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孙中生教授:孤注一掷的“二次创业”



“我觉得做整形美容真的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说企业家创业,是基于对利润的追逐、价值的最大化,那么,为筹建公立医院整形外科,抛家舍业、数月不见天日的“创业”,是否只能算“迂”?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激光中心孙中生教授,就“迂”。
当时代的年轮迈入21世纪,他没有送给家人喜悦,却带来了“惊吓”。他放弃了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的一切,赶赴广州助罗盛康主任共同创业。
“我曾经连续23天都没有见过外面的太阳!”

他承受着家人的不理解、承受着“创业”失败的风险,孤注一掷。
他不后悔,他将此解读为“热爱”。
因为热爱,他30多年前选择学医;因为热爱,他听从内心召唤选择整形美容;又因为热爱,他决然向南2000多公里,开启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妈妈的痛
激发从医的心
孙中生教授玩笑说自己算“吉普赛民族”。
出生于甘肃,新疆上小学,后回到甘肃酒泉进入中学,高考当年迁至甘肃陇南。
唯一与“吉普赛人”不同的是,孙中生教授从不随波逐流,一直渴望改变。
“颠沛流离”的生活,培养了他超出常人的适应能力,亲眼目睹父母的不易,更是给了他改善周遭处境的决心。

高考那年的大年三十,他的母亲因胆道蛔虫症生病住院。
“当时,大部分医护人员已经回家过年,只有值班的医生。”
由于缺乏资深医生的指导,值班医生只能照本宣科的对症治疗,但疗效有限。
胆绞痛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
一直持续到大年初四,医院的医生陆续上班,妈妈的病痛才开始得以扭转。
期间,孙中生始终无奈的在感受着妈妈的痛苦,这成为他决心学医的最大源动力。
“学医至少可以为家人解除病痛。”
秉承这一念头,他笃定地将大学志愿填为“医学”。
一切在按照人生剧本正常演绎,大学毕业之后,他成功落脚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是一所当地为数不多的三甲医院。
命运的齿轮,在医院组织部长找他谈话之后,开始转动。
“当时许多医生热衷于去外科,都是奔着普外科、骨科这些科室,大家都不愿意去烧伤整形科。”
在医院,唯一能和急诊的脏、累相提并论的,似乎只有烧伤整形科。
“那里有着无休止的换药、手术和急诊。组织部长认为另辟蹊径,我能干出彩。”
孙中生教授,也因此与整形美容结缘。
超越焦虑
刮起未来的风
“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突然开路虎。”
当今社会,人人缺乏安全感,容易陷入焦虑,胡思乱想并胡乱担心。
焦虑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独有写照。孙中生教授说,自己也是在焦虑中丰满人生:“我最近两年,热衷于健身。实际上,这就是来自对年龄的危机感。”
为此,他开始逐步做社交的“减法”,推掉无效社交,转而投入身体机能的准备,去逐步适应、融入退休的生活。
罗翔曾说,学会与焦虑和解;孙中生教授,则选择直接超越焦虑。

去不断学习和开拓视野,是超越的唯一办法。
1996年,他曾赴解放军304医院进修;2001年,他也曾赶赴南方医科大学进修。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公共安全水平,抑或是工业安全水平,又或是生活安全的水平,都在极大地提升,烧伤、烫伤的病案越来越少,治疗畸形、瘢痕的病人也将越来越少,那么,烧伤整复科的未来在哪里?”
困惑让他迷失,但行动一定可以解决。
在304医院,他偶然发现,科室的医生自然分成几个专业组别,一部分医生专精于各类畸形、瘢痕的治疗;另部分医生则只专注于重睑、隆鼻、拉皮等医美项目。
这给他找到全新方向,医学美容,才应该是自己的未来。
半生清零
蹚二次创业的险
白银,是一座因矿得名、因企设市的城市。据志载,汉朝当地就已开始开采白银,到明朝洪武年间,官方设置采炼机构“白银厂”,城市因此得名,曾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记载。
上世纪90年代末,地处大西北的白银市,市场经济推进缓慢,医学美容的发展更是用一斤面去摊一张饼 ———— 落后(烙厚)。
反观东南沿海地区,医学美容的发展欣欣向荣,同时在莆田系的推波助澜下,行业呈井喷之势。
孙中生教授意识到,如果希望在医美领域引领风潮,唯有重新选择。
自1991年分配至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到任职烧伤整形科主任,孙中生教授积累了整整15年,他当时在当地虽说不上声名远播,也算小有成就。
抛弃已有的一切,对至亲,算大逆不道;对朋友,是丧心病狂。
“家里所有人,都是激烈的反对。”
很难想象,他当时是如何的孤立无援,但强大的信念,还是支撑他毅然南下。

时间,成为最好的解释和答案。
如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激光中心在行业的地位不容小觑,亲朋好友的反对声才逐渐消散。
孙中生教授回忆说,当时科室可谓“一穷二白”,基础条件甚至还不如那座小五线城市——白银。
他们一边亲自组建科室,一边参与临床手术。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都吃住在科室,我曾经连续23天都没有见过外面的太阳。”
依靠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偏执”,孙中生教授走过了人生的一个个沟沟坎坎,也用结果证明,他的选择没错。
近几年,他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线雕”。
与注射、拉皮相比,“线雕”的受众群体极为有限,经过前几年的疯狂发展,许多医生认为,“线雕”正在没落。孙中生教授并不认同,他认为,正是这种“小众”,决定了“线雕”不可替代的优势。
“现在已经不是一类产品包打天下的时代,每一类项目都会相匹配的、精确的适应症,每一个产品也都需要有精准的客户画像。”
在他看来,“线雕”精准的适应部分症状,也只受到为数不多的医生青睐,这源于市场的选择,“市场在挑选医生的同时,也选择了顾客,市场的选择也让它逐渐成一种成熟的医疗美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