人性剥离,一点一点的展现出来。在观看过程中,我是有很大的不适感的,看着他们一点一点变的糟糕,走向疯狂,“好人”变成了“坏人”,认为着,受害者罪有应得,甚至是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力来辩护;另一部分,变得麻木,甚至觉得,仿佛天生自己就该承受这些。
所以,人永远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善良,永远也不可能仅靠上层的改变让我们创造福祉。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要记得,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样子。
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变化也一样!
愿温暖纯良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