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隋宋忻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
陕西长安隋宋忻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 1994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
1990年2月初,华光公司长安分公司在长安县韦曲镇东街原砖厂进行基建施工时,于北崖下发现一座隋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立即派人于2月5.日至10日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清理结果作以简报。
一、墓葬保存状况及清理收获
墓葬座北朝南,呈“中"字形,由墓道、甬道、前室、东、西耳室、后室构成。墓道已遭破坏。长仅留0.3米。甬道长2.44、宽1.45米。东耳室南北长2.94、南壁宽0.66、北壁宽0.57米。西耳室长2.94、宽0.68米。后室长2.65——2.77、宽1.20——1.70米。墓壁残高0.5米(图一)。雨道被掏进一个洞,深达前室,墓志及盖一合已被抬岀,甬道、东耳室近底部墓壁绘有一道红彩,两耳室与后室交汇处的墓壁各绘有一竖道红彩。东耳室岀土物有武士俑、文官俑、乐俑、骑马俑、骆驼、陶鸡等四十余件。后室有一男一女两具骨架,男性仰身直肢,骨架完整。女性侧身,骨架残缺不全.头部低于男性,而且一半骨架被男性骨架所压,为二次迁葬。骨架附近岀土铜镜一枚,金属片饰二件,陶盏一个,另外还有漆器的痕迹。
二、随葬品
该墓共岀土完整或比较完整的随葬品49件,计有陶骆驼、武士俑、文官俑、乐俑、骑马俑、镇墓兽、陶盏、陶鸡、陶鼓、陶碓、金属片饰、铜镜等。
骆驼,可复原者1件。陶质、彩绘。头微两侧各有一凹槽,使颈前部突出象征驼毛。双峰,峰间有长方形鞍披于驼身,鞍两侧各有一皮囊,皮囊前后各有泥条,可能象征捆扎皮囊的绳子。前腿上部较粗,尾卷贴于臀部。四蹄下为长方形座。驼身施白粉,头部饰红彩。通高32.5、长30厘米,底座长16.5、宽11、厚1厘米。(图二,3)。
武士俑,2件。造型相同,均完整。标本90cowMl:l,方脸,浓眉,眉骨突起,双目圆睁。额骨突出,口微张,头戴兜装,顶部呈额前伸岀冲角。兜螯脑后有一泡状突起,两侧耳部有长方形带乳突护耳。头与身分离,插入肩部。身着“明光铠”,肩有披膊,胸前后各有“囚”形额前伸出冲角。兜整脑后有一泡状突起,两侧耳部有长方形带乳突护耳。头与身分离,插入肩部。身着"明光铠",肩有披膜,胸前后各有一对圆护,腰系带,内着及膝长袍,前着甲片腿裙,袍内穿裤,足着靴。右臂下垂,手紧握,手中有一圆孔,似原握有木柄兵器。左臂弯曲,左手紧贴于腰带上,手下按盾牌。盾牌长上施白彩,白彩上又绘红彩,头后部只施白彩,头后下部有一周黑彩。脸部施白彩,五官凹陷处施红彩。披膊上施白彩,边缘有斜条状方形,长及地',中部有兽头状突起装饰。史凿 黑彩.胸部圆护内垫施白彩,边缘折棱处施红彩。背部圆护内部施红彩渺卜部有一圈黑彩,折棱处有红彩。腰带施红彩。袍、裤及靴施白彩,袍下部有一周黑彩带。盾上施红彩。通高38.5、肩宽12厘米(图二,4)。
文官俑,9件,其中5件完整。均陶质,彩绘,造型相同。标本90cwMl:13,头戴进贤冠,冠前低后高,前窄后宽。面部表情淡漠,双耳贴于头两侧,高颈,颈部插入肩部。上着低领左衽阔袖上衣,下着长裙。双手握于胸前,手中空,似手持笏板,作侍立状。腹上部系腰带。双腿相并,双脚微向前突。全身施白彩,衣服及头部有红彩。高20厘米(图4,6)。
风帽男俑,7件,均陶质,彩绘。标本90cwML左衽长上衣,内着圆领衬衣,下着长裙,腰系带。左臂下垂,右臂弯曲,右手紧握,手中空,原应持物。双腿相并,双脚前突。全身施白粉。通高19厘米(图二,1)。
伎乐俑,5件。均陶质,彩绘。标本90cwM:26头戴笼冠,冠及双耳。长脸、高颈、颈部插入肩内。外着袒右肩及膝袍、袍领为斜宽边,袍裾亦为宽边,腰系带,内着圆领衬衣。右手置于腹部,左臂弯曲至胸前,双手紧握,手中空,双手处于同一直线上,原似握一长杆,杆上为何物不清。双腿相并,脚向前、后突岀。身中空。从彩绘残迹看,脸部、胸部、肩部施白彩,袍上施红彩。通高21.5、冠高1.8厘米(图二,5)。标本.90cwM1;28,其冠同前,上着窄袖长衣,下着及胸长裙,胸部有宽裙带,左手下垂,右臂弯曲及胸前,手握排萧,作欲吹状。下体残。全身以白彩为底色,再施红彩。残高12厘米(图三,6)。
骑马俑,8件。均陶质,彩绘,马腿及底座残。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甲骑具装俑,5件。标本90cwMl:31,马肥壮。头微垂,头戴络头,双耳残。头顶正中有铁丝痕,估计原有缨。马头部佩面帘。马颈上部刻成连环弧状,象征马鬃。马颈、前胸及臀部都用白彩作底,黑彩绘成鸡颈、当胸、身甲、搭后等具装。马鞍后部斜向下直至马尾两边各有一宽带。马尾下垂,作圆锥形。马下腹空,腿及底座残。马背上有鞍,骑手坐于鞍上。骑手头戴尖顶兜凿,两侧有护耳,身穿立领上衣,肩上有披膊甲片,腰束带,下体着裤,脚蹬靴。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大腿之上。左、右手均紧握,手中空。估计应为左手持缰、右手握兵器。人身及马鬃施红彩。残高19.5,长20.5厘米(图二,7)。
第二种,人、马均不带甲,3件。标本90cwMl:32,马较瘦小,头及颈部残。马方形鞍,骑手头戴风帽,外着袒右长袍,内穿圆领衣。右手上举,左手略低于肩,手内各有一残断的铁丝。从形态看,应为左手紧握马缰,右手举起兵器,作攻杀状。骑手左大腿上有一圆孔。马臀部两侧各有一宽带通至马尾下。马尾斜向下垂,剖面呈半圆状。马后腿向后蹬。马腿及底座残。马及骑手全身施红彩。残长16,残高21厘米(图三,1)。标本90cwMl:33,马头完整,微向下垂,头戴络头,双耳直立,耳下有两缙飞鬃。马颈上部用黑彩绘成鬃。其余部分应与90cwMl:32相同(图10)
镇墓兽,2件,均陶质、彩绘。其中人面兽身一件,兽面兽身一件,标本90cwMl:22,人面,圆脸,脸庞丰满,双目圆睁,眉骨,额骨突起,鼻高而直,小口,双耳窄且长。脑后有一圆柱状髻。下颌与胸部为一弧线相连,无颈、挺胸。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臀部着地,呈蹲坐状。宽尾紧始于警部,启端渐宽巨分成卷曲的两束。背部插有两条“S”状泥条,象征倒竖的毛发。前爪有三趾。底座前尖后方。全身施白彩,面部再施红彩,眼珠上用白彩各画一圆圈,圈内不施彩。胸部两侧用黑彩绘成斜线,象征体毛。胸中部用红、黑彩绘成横向粗纹。腹下部用黑彩绘成斜线象征体毛。手制、腹中空,腿与身体内有铁骨相连。通高29、长15厘米(图三,7)90cwMl;21,兽头,面部凶狠,头顶两侧各有一恰角,鼻子紧贴上唇且突岀。张口,牙齿排列整齐,前爪为五趾。唇内部、眼窝施红彩,其余与人面镇墓兽相同。高31、长17.1厘米(图三,8)。
陶鸡,2件,均陶质,彩绘,造型相同。长方形冠,头下有£5,膀紧贴于身,尾下垂,腹内空,无足,平底。全身施白彩,头部、翅膀上施红彩,尾部用红彩描成羽毛。捏制。90cwMl:38长9、高4.3厘米(图三,9)。
陶盏,1件。泥质灰陶。敞口,方唇,腹内收,平底。口径11.6、底径6、高3.8厘米(图三,4)。
陶碓,1件,可复原。泥质灰陶,施红彩。可分为两部分,杵有与之相垂直的长方形长杆,长杆中部有两个呈一条直线的横杆,横杆放在底座上竖起的两个“丫”字形杆上;臼呈圆形,附在底座上。底座为两长边为直线,两短边为半圆的长方形。长15.6、高46、底座最宽处6.6、厚2.4厘米(图三,10)。
陶鼓,2件。泥质灰陶,彩绘。圆柱体,器上表面及周壁施红彩。器侧有一小圆洞,估计原应有为插木杆用。上径3.6、底径4.0、厚1.5厘米(图二,3)。
金属片饰,2件。一件为近半圆形莲花宝珠折枝纹饰物,底部中间突出,估计可能是插在头上的饰物。宽9、高9.5厘米(图17,2)。另一件为龙饰,中部残。低首。长13.2、宽8.2厘米(图三,5)。
铜镜,1枚,残。三角形缘。自缘至纽有四重凸弦纹将镜背分为五部分。缘部素面。里面为锯齿纹,外高内低,向里为卷草技,每两束为一组。再向里为主题花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图案,四神之间及周围衬以卷云纹。青龙、白虎头部均朝向朱雀。组座上有一周乳钉纹,乳状纽,有穿。整个铜镜自缘至纽座逐渐变薄,画面浮雕感强,不失为镜族中的佳品。直径16.2,纽座直径3.8、缘厚0. 85、纽座厚0.2厘米(图四)。
三 墓志
志盖呈正方形循顶,顶边长 59、底边长61厘米。中部自右而左竖行篆刻“大隋使持节上开府潞州刺史宜迁公铭"十六字。周边衬以阴线刻忍冬纹、联珠纹,四刹阴线刻四神,四周衬以云纹,四边阴线刻折枝忍冬莲花纹。
墓志正方形,边长61、厚10厘米。四壁阴线刻十二属相图。每个图案都自成一体,位于壶门之内,下为山峦、云纹,上为卷草。十二生肖多作迅跑之势。唯龙上下均为云纹,前面为卷草纹。
志文楷书,共38行,满行37字,共1268 字,全文抄录于下∶
大隋使持节、上开府幽州总管、潞州诺军事、潞州刺史、宜迁县开国公宋使君之墓志铭
公讳忻,字智和,西河人也。宋征子之后。若乃冲天择木孔父,所以称仁高步西河。怀王于焉祚土。司徒鸣玉于汉朝,侍中珥貂于晋室,莫不派彼清风,垂兹令范,备乎史册,不复详焉。
祖汉,识度凝明,雄姿颖拔,孝成至行,义尽弼谐。为冠军将军、中散大夫、桑干郡太守,赠浙州刺史。九江猛兽感惠政而归山;合浦明允文允武器业巳深。任平东将军、左银青光禄、河州刺史。登玉门而建节,威行千里;捧铜苻而莅政,化洽百民。公资星精以感气,蕴玉质而含英,虎变称奇,凤毛着异。瑶林映而秀立,琼树郁以标华,万顷莫测其深,千仞不知其际。教孝悌而成名,振仁风而被物,至乃六奇三略之谋、鹰落猿啼之未,无不智苞,时谚德冠往贤。解褐任大将军王思政府拳军事,寻授威例将军,奉朝请。魏前元年,平蜀有勋,又转明威将军、火从给事。周太祖启业三分,经银靑光禄、帅都督,即领本乡宾。公以昆李情重,求推让兄,太祖体彼睦亲,依请听授。周元年还任都督。二年加前将军,左银青光禄。有周怆建六官,求才庶职。保定二年,授冬官府司木弓工上士。七干斯调,六才必备,妙体有筋之固,弥练胶膝之和。其年加雅骑将军、右光禄帅都督。四年又转大都督,迁白超城主。五年任伏流城主。公乃衿带边垂、鹰扬作捍,遂慰劳恶罗城主李宾等一百人。翻城,归化,单车入赵,连鸡(击)而自降伏轼下,齐拔茅而送款。纵横辩说,公之力焉。其年治陕州总管府司马。天和二年,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西晋寇冕羊祜为车骑,东京愁或邓陟为仪同,以兹二美,公实兼矣。其年授营军器监、治小司金。扬州三品随时而纳市,重城两剑望气而私知。六年转工部大夫。建德元年又加骡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龙庭刻石等窦宪之荣,马邑治兵同卫青之任,以今方古,异代一时。寻改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五年授大宁防主。宣政元年迁幽州副镇将、还检校总管长义事,毗赞大蕃,助成制锦,既船骥足,复罄龙驹。其年授宜迁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大象二年转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皇元年,除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仍知总管府长史事。下车则贪城解卯,骞帷则奸迎盗静。三惑去怀,四知成诫。其年进爵为公,封邑依旧。既除易龙I刺史,寻授幽州总管。三年奉敕令任元帅、上柱国、赵郡公行军长史。四年又临蔚州刺史。五年还复幽州总管。频烦宠任车丞相之淹留,荏苒镇蕃马伏波之戎装。其年,上柱国、晋王今上之第二子也,绢熙帝载。翼亮王猷、任重二南、光照千里,以公善于抚御,委以腹心,即领佐上长兼卅府兵,又检校行台省度支尚书事。六年又除潞州诸军争、潞州刺史。其年奉敕令任行军元帅、鼓城公府长史。谋猷应变之策,囊括而弗中;昼旗夜火之权,密鉴而未展。壮志不遂,遗疾渐增,以开皇七年四月-日薨于私邸,春秋五十有五。粤以九年岁次韦氏,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左银青光禄,崇业郡太守、赠晋州刺史粲之女,讳胡磨,京兆柱陵人也,册拜万荣郡君。敬爱肃恭,言容婉顺,母仪令范、妇德幽闲,既而庭兰夏折、芳桂春摧,爰在盛年,掩从深夜,春秋卅有九,瘗于大城西,今迁合葬。呜呼哀哉!世子右亲卫帅都督成等着孝于家,竭诚于国,悲风树之以往,叹扇席之无期,将恐大海成田、丹青夏天,故勒兹翠石饬播芳猷,铭曰;
渊澄岳峻,技茂根磐。有殷肇胤,世禄当官。西河祚土,东晋鸣銮。银龟不坠,玉润增兰。乃祖弘.仁,瑚链在政。分竹唯良,君临水镜。唯考岐嶷,礼高德盛。虎度民安,蝗飞境净。于穆•我公,噂蝠司重光。雅操鸾步,雄志两扬。闺门肃稼,市阁琳琅。弓穿七扎,文参五行。气盖廉蔺,知迈萧张。拥旄作牧,至德潜通。声驰朝野,济猊收踪。仁啮泽雉,信结筠童。三槐,恪敬,九棘维恭。河帕论成,蜀道陈谋。阵回飞鸟,气避牵牛。司勋受册,幕府运筹。将军一代,癌素千秋。爆帐均房,重扇地户。云月徒晕,松风漫鼓。音仪永谢,荒独楚。
墓主宋忻,《北史》、《隋书》均缺载。西河,《隋书:地理志》有西河郡。“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日介州。”又临汾郡临汾县下有:“东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阳等五郡,后周废为西河、定阳二郡。开皇初郡并废。又有后魏永安县,开皇初改为西河、大业初省。”宋忻死于开皇七年,所以西河当为后魏永安县,即今山西霍县、洪洞一带。
宣政元年,宋忻被授宜迁县开国侯。关于宜迁县《隋书•地理志》河南郡下有:“旧河南县,东魏迁邺,改为宜迁县。后周复曰河南。”宋忻曾任大将军王思政府参军。王思政,《北史》有传。太原祁人生卒不详。北魏孝武帝初年封祁县侯,为武卫将军,拜使持节,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曾劝说孝武帝西迁关中,进爵为太原郡公,拜光禄卿、并州刺史,加散常侍、大都督。西魏大统年间,历河桥之战,镇守弘农、玉壁。后迁汾、晋、并三州诸军事、并州刺史行台。大统八年授际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统十二年,加特进、兼尚书左仆射、行台、都督、荆州刺史。十三年任河南诸军事。十四年拜大将军。防守颖州时,东魏攻城先挫败东魏军。后城破。及齐文宣受东魏禅,以思政为都官尚书、仪同三司。死后赠以本官,加兖州刺史。宋忻任王思政府参军事当在西魏大统十四年前后。
志中“魏前元年,平蜀有勋气关于•'平蜀”,《北史•魏本纪第五》载:“(废帝)二年秋八月,大将军尉迟回克成都,剑南平。"魏废帝二年,为公元553年。
志中“公乃襟带边垂,鹰扬作捍,遂尉劳恶罗城主李宾等一百人。翻城归化,单车入赵,连击而自降伏轼下,齐拔茅而送款”一事,史书没有记载,恶罗城也不知位于什么地方。
志中“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左银青光禄、崇业郡太守,赠浙州刺史粲……京兆杜陵人也。”韦粲,《南史》有传,但疑非此人。
志中“世于右亲卫,帅都督敬,,。关于宋敬史书缺载。
墓主宋忻祖父宋汉,史书缺载,曾仕冠军将军、中散大夫、桑干郡太守等职。《隋书•百官志》有“自一品已下,从九品以上,又有骡骑……冠军……等将军,以褒奖勋庸”。说明冠军将军为赠官。桑干郡、北魏置、治所在桑干县(今山西山阴县东南《隋书•百官志》有,散骑常侍……冠军将军……三等上郡太守……为从三品。”②说明宋忻祖父宋汉为从三品官员。
墓主宋忻父宋果,史书缺载。曾任平东将军,左银青光禄,河州刺史。《隋书•百官志》载,.•特进,左右光禄,金紫,银青等光禄大夫,用人俱以旧德闲者居之"③。说明左银青光禄为散官。河州,治所在抱罕县《今甘肃临夏县西南》、《隋书•百官志》吏部尚书……四平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为第三品④,说明
志主妻,韦胡磨,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杜陵乡)人,生卒年月不详。册拜万荣郡君。万荣郡,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所在永康县(今四川达县西北)隋开皇初废。
志主宋忻卒于开皇七年,春秋五十有五,其出生年代应为公元532年,即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历任王思政府参军事,威烈将军,奉朝请、明威将军、平东将军,左银青光禄、帅都督,前将军左银青光禄,冬官府司木弓工上士,骡骑将军,右光禄,帅都督,大都督,白超城主,伏流城主,陕州总管府司马,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营军器监,工部大夫骤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大宁防主,幽州副镇将,检校总管府长史事。宜迁县开国侯。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幽州总管府长史事,宜迁县公。易州刺史,幽州总管。赵郡公行军长史。蔚州刺史。佐长上兼州府兵又检校行台省度支尚书,潞州诸军事,潞州刺史,鼓城公府长史等。《隋书•百官下》“(隋)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之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⑤
白超城在今河南新安县西,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白超筑城于此,东魏时修筑为城。伏流县,隋开皇初以南陆浑县改名,治所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大宁县,北周保定元年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宁县东南,隋开皇二十年移治今大宁县,大业三年废。
《隋书•百官下》,“上柱国,国公,开国郡,县公,为从一品”,说明末忻为从一品官员。墓志中所提及的周太祖、羊祜、邓鹭,上柱国晋王(隋炀帝),窦宪、卫青、车丞相(车千秋)、马伏波(马援)史书均有记载。志中“三年阴寿,隋书有传,“元帅彭城公”,应为彭城郡公虞庆则,隋书有传。
墓志字体刚劲有力,行文流畅,气势宏大,只是没有记载撰文者及刻字者。
四 结语
隋朝一代,凡38年,虽为一统江山,但时间短促,留存至今的遗物并不多,陕西隋墓发掘者亦不过20余座。朱忻夫妇合葬墓的发掘无疑为隋墓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贵的资料。该墓虽已破坏,但形制大体清楚,规模虽然不大,但遗物也较为丰富。同以前陕西发掘的隋墓相比较,可看岀武士俑、风帽俑、彩绘骑马俑、镇墓兽、陶鼓等与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所出同类遗物基本相同,而甲骑具装俑,侍吏俑、袒左肩男俑,陶碓等与陕西三原双盛村隋李和墓®所岀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志盖线刻边饰图案与姬威墓基本相同,加之俑各部分之间用铁骨相接,体现岀基本一致的隋代风格。另一方面,宋忻墓的发掘,使隋墓资料更趋完整。李和卒于开皇二年,宋忻卒于开皇七年,葬于开皇九年,而姬威卒于大业六年。李和墓中所岀土遗物不见姬威墓中所岀的彩绘不带甲骑马俑、袒右肩男俑等,所岀俑类显示岀一种凝重,呆板的北朝风格,而姬威墓所出遗物已不见李和墓中岀土的甲骑具装俑,骑马俑只有彩绘不带甲俑,所岀俑类基本上显示岀一种活泼生动之气,似已基本上摆脱了北朝遗风,而向活泼生动的隋唐风格转化。特别是骑马俑,人、马均不带甲,左手握紧马缰,致使马头下垂,右手似举起兵器,与敌拼搏,生动地刻画岀激烈的战斗场面。而宋忻夫妇台葬墓两种骑马俑同岀,正好处于这种大变革时期,可以说是开陶俑活泼生动之先,填补了一个空白。
宋忻卒于开皇七年,从其年龄推算,其祖、父两代均应为北魏官员,可以说三代均为北魏官员。
宋忻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四朝,官至隋尚书省度支尚书,其墓志的出土,补充了史书的遗漏,为研究北朝史,隋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宋忻妻韦胡磨,岀身名门望族。韦氏家族为北朝至隋唐时期长安城南的名门望族。近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宋忻墓北南李王村一带发现了大批韦氏家族墓葬,宋忻为韦氏的女婿,墓葬又位于附近,无疑为研究韦氏家族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宋忻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铜镜,制作精细,浮雕感强,造型较少见,不失为一艺术佳品。另外,墓志及盖上的四神十二时像造型生动,笔画简炼,实为线刻精品。
总之,宋忻夫妇合葬墓的发掘,无疑为北朝隋代的考古、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参加发掘者:张建林 张蕴 刑福来 张建峰等
绘图:翟建峰 张燕霞 焦德厚 董红卫
拓片:赵永峰
执笔: 张建林 张蕴 刑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