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鱼鹰社】赫梯武士

2020-09-14 21:28 作者:格林机铳  | 我要投稿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Warrior系列第120号:赫悌武士-Hittite Warrior。原作者Trevor Bryce,绘图Adam Hook。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赫梯战士

以古埃及的赫梯战士浮雕和来自赫梯世界的浮雕为基础描绘了图中的战士。这两个人都是步兵,从制服的角度看,普通士兵和军官们之间似乎没什么区别。士兵们的头发长到肩部,有时候头发会被编成辫子,可能是为了在战斗中保护脖子后部。所有的人都穿着鞋尖朝上的及踝皮靴,对于需要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行进数百英里的他们来说,这显然是一种优势。包裹住躯干的轻便织物服装在腰部用带系紧,袖子的长度达到手腕或是只及肘部以下,下摆从刚及膝盖以上到刚到脚踝以上长度不等。很可能每个士兵的个人物品中会包含两种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服装,它们的使用取决于他是在行军、准备战斗、围攻城市还是在森林密布的崎岖山地与敌人作战。在战役中,人们可能会一直戴着头盔,它们不是皮革制作的就是青铜材质的。短剑或匕首是标准装备。步兵携带2.1米到2.4米长的长矛,但也许只有阵列前端的几排战士会使用它作为与敌军刚开始交战时的武器。哨兵和卫兵总是拿着长矛。战斧几乎可以确定是所有部队的标准装备。盾牌可以护住从下巴到大腿的区域,它们由紧绷在木制框架上的兽皮制成,使用则可能仅限于战车兵和阵列前排的步兵。

B:征兵场景

赫梯人每年都要作战,这些战役往往时间漫长,有些还是在远离本土的异国进行的,因而不断消耗着王国的成年男性人口。同样的,向脆弱的边境地区派遣驻军也产生同样的问题。长期的人力短缺导致需要在整个王国进行定期和全面的征兵活动。新兵是从被征服城市的战俘、本国平民和边疆地区强征过来的人口中挑选出来的。这里描述一下最后一种征兵途径。每个地区当局都有责任募兵并有权决定招募哪些人——当然从奴隶中征兵是被禁止的。对许多来自***国偏远地区的应征入伍者来说,赫梯军队的生活几乎没有吸引力。和所有新兵一样,他们远离亲人,面临艰难与不确定的生活,需要服从严厉的纪律以及忍受漫长战役的严苛与危险。为王国和国王服务才让他们被迫经历这些苦难,所以他们的忠诚度是很低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来自某一地区的新兵会在同一支部队中共同生活战斗,并由该地区出身的指挥官来指挥。本图中,这些勉强入伍的士兵们在得到基本的制服和装备之前,就已经被记录员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和来自的地区,也许还有他们已经掌握的对军队有用的技能。对所有新兵进行记录是必须的,这将确保将逃兵数量减到最低,而逃兵现象确有发生,并且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C:赫梯人的战车训练

赫梯军队的精锐是战车部队。事实上,一场战斗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车的效力。虽然细节没有保存下来,但我们知道御手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当赫梯人在公元前1274年的卡迭石战役之前将两人战车变为三人战车时,这种训练可能会变得更加严格,因为增加的人员给战车在战斗中保持快速、稳定和可操作性带来了额外的挑战。从赫梯人的驯马手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们为训练马匹和御手划定出了椭圆型的跑道。本图中展示的是一场训练课中发生的不幸事件。可能是由于御手的错误,也可能是因为车上的战士和防守者对调位置时恰好导致重量不平衡,又或是车辆的底盘散架了,总之,图中的一辆战车倾覆了。这次事故也为后面的战车提供了有益的试探,而这辆战车也正要快速碾压过翻倒的车辆。战车的御手必须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内绕过障碍物,既不能失去前进的动力也不能翻车,而这种情况是在实战中会经常面对的。当然,训练计划对马匹、战车和御手都是考验,不具备高素质和耐久力的马匹会被淘汰,战车本身也需要在训练场上进行彻底的测试以确保它们不会在战斗中崩溃。

D:赫梯人夜间攻击敌人的城市

赫梯的步兵和驾驭两轮战车的战车兵们都接受了充分的夜间训练。在黑暗的掩护下攻击敌人的据点往往能形成出其不意的优势,敌人的城市能在白天经受住赫悌人的攻击,但有时会在夜晚的攻击中溃败。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一世曾经说过:“我在夜深登上了西帕斯那城(Zippasna)。我加入到与那城中之人的战斗中去,并用尘土埋葬他们。”一座拥有良好城防体系的城市可以抵御围攻它的军队数月之久,赫梯人有时会被迫放弃包围,或者在新的战役季恢复围城战。但配合精良装备的夜袭有时会带来更快更好战果。图中,赫梯人的夜袭正在进行。赫梯国王在附近一座安全的小山上指挥作战,他选择了这个满月照亮城市而攻击者们却得到夜幕掩护的特别夜晚。一群士兵用一个巨大的木制攻城槌向城市的主大门发起进攻,城墙上的守军在遭受到赫梯人弓箭手的掩护性攻击之后,向进攻者射出如雨点般的火箭和长矛。大门是覆盖铜皮的对开木结构。白天的攻击由于防守者集中对城门入口施以疯狂的反击而宣告失败。当时守军曾经突然打开城门,然后挥舞着剑和斧子鱼贯而出,另一些人则从主城门左侧的暗道冲出来,给了攻击城门的部队和做掩护的弓箭手们一个措手不及。

E:国王们被套上绳子拉满载的四轮车
这是对有历史记载事件的重现。经过激烈的抵抗,位于幼发拉底河的哈胡姆城(Hahhum或Hahha)最终被赫悌国王哈图西里一世(约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620年)攻陷,他洗劫了这里并将其付之一炬,同时还说到:“我行军于此与哈胡姆人交战,三次战斗才使我走进城中。我摧毁了哈胡姆,占有他们的财产并把它们运回到哈图沙(Hattusa,赫梯人的首都,译者注),那是装满了银子的两辆四轮车。”与赫梯人勇敢作战的守军们在三次交战后最终屈服了。如果一座城市毫无抵抗地被赫梯人征服,那么这座城就会免于劫掠和屠杀,但如果这座城市是通过武力夺取的,那结局也就无仁慈可言了,而哈胡姆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赫梯人在将城内所有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后将它夷为平地。而之后,哈胡姆人还要忍受一件事,那就是在装满战利品的四轮车返回哈图沙途中,哈图西里一世国王下令哈胡姆国王和另一座被征服的城市哈苏瓦(Hassuwa)的国王一起替代牛来拉其中一辆车。哈图西里一世为此曾说道:“我,伟大的国王,摧毁了哈胡姆和哈苏瓦并将它们焚烧,烟火得以展示给上天的暴风之神。我还把哈胡姆和哈苏瓦的国王套起来去拉四轮车。”本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位不幸的国王被套上了绳子去拉满载战利品的四轮车,而同时负责押运车辆的士兵们也是对他们极尽嘲讽。


F:被放逐的人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当一座城市拒绝心甘情愿地向赫梯人投降时,它就会被洗劫一空并遭到焚毁,而城市的众多人口,其中包括了妇女和儿童,都会被作为战利品送回赫梯人的家乡。我们只能想象被押送者所承受的苦难,因为除了数量之外(有时在一场战役后会有多达几万人遭到放逐),赫梯人的文字并没有提供有关他们的其他细节。许多人会在途中丧生,而护送部队的责任是确保将死亡人数降到最低,因为这套押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本国的人口和劳动力。因此,在返回赫梯人家园的过程中,军队的任务是确保被俘人口和他们的牲畜的安全,并且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他们的旅程往往面对的是恶劣和充满敌意的环境,这些环境几乎无法为部队提供足够的食物。为了维持队伍的有序前进,抛弃那些因生病或虚弱而无法继续前进的人成了至关重要的手段。本图中,前景小山上一名哨兵正在站岗,他密切注意前方是否有敌人设伏的迹象,同时还需对囚犯们保持高度警惕,以确保他们中没有人企图逃跑然后在邻国寻求庇护。

G:卡迭石之战

公元前127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二世(Muwattalli II)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卡迭石之战,这也是古代世界中被文献完好记载的战役之一。古埃及五座寺庙的墙上都镌刻着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和具体事件的信息,但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相应的赫梯人的版本,而古埃及人的描述是扭曲的和倾向性明显的。尽管拉美西斯二世宣称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战争是以僵局而告终的,法老说他自己亲手摧毁了他周围所有的赫梯战车显然也是夸张之谈。不容否认拉美西斯二世作战英勇并成功地削弱了赫梯人令人惊讶的突袭力量,但他得到的支持肯定比他自己承认的要多得多。本图中,为了对抗赫梯人的战车部队,法老亲率战车部队投入战斗(很可能不是第一次了)。我们可以看到古埃及的两轮战车和赫梯人的三人战车的区别。没有迹象表明在这次以及其他的战斗中,赫梯人因为战车技术的创新而获益,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创新。

H:边防任务

纵观赫梯人的历史,他们的家园一直受到周边敌对势力的威胁。面对入侵,赫梯人的边境缺少可以御敌的天然屏障,所以对国境线的高度戒备以及在战略要地建立要塞对于国土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边境地区散落着一系列瞭望塔,而哨兵们在此轮流值班来确保对边境的24小时监视,具体工作是巡视周围的乡村以找到敌人活动的任何迹象。哨兵们还负责值守边境城镇的围墙,入夜后这些城镇的城门会用门闩锁紧。当哨兵报告某一地区可能有敌人存在时,巡逻队就会被派往该地区进行侦察。在本图中,时间正当破晓,这标志着夜岗值勤的结束。哨兵看到在远处拥有围墙的屯兵要塞中,接班的人正在走来。建有瞭望塔的地区多是农田和牧场,所以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袭击。事实上,一支赫梯人的夜间巡逻队已经抓获了一支大规模突袭队伍中的两名成员,他们在夜间窜入边境并开始收割谷物。巡逻队刚刚离开瞭望塔,那里有一个小仓库用来储存食物和水。士兵们在押送俘虏返回要塞之前在那里吃了点小食。他们会向要塞的指挥官报告,指挥官则会向哈图沙发送紧急公文,通知国王这次的突袭并敦促他向该地区增兵以防止未来再发生类似的袭击。

【鱼鹰社】赫梯武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