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叫兽戴建业 之历史虚无主义剖析
历史虚无主义,它是一个历史理论上的专业术语。在通常的情况下(从定义都能看出来),它 最 适应的范围呢,其实是我们新中国特色的革命史。
这是因为,这段历史呢。其实可以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者更长久的历史当中,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尤为重要的一段。相较而言,并没有那么首当其冲的,我们中国的其他的历史,当然,也是在这个“不加具体的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

记得之前,在网上曾经闹过一个非常火的概念,叫做“伪文化”。讲的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当中的造假的现象。但是呢,其实,如果是从这个比较专业的方向来看的话,关于这种文学文化作品的造假啊,在中华历史长河上,其实它都一直存在着,俨然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而在事实上呢——
当然我现在要是说出这一点的话,那确实容易得罪人。一些个炒作过伪文化这个概念,也因此呢,颇收获了一些热门作品的大v。实际上呢,他们自己平时并没有少干这种事。
当然了,我,王千去,这么干说,那肯定是空口无凭。但是说,凡是谎言,最怕的就是真相。像这些东西,你只需要把历史书一摆出来,其实就很明了 了。

比之伪文化这个所谓的概念,更为可怕的便是伪历史的问题。其本质上呢,也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
大家好,我是诗人王千去。现在,我们接茬上次我们讲陶渊明的诗的问题,具体的来为大家说明一下:某个网红教授课程当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要讲清楚这个事很简单,请允许我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
假设说,“你”,啊,在中学时期,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总计这6年的时间。你在这6年的求学生涯当中呢,学习非常地努力刻苦,每天早上凌晨5点就起来上早读,到晚上呢,十点……十一点钟才能下晚自习。整整一个月,四个星期只放你一天假。最后呢,当然你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你成功的考上了一所重点的本科大学。
从大学当中顺利的毕业之后,你又在社会上继续努力打拼着。最终呢,也算是出人头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来。于是在你死后,你的事迹呢,被你们家乡的县志给收录了进去,一直的,就流传到了后世。
同时呢,你在中学时期。哎,有写过几篇日记,其中呢,也有一部分内容一同流传到了后世:
农历5月5日 晴
昨晚数学老师留的那套题太难了,我做了整整两节晚自习才做完。结果其他科的作业就没完成。幸好呢,今天早上的早读是英语,我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把昨晚的作业给补完。
在这些内容流传的过程当中。所有呢,读到这些内容、读到县志、读到这几篇日记的人,都知道【你中学6年苦读】这件事。其中呢,也不乏有相当数量的人非常地赞叹你的刻苦学习。

结果忽然有一天,有一个专业研究古人日记的教授,而且呢,他最擅长的就是研究,哎——你生活的【那段历史时期】的古人的日记。于是呢,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就讲到你了。
他,拿出了你的日记来,选的呢,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晴”这一篇。然后便对这一篇日记内容做了不符合现实和逻辑的解读:小声说道:(那其实呢就是歪曲)
你看看,数学老师留个题,你得做上两节晚自习才能做完;而且因为做这个题,所以其他课作业居然还做不完,你真是上了个鬼学呀!

于是,根据他这样歪曲出来意思。他进一步呢,得出了结论:
你这中学6年,是一直在玩耍着度过。想睡到几点睡到几点,想不上哪门课就不上哪门课,上的个鬼学呀!要换成是他,他都不好意思写日记
那最后呢,你看,这不是勉勉强强才上了一个专科吗。所以呢,你在日记里提到的“要把作业补完”这件事,恰好呢,跟他作为一个专业的教授、作为专业的学者、作为研究上的第一人……研究“你”,研究出来的一个结论,恰好就符合了:(他的专业研究结论是:)
你是一个幽默的人啊!所以,你才会非常幽默地在中学时期的日记里写“今天5点来上早读,读的是……”
你看看,你要不像我这样专业研究,仔细的去读陶渊明,你都不知道陶渊明幽默在哪个地方!
台下笑得前仰后合,冒着星星眼的学生们是掌声雷动啊。


东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从彭泽令上辞官。这是他最后一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辞官。在此前的十余年的时间里,陶渊明一直纠结在出世和辞官之间。
陶渊明为什么如此纠结呢?
因为陶渊明他家里太穷了!
穷到什么程度呢?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当中: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要吃的没吃的、要喝的没喝的、要穿的都没穿的,房子都做不到能遮风挡雨。

二十四史 当中有三本:《晋书》《宋书》《南史》,外加——大概率是在陶渊明之后不久的,昭明太子时期的《陶渊明传》。四者都统一认为:当时的人们就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就是在如此的贫穷当中,从州祭酒这个位置开始,反正就是出世和隐居之间反复的纠结。到最后——我们(刚)说的他从彭泽令上辞官。
陶渊明他祖上确实是出身显赫,这也是陶渊明可以多次出仕的原因。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那可以算是一鼎一的大人物了。但是富不过三代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陶渊明的祖父、父亲,虽然也都曾经当过太守。实际陶渊明父亲那一辈就已经没落,只是曾经当过一个,非常小的县级的太守而已。
在古代,当官吃粮,吃粮当官——如果不是贪官污吏的话,是很难做到大搞土地兼并压迫劳动人民的,单凭“五斗米”的俸禄,养一大家子人,连中产都算不上。
更何况陶渊明8岁的时候,他爹就早死了,整个家庭缺乏可靠的经济来源。因此最多到陶渊明也就成年,或者说到20来岁的时候,(本就单薄的)家产已经耗尽到一贫如洗的低谷。这种事我们日常生活中可是再常见不过了。甚至还得夸一句,呃,陶家是真会过日子。
因此,便是:陶渊明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开始,到最后我们说的这个在彭泽令上辞官。陶渊明在这个出仕与隐居之间的纠结,其实呢,就是在当官挣钱养家和种地养家,这两者之间的纠结。
·当官吧,钱挣的多一点。但是呢,就得与世俗同流合污。
·那要是种地吧,钱就太少了,就很难生存。毕竟陶渊明他,光是儿子就生了5个
于是陶渊明就整整纠结了10多年,有时呢,去当当官;有时呢,回家种种地——总体来说呢,是当官的时间特别少,在家种地的时间多。
到了东晋义熙元年,陶渊明这次从彭泽令上辞官,终于不再纠结、打定主意了:
“归去来兮!田园将无胡不归?”
我家里种的地,它都荒了,我还不回去种地吗?

此时陶渊明终于决定了,今生就得靠种地来养家、来吃饭了。那就必须要勤种,而且多种,这便有了陶渊明在《归原田居·其一》当中说的:
“守拙归园田”的“开荒南野际”。

而这,具体的怎么个种法,这就是我说的,那个网红教授,所歪曲历史、所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下手的点了。也是我在前面举的这个例子,所在的位置。
以上:
陶渊明的整个家庭的背景,他个人整个人生的背景,包括他此时种地的具体的这段时间的背景都在史书有详细的记载。
也就相当于是,我说的这个:
你中学苦读的这个相关的经历被记录在了县志当中。

而陶渊明《归园田居》那几首诗,就是他的实录、他的日记。我们这些所有的后人,所有的去读相关的历史、去读相关的作品的后人都能够看到,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种出了“草盛豆苗烯”这个——每一个人,在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种地,只要是不借助于现代科技,不借助于任何现代的化学除草剂的情况下都会种出来的结果。
而且如果我们真的要贴近于现实的去考虑的话。那么,陶渊明,他在南方,他在水热条件更好南方,而且呢,还是在当时土地开发水平非常低的古代南方。
尤其呢,说不准还大概率正是他“开荒南野际”刚开出来的新的地上。草盛的情况,比我们今天在视频当中看到的情况,肯定是要盛上非常多的。

而豆苗稀,你不用“豆苗”,它什么苗都是稀的。你要是苗的时候,你就给它植的密,那么这个苗,它连长大的空间都没有。你要是现实中真的把苗就种得非常密的话,这个苗他也很难长大。
有关于这一个问题上的更多的细节,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我之前的这一期视频,有相对来说更为完整一些的古代农业书籍乃至于现代种植技术的参考,以及更为具体的计算的过程。

所以呢,这个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个网红教授,通过对这一个点(田园景象)进行不符合现实以及逻辑的“解读”小声说:(那其实就是歪曲),便成功的造出了“陶渊明种的个鬼田”这个火遍全网的热梗。

顺便,把陶渊明所做过的事、所写过的东西、所留下来的思想……因此,在整体上扭曲了一百八十度。

从427年到现在是2023年(南朝宋·元嘉四年,陶渊明 卒),这将近1,600年的传承就这么被戴网红掐断了。不对!不单单是“断了”这么简单,而且是被它给扭曲到了反面!
反观戴叫兽呢,那却是名利双收。

就这样,它一个接一个的蹭了古人的热度,又篡改了历史,歪曲了相关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所有,接受了这些观点的人。那么,再去看其他——陶渊明的(其他)所有的作品,以及和陶渊明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和事的时候,就再也得不到正确的认知了。
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至此,这就是戴网红的历史虚无主义所造成的危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