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智库 | 奥运射击背后不为人知的痛——噪声所致职业病


背 景
近日,在东京举办的奥运会中,中国选手杨倩在决赛中顶住压力,夺得女子十米气步枪冠军,为中国拿下奥运首金。
提 问
体育运动总是能带给人无限的激情,但运动员们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也会被一些伤病所困扰。特别是射击类运动员,在训练时常常戴着耳套,因为巨大的枪声和场馆内的回声对人的听力会造成一定伤害。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运动员听力受到影响。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冠军陈颖的耳疾一度影响到她的生活,其左耳听力接近于零,封枪一年的原因是“那时候接电话都不能用左耳”。
所以,对于噪声所致职业病,我们该如何避免或减缓其发生?若真实发生,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解 析
我国职业病包括10大类132种,尘肺病依然是头号“职业病杀手”,还有放射病、职业中毒等常见职业病,以及爆震聋、激光所致眼灼伤等新增职业病。其中,“噪声聋”是目前增多趋势最明显的新型职业病,如果继续发展可能会超过尘肺病成为头号职业病杀手[1]。
职业性噪声聋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属于职业病的一种。
当劳动者工作环境中的噪声等于或大于85dB,不持续佩戴耳罩并连续在这种环境中工作超过8小时,就会对劳动者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造成耳聋。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船舶加工、传统机械加工等都属于高危工种。

一、控制噪声源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
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员工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听力损伤[2]。
1、控制噪声来源:这是最根本的办法。在建筑厂房、安装机器时就应采用各种隔音、防震、吸声的措施,如将噪声车间与其他厂房隔开;管道噪声用包法防声、气流噪声可用消音器或扩大排气孔等。
2、减少接触时间:如采取工间休息的方式(时间短次数多的休息既可降低应激程度,预防疲劳发生,又可提高作业能力)。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轮换工种,亦可降低听力损害。
3、防护设备:戴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噪声护具。一般在80dB噪声环境长期工作即应配用简便耳塞;85dB以上时,必须使用防护工具。
4、卫生监护:就业前应检查听力,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噪声敏感者,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工作。对接触噪声者,应定期检查听力,及时发现早期的听力损伤,并给予妥善处理。
5、一旦有相关症状应争取早期治疗。
二、职业性噪声聋发生后的处理
1、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职业性噪声聋病人依法享有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性噪声聋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用人单位对已确诊的职业性噪声聋病人,应当调离接触噪声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
2、用人单位在噪声防治中应承担的责任。我国《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都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做出了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对本单位噪声防治工作负全面责任,依法承担噪声防治责任[3]。
a.为劳动者提供健康保障:应采取必要的噪声治理措施,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场所和作业环境,并提供个人防护用品。
b.加强职业卫生管理: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噪声防治工作,定期进行工作场所噪声危害检测和评价;对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c.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劳动者交纳工伤保险费用。
d.噪声危害申报和报告:应当及时、如实地向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的行政部门,报告噪声危害检测、评价结果。
e.履行职业危害告知和培训教育义务:应当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并通过设置公告栏、警示标识等方式,告知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不得隐瞒其危害。
f.落实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待遇:劳动者在被确诊患有职业性噪声聋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意见,安排其进行治疗、疗养和定期检查。

【小卫点睛】
课本定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人卫八版)
知识点:第五章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噪声的分类
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2、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听觉系统:
a.暂时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听觉疲劳
b.永久性听阈位移
c.职业性噪声聋
d.爆震性耳聋
▪ 非听觉系统:
a.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类神经征,有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
b.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可表现为加快或减慢;血压变化早期表现不稳定,长期接触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持续性升高。
c.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中等强度噪声作用下,机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而高强度噪声作用下则减弱;接触强噪声的工人或实验动物可出现免疫功能降低。
d.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接触噪声工人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缺乏、胃液分泌减少等变化。噪声还可引起人体脂代谢障碍,血胆固醇升高。
e.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接触噪声的女工有月经不调现象。
f.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噪声达60dB(A)以上,即可干扰普通谈话,90dB(A)以上,大声叫喊也不易听清。
3、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
a.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
b.控制噪声源: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技术措施来减少噪声源产生的噪声。
c.控制噪声的传播:隔声;吸声;消声;隔振与减振。
d.个体防护:最常用耳塞,隔声效果可达10-35dB。
e.健康监护:就业前进行体检,上岗期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f.管理措施:掌握现况、制定防噪计划、设备的维护及管理等。

参考文献
[1]于丹.“噪声聋”成常见职业病[J].吉林劳动保护,2016(9):39-40.
[2]金祖荣.噪声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策略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2):180-181.
[3]翟琳.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依法享有的职业病待遇[J].安全与健康,2014(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