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怎么治?学好这首方剂屡用屡效!
【小编导读】痛经是临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很多女性朋友长期受其折磨,严重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中医的方药、针灸在治疗痛经中有其独特优势,之前给大家介绍了黄煌老师治疗月经病的几首常用经方,其中有几首经方也是在痛经的临床治疗中非常常用的。今天再跟徐书教授学习他治疗痛经屡用屡效的一首方剂。
临床中,痛经者大多伴有面色㿠白、身冷恶寒、四肢酸软无力、舌淡暗、苔白、脉沉迟细弱或沉弱者,当归结于厥阴虚寒之证候,余治以加味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15g,桂枝12g,白芍(酒炒)15g,细辛6~15g,大枣18g,通草9g,炙甘草6g,肉桂9g,乌药9g,艾叶6g,吴茱萸9g,要加白酒同煎。
【方解】
当归四逆汤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在此方基础上加肉桂、乌药、艾叶、吴茱萸,重在理气散寒。在使用技巧上,特别是剂量的配伍上余总结出当归、白芍、细辛用量必须相等,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当归、白芍补血敛阴,细辛辛散,三药相等,既能补归芍补敛之力,还能引经直达病所。细辛虽辛散力强,而有归、芍补敛之力,可以抑制细辛辛散过猛之弊,相互为使,效力更增。当归四逆汤是升肝阳之法,既能补血又能升能散,寒热温平,面面俱到。
【临证心悟】
痛经是指妇女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生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特别是膜样痛经,疼痛比较剧烈,一般方法难以取效。无论何种痛经,其病位均在少腹,多以少腹痉挛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虽有气滞、血瘀、寒凝、血虚等病因,然属寒者,十见七八。正如《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临床中,痛经者大多伴有面色䗪白、身冷恶寒、四肢酸软无力、舌淡暗、苔白、脉沉迟细弱或沉弱者,当归结于厥阴虚寒之证候,余治以加味当归四逆汤。
女子以肝为先,厥阴之脉绕阴器抵少腹,痛经患者大多素体血虚,常常因冷受寒,阴寒侵袭,厥阴阴寒太胜,所以选用加味当归四逆汤,温而能散,补而有通,临床用之,疗效颇佳。此外,厥阴虚寒常与血瘀“狼狈为奸”,故凡经来有血块者,皆可合用失笑散。
治疗痛经,止痛是关键。那么能否用药物有效缓解疼痛,这其实是考验一位中医医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余总结出三步法来止痛:第一步,对于轻度疼痛者,在辨证方的基础上加金铃子散,即川楝子配延胡索;第二步,加葛根、钩藤,能解除痉挛;第三步,经上述两步治疗无效时,可加九香虫、乳香、没药。
另外,血竭也是缓解痛经疼痛的特效药。《本草新编》载:“治跌打伤损,消恶毒痈疽,专破积血,引脓,祛邪气止痛,外科多用之。然治诸痛,内治实神效。”余在治疗痛经中常加血竭1~2g装胶囊内服,与汤药相伍,疗效倍增。
解除疼痛还有一种外用方法,即用香附、制川乌、制草乌、艾叶、茴香炒热外敷。
对于痛经重症患者,诸药无效,可用经方乌头赤石脂汤,此方对阴寒痼结之痛经有良效。
痛经中膜性痛经最难治,其以疼痛剧烈,经血中夹有膜片状瘀块为特征。有时瘀血堵塞宫颈口不能排出,痛甚者,辗转呼号。膜样痛经多恶血积久,阻滞胞中,凝结成块,不通则痛,故化瘀止痛为治标之法。余治疗此病时,第一要破瘀,加蒲黄、五灵脂;第二借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夏桂成教授经验,重用葛根、钩藤止痛。
【验案集粹】
吕某,女,28岁。2017年2月24日初诊。
现病史:痛经10年。月经色黑,有血块,手足冷,末次月经2月17日,舌胖大,脉弦细。
辨证:厥阴虚寒。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10g,桂枝10g,炒白芍10g,细辛10g,甘草6g,通草10g,蒲黄10g,五灵脂10g,益母草30g。15剂。
药后疼痛明显好转,上方加血竭2g冲服。继用上方两月,诸症消失。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徐书屡用屡效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徐书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袋鼠医学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