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铃”之绿茶
有人说:“我肠胃不好,不能喝绿茶”,也有人说:“绿茶性寒,我喝了容易胃肠不适”,还有人说:“绿茶不能用沸水冲泡,容易破坏VC和茶氨酸”。
绿茶说:“这锅我不背!”
我们知道绿茶最重要的工艺就是杀青和干燥。杀青,去芜存菁;干燥,稳定品质。
在绿茶制作过程中,酯型儿茶素在湿热条件下水解,令茶汤的回甘显、滋味醇、不苦不涩。而蛋白质、部分多糖类物质和果胶也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水解,从而生成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果胶。这些可溶性物质的增加,使得茶性相对趋于温和。
而茶里的咖啡碱,在加工过程当中变化不大,但其含量呈降低趋势。所以咖啡碱含量的减少,意味着茶的苦味跟寒性都有所降低。与此同时,温热物质含量相对增多。故而,一款生态环境好且工艺佳的绿茶,其寒性总体是下降的。

简单来说:一款绿茶如果整体口感偏甘甜,那么它的刺激性弱、寒性也相较温和(凉)。反之,如果它口感偏苦涩,那么其刺激性也相对偏强、且寒性也更重(大寒)。【凉、寒、大寒,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所呈现的程度强弱不同。】
品质好的春茶的氨基酸含量高,颜色大多翠绿泛黄、茶汤清甜、茶性也比较温和。而外观偏绿的绿茶,往往茶汤苦涩、性寒、刺激性强,饮后易引起胃肠不适。所以,一定要选择生态环境好、采摘嫩度得当、工艺到位(高温杀青)的绿茶。
绿茶是可以用沸水冲泡的。从审评角度而言,叶底能够耐高温浸泡,是其品质优异的标志;从工艺角度来说,绿茶在杀青时的叶温达到80℃以上,其品质也是在这种高温条件下去芜存菁后而形成的。所以,冲泡绿茶的最低温度不应低于80℃。【个人认为,一芽一、二叶的明前茶用90℃左右的水温是最佳的。若采摘的更嫩,水温可略微再低些;若采摘的偏老或雨前茶,水温可略微再高些或用沸水。】
也完全不必担心沸水冲泡后,VC和茶氨酸会被破坏。
首先,茶氨酸的性质很稳定,即使将茶叶沸煮五分钟,也不会改变;其次,VC在酸性茶汤的条件下,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依据现在得到的实验数据可知,溶于茶汤的VC在80℃的水里煮五分钟,其含量仅仅被破坏了15%。而当我们将茶汤加热至100℃时,并且连续保持十分钟的极端沸腾条件,最多被破坏83%。这是在实验室极端条件下所得到的结论,而我们实际冲泡过程中是不会这样做的。况且,即使我们用100℃的沸水泡茶,水和茶接触的瞬间温度也不会超过95℃。

我们在喝当年的新绿茶时,有时会觉得口干舌燥,甚至严重的会嘴角起泡。俗称:喝茶上火了。
这是因为制茶季刚做出来的绿茶,寒火并重,不宜多饮。这里的“火”,并非指实体的火。而是指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内里的水分降低,所形成的燥气。而这种燥气,是茶叶受热破坏的氢键,重新在口腔里恢复,短时间内消耗口腔内的自由水,造成口腔内短暂缺水而已。尤其在喝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的新茶时,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产生口干舌燥的不适感。其本质是因为茶叶加工过程中,杀青、干燥、焙火等加热环节造成的口腔、喉咙的不适感,跟农残、茶性都没有关系。
古人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所以,新茶我们一定要放一放再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退火”(这是茶里的内含物质醇化、熟化的过程)。而退完火的绿茶,香气更加幽雅、滋味更加鲜爽甜润、茶汤也更为细腻顺滑。【对于明前茶来说,它的最佳品饮期是在立夏节气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