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安三万里》:是浪漫加工的诗人群像,还是大气磅礴的历史写照

2023-07-20 12:43 作者:光电科技君  | 我要投稿

艺术来源于现实,却总是高于现实,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也没能例外。电影用充满张力的动漫方式,展现了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过程。用高适的视角和回忆,串联了伟大诗人之间的真挚友谊,大气磅礴的剧情构造,丰富的文史知识交织,使人分不清虚构的浪漫与真实的历史。


因此,欣赏《长安三万里》,我们还是要区分哪些是浪漫加工的诗人群像?哪些是大气磅礴的历史写照。

第一,人物篇

影片中对于高适和李白的塑造过于追求人设的设定,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人的完整性。就好像李白就该狂傲不羁,高适就该忧国忧民一般,以至于将李白变成了个轻薄浪荡的无赖形象。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借书,制作不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真实的李白饱读诗书,游历名山大川,文采斐然的同时,思想境界还特别高,否则怎么能成“太虚人”。


李白的不羁和狂傲是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碾压”常人中成长壮大的,是有底蕴支撑的骄傲,而非轻浮与无赖。


电影中高适是一位“家国情怀”的传人,虽家当中落,未能在战场杀敌,却因“跪求”哥舒翰,救下郭子仪,埋下一份诺言。“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最终在关键时刻,挽大唐于水火,平天下之安宁。演自杀于大帐之中,设瓮中捉鳖之计,让功于严武,从此潇洒而去。被轻视,却又被重用,绝不是他晚年才明白“政治正确”。


实际上,高适与杜甫是相似的,二人都是破败门户的后人,也都半生飘零不得志。但杜甫穷极一生也才得到了个被施舍的左拾遗,而高适却可以位极人臣,绝不是影片中的高适,木讷懵懂,愤世嫉俗。

相反,他从青年时就充分认识自己。不能文举,就选武科;不能考取功名,就战场拼搏。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短板,于是一份份诗抄从未离手;风雨飘摇的大唐不乏忠君之才,却难得有分得清自己的人。


高适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也是因为其拥有极高的政治智商,他充分的了解着朝野的复杂。

影片中关于李白有三幕让人笔者难以接受:

1、高适在扬州,看到李白和朋友们整日寻欢作乐不务正业,非常不满;

2、高适在长安,看到李白和贺知章等“饮中八仙”喝得烂醉如泥,高适的表情也颇为不快;

3、电影中还用一个高适身边的小孩子来指责李白,让他看生灵涂炭、社稷丘墟的大唐江山;


这似乎在暗示,在当时的大唐,只有高适一人忧国忧民、精忠报国、担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盛唐诗人,似乎都是无知无觉、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总之,影片中的李白和高适,因为主题和塑造的需要,重点放大了他们某一个层面的形象,实际上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他们,绝非你所看到的电影中刻画的一幕。

第二,历史线

影片中少年高适赴长安,欲求的入仕一展宏图,于途中与李白相遇,并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实际上,李白与高适的相识早在四十岁之后了。

高适初去长安是开元十一载,而李白开元十二载才离开故乡开始游历。直到天宝三载,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识,两人结伴同游,到了商丘,在杜甫的介绍下才与高适相识。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


因此,李白与高适的相遇与相处,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真挚友情,想必是编剧对盛世大唐的美好幻想吧。

高适与李白与李白驿站相逢,以十年之约作为交换,让陇西节度使哥舒翰放过了帮助二人喝退安禄山追兵的郭子仪。

实际上,安禄山直到天宝元载才出任首任卢龙节度使,在开元二十二年就意图谋反,完全是编者刻意为之,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个普通士卒罢了。


陇西节度使哥舒翰同样是个大器晚成之人,直到四十岁才在河西投军,在天宝八载的石堡城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于出任河西节度使已经是天宝十一载的事情了,因而救下郭子仪的少年任侠也是编剧的美好幻想罢了。

不过电影高明就在以年老的高适回忆来阐述的,因此主观色彩浓重,时间错位也就在常理之中。李白和高适在影片中三离三别:


一见李白,吟诗喝酒、鲜衣怒马、赤身相扑、仗剑天涯。一年之约,相聚时,却见李白千金买醉、家产被分的悲鸣。

二见李白,长安繁华依旧,斗酒百篇,高鹏满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惜忘却了高适因何而来,也为李白的不拘小节埋下伏笔。

三见李白,月洒大地,醉深而卧,从“羽化登仙”之中醒来的李白,无法理解高适是否还能赴哥舒翰之约。


如果真的按照历史线来写,未必能写出世纪之交,情谊之曲折向前。其实,如果完全按照世界节点写,那么就不会看到如此精彩的电影,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只不过这里提及,是希望告诉孩子们,这是历史电影,而不是历史纪录片,世界节点不要混淆。

第三,环境渲染。

整个影片,我已经记不得看过多少月夜,也记不得看到多少樱花飞舞。高适三进长安的景象,三进黄鹤楼的对比,两入扬州的时反差,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看到了樱花,是因为樱花原生中国,唐朝时,已普遍栽种在私家庭院中;

我们看到了大象,是因为唐代一朝就有170种外来动物,分为17大类引入中国;

我们听到了塞外之音,是因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胡汉杂糅;

盛世大唐令人震撼,老吏迁往塞外使人心酸。戎狄乱华、安史叛乱这些历史上重要的节点,通过环境的渲染变得清晰起来,古战场的狰狞看不见,但是你能切身感受到一个朝代的繁荣与落寞。


月亮不言,却是李白的影子;樱花不语,却是大唐的变迁。看得出来影片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长安三万里》从来不是什么历史纪录,或者是“长安的历史”,而唐诗才是,因此“有诗书在,长安就在。”


《长安三万里》:是浪漫加工的诗人群像,还是大气磅礴的历史写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