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观和宇宙观对于建筑群布局和方位的影响—故宫(紫禁城)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1420年12月,是在郑和下西洋后的第15年,北京故宫完工,迎接他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而在此后的491年之间(1911年辛亥革命薄发),一共有明清24位帝王,在此生活过,到现在2021年,故宫正好也601岁了。
而故宫之所以又名紫禁城,是源自于我们中国古代古人对于天象管与宇宙观的崇拜,而在故宫的平面布局与方位当中,更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万历朝所修《大明会典》卷一八七记载有:“皇城起大明门,长安左、右门,历东安、西安、北安三门。周围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内紫禁城起午门,历东华、西华、玄武三门。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
“紫”即紫微星,也就是当中的北极星,古人夜观天象时,发现满天星斗都是围绕着北极星而转动,因此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底所居住的星,而它代表的是尊贵的天子,皇子。
“禁”——顾名思义就是指代表所谓的禁地,因为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是老百姓所无法靠近的,这也与皇家的戒备森严有所关系。
“紫禁城”就是天子居所,非一般人能靠近的地方。(下图为故宫鸟瞰图)

而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古建筑紫禁城,在布局、造型、空间、命名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古人的“天象观”。
“天人合一”是古人对宇宙、自然、人生及其关系的一种认识。自古以来,有多种关于“天人合一”观点的认识,而天人合一的观念首次被明确提出则是在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正蒙· 乾称》即“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认为天与人相合为一,人通过学习而可以成为圣人,从而可以把握天理合理处事。
紫禁城内多数古建筑的命名,也蕴涵着“天象观”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理念,以紫禁城中轴线古建筑为例进行说明。紫禁城中轴线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保和殿的命名取自《周易·乾》,即“保和大和乃利贞”。在这里,“大”即“太”,“太和”意思就是宇宙万物和谐一体。

中和殿最初命名为“华盖殿”,而华盖星是我国天文中的星官(即星座)之一。华盖星属紫微垣,共十六星,形似伞状。南宋郑樵编撰《丹元子步天歌》载有“华盖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华盖形”

保和”是意思就是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保和大和乃利贞”即为宇宙万物的和谐有利于推进事务的平稳发展之一,亦即“天人合一”是万物发展之本。

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反映“天象观”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古人对星象的认识往往通过特定的图形来反映,即将星空的分为若干区域,并赋予不同的形象或造型,以利于记忆。
紫禁城的整体平面布局与我国唐代天文诗歌《步天歌》中的“三垣二十八宿”密切相关。此处“三垣”即天宫中的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为天帝及后妃的寝宫;太微垣为天帝执政场所;天市垣则为天上的集市。紫禁城的平面布局中,前朝三大殿与太微垣对应,内廷后三宫与紫微垣对应,神武门以北区域与天市垣对应。太和门南端有内金水河,寓意天宫中的银河。


所谓“二十八宿”是指天空中的二十八个星座,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每个方向各七个,且组成一种动物的造型,称为“四象”。
其中,东方七个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个星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七个星宿即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个星宿即斗、牵牛、婺女、虚、危、营室、东壁,其形如龟蛇一体,称玄武。
“四象”在古代较多的用于方位描述,如张衡所撰《灵宪》中即有相关内容”。紫禁城的四个大门在造型,命名或方位上分别与四象对应,如午门对应于“朱雀”,其燕翅楼犹如朱雀的翅膀;神武门的名称原为“玄武门”,因避讳玄烨(康熙)之名而改为现称呼;东西华门区域则通过特定的建筑功能来表达“青龙”、“白虎”寓意。
上述“四象”的建筑布局方式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和“天象观”思想在紫禁城古建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紫禁城中轴线的七座宝顶建筑即午门四个阙亭、中和殿、交泰殿、钦安殿的宝顶连线犹如北斗七星。
而我国古人认为天宫的北斗七星为天帝之星,是天帝权力的象征。类似的,紫禁城中轴线的上述布局方式亦暗示紫禁城为帝王专用,帝王拥有人间至高无上的权力。
另外,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理念或者是理念当中,都是以“中”为尊的,最重要的宫殿建筑,一般布置在中轴线上,紫禁城中轴线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亦为相似做法。由此可知,紫禁城中轴线的“北斗七星”布局方式可反映紫禁城建筑“天人合一”和“天象观”的布局理念。
另紫禁城内廷布置方面,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分别有日精门、月华门。日精门以东,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组成的六座宫殿,整齐有致的排列,因而被统一称作“东六宫”。
与之相对应,月华门以西,有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等六座宫殿,称为“西六宫”。东西六宫合起来象征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而后三宫的北部即御花园,其东西两侧分别有乾东五所、乾西五所,则象征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指的是宇宙运行规律,地支则是指地上万物组成的循环系统。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正合天干地支之数,在宫殿布局上形成众星拱卫之势。上述建筑的布局,与天宫中的星象密切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天象观”的思想。
综上所述,古人的“天象观”和“宇宙观”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方位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人根据天上的“天象”,与自己所构建而成的“天象观”和“宇宙观”来创造与构建自己理解中的与天象,宇宙最接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