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學問兩耕耘》红学家楊光漢教授与潘铭燊教授


潘铭燊博士,研学于太平洋两岸的著名文化学者、作家、翻译家、红学大师。祖籍广东中山,生于香港。在香港接受完整教育至大学毕业,随后留学美国,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香港中文大学等三所大学任教授。后移居温哥华获得加拿大国籍。
2003年返回美国,受聘出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资深中国文学、历史、图书馆学专家,任亚洲馆中蒙事务主管,参与管理除中国国家图书馆外的世界最大中文图书收藏系统,每年领导37万册中文图书、期刊的选择、收集、整理和收藏。为美国国会议员、思想库、智库、联邦机构、外交部门了解、分析、制定中国事务政策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依据,也为未来几代美国人提供学习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打下重要的学术文库基础,更为向世界传播、弘扬和保存中国文化以及为华裔美国人后代留下无比珍贵、灿烂的民族遗产。
潘铭燊博士主持举办了国会图书馆多项重要国际学术活动,特别是数十项中国文化的交流和展示活动,接待上百个中国访问团和学者来访学习,同时数十次应邀赴中国大学讲学。
潘铭燊博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图书、文献研究和管理专家,同时也是一名卓越多产的作家和翻译家,治学方向兼文学、历史、书志学,红学。职业取向则兼大学教授与图书馆研究馆员。除大学时代投稿学生报用过笔名外,写学术论文及文艺创作一律用真实姓名,几十年来他的30余本学术专著和经典译著被香港、加拿大、新加坡、台湾、美国和中国的著名出版社出版,为西方世界了解、研究和欣赏传统中国经典文学、诗歌作品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潘铭燊博士现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

楊光漢,男,苗族。著名紅學家、教授。1938年6月出生於貴州台江縣。1955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1959年留校任教,1998年退休。2013年1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昆明逝世,享年75歲。
大學生階段在《人民文學》《邊疆文藝》等國家級、省級文學期發表作品,三年級時參加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組織的民族民間文學文山調查隊,蒐集、整理苗族、壯族民間作品、編寫民間文學史。
1959年畢業留校,當年11月開始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史,從此在中文系任教職19年。其間,在《光明日報》、《雲南日報》、《雲南文藝》發表長篇歷史學論文和文學評論多篇,並參與創辦雲大學報《思想戰線》,兼任編輯2年。
1979年調到剛恢復招生的雲大成人教育系統全面主持文科各專業的教學管理、教材編寫、學術研究、師資培養工作,並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上課,直到20年後年老退休。退休後又受雲大返聘,繼續執教11年。以上,在雲南大學的教齡總計50年整。
50年間,主講過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先秦諸子哲學、美學、文學原理、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形式邏輯、新聞採訪與寫作、文化學、中國文化概論等15門課程。每門課程都是既作為教學任務,又作為學術研究來對待。用科研來支撐教學,故能自出機杼,多有創見,使各門課程均受到學生歡迎。反過來,多門課程的知識和教學經驗,又為個人的科研提供了充足的底氣、寬闊的視野和足供選擇的多種攻關路徑。這一教學、科研互動的治學特點和效果,在其紅學專著《紅樓夢:一次歷史的輪迴》中多有展現。
退休前歷任雲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雲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方面的社會兼職至今尚有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國際紅學權威刊物《紅樓夢學刊》編委、雲南苗學叢書編委會主任。2次出席國內和國際《紅樓夢》學術研討會,並擔任大會學術委員、學術評議人。
個人學術研究範圍較廣,而以《紅樓夢》研究成果發表為多,代表著作為《紅樓夢:一次歷史的輪迴》(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此外,還公開刊發紅學長篇論文10餘篇,正待與其他存稿匯總修訂成書。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有《雲南苗族民間故事集成》(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西部苗族古歌》(合作,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苗族的遷徙與文化》(主編,雲南民族出版社)、《漢語》(主編,雲大出版社),以及關於楚文化、儒道文化、戲曲研究、當代文學研究的文章多篇。
1、《紅樓夢:一次歷史的輪迴》,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版。(該書獲雲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雲南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西部苗族古歌》,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雲南苗族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4、論文《楚文化引論》、《思接千載 心游八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路向芻議》等百餘篇。
《友情學問兩耕耘》
做學問,收穫不單在學問本身,而且亦在擴闊交遊網絡,誠如楊光漢教授在這首贈潘铭燊教授詩所說,“友情學問兩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