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舒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大家好,最近过得怎么样了?好了,又到本周的更新了,在大佬的要求下,我本周就整了本篇的舒曼。迎来本期的分享。
先来让我们看看这位漂亮的小姐姐到底是谁呢?

1941年6月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钢琴演奏者。玛塔·阿格里奇出身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在大学工作的经济学家。1944年,3岁时开始习琴。1946年,5岁时师从文森左·斯卡拉穆萨系统学习钢琴。1949年6月,8岁的她首次登台演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大剧院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观众的欢迎 。
1955年开始,在维也纳师从奥地利钢琴演奏者弗里德里希·古尔达,后又在瑞士日内瓦拜帕蒂夫人和尼基塔·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9月,16岁的她先在意大利波尔萨举办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后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取得一等奖,中间仅间隔三个星期 。
1960年,师从意大利钢琴演奏者阿尔图罗·米开兰杰利继续深造;同年,与德国DG唱片公司合作,录制首张专辑,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拉威尔与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其中录制的李斯特《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引起了美国钢琴演奏者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注意 。
1965年10月,在华沙赢得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并独揽圆舞曲和玛祖卡奖 ,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从而正式开启了她的演奏生涯 。
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1968年至1969年,在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的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协作 ,录制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
1970年10月,首次赴日本演出。1971年,与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录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977年5月,同美籍钢琴演奏者毕肖普·科瓦塞维奇一起,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录制巴托克的《奏鸣曲》。1978年5月,与美国指挥家西蒙·戈德伯格、荷兰室内乐团录制莫扎特的《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 。
1981年,公开宣布不再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此后事业重心开始偏向室内乐 。1982年,与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1984年,与小提琴演奏者吉顿·克莱默合作,录制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
1992年12月,在柏林除夕音乐会中,与指挥家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钢琴与乐队戏谑曲》 。1995年,在德国指挥家约尔格·费尔贝尔执棒下,与海尔布隆符腾堡室内乐团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海顿《第十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得东京唱片学术奖 。
1996年4月,随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执掌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首次来华演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弹奏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997年,与指挥家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凭借该专辑获得西班牙激光唱片大奖 。
1999年11月,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与大提琴演奏者米沙·麦斯基、钢琴演奏者傅聪一起举办室内乐音乐会 ;同年,为支持年轻演奏者,建立“阿格里奇钢琴奖”,并在日本建立“阿格里奇音乐节” 。

2000年2月,凭借《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专辑,获得第42届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表演奖(带管弦乐队)” ;同年,公开宣布自己罹患黑瘤皮肤癌,并在美国加州圣塔莫尼亚的约翰·韦恩医院接受治疗;在治疗卓有成效后,为表示对医院的感激而筹款,在纽约举办答谢音乐会 。
2002年6月,举办第一届卢加诺音乐节玛塔·阿格里奇音乐会,音乐会上的多数演奏都以室内乐为主 。2005年2月,凭借与俄罗斯钢琴演奏者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合作的《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两台钢琴弹奏的组曲》,获得第42届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表演奖” ;同年9月,荣获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 。
2006年7月,与夏尔·迪图瓦共同担任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的导师,除了合作演出外,还为夏令营的学员们开班授课 。2011年,DG唱片公司推出《阿格里奇70大寿套装》,收录了一些她过往的重要录音。
2012年1月,主演了由女儿斯蒂芬妮·阿格里奇执导的纪录片《糟糕的女儿》 ;同年,入选《留声机》杂志古典音乐名人堂 。2013年8月,凭借在卢加诺音乐节现场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专辑,获得德国古典回声奖“最佳钢琴专辑” 。
2015年1月,为纪念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逝世一周年,DG唱片公司发行了《阿格里奇与阿巴多:钢琴协奏曲录音全集》,收录了阿格里奇与阿巴多合作超过45年之久的钢琴协奏曲作品 ;同年3月,与阿根廷钢琴演奏者、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双钢琴音乐会。2017年12月,与指挥家巴伦博伊姆、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
她的演奏风格是很细腻的,又偏一点少女可人的微笑。甜甜蜜蜜中带着一点调皮,不失个人的风格。犹如女在你的耳边低语,分享着最近的趣事和八卦。不失迷人的声音,又如美丽的舞女在冰上飞快的跳动。在冰与舞鞋之间,划出最靓丽的风景线。擦出的冰花,给自然带来别致的风景。
远处的冰山,再加上鸟儿的啼叫声。忽远忽近,仿佛置身于冬日的晨曦之中。微微的细雪下着,美丽的雪花在森林中欢快地跳着,挥舞着属于她自己所独有的美丽。是多么的纯净和高贵。跳着跳着,不停的舞动,在大雪中划出最美的弧线和花纹。白中透着很粉嫩的青春之美,朝日所打出来光影,给他们带来五颜六色的色彩。在冬日里是多么别具一格的色彩,令人留恋。只爱着那个属于他们最美丽和所独有的一切,不想回头在再次回到春天的拥抱,冬日给人的一切是多么的美丽。
与寒风中一唱一和,简直就是冬日的交响曲。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所看到一望无际的白雪,让人沉醉于此。如吟如唱,向大地歌颂着大雪给我们带来的所有美丽。她愿意消失殆尽自己所拥有的美丽,展现给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向我们消耗她所拥有的一切,给我们展现她最美丽的一面,不禁让人感觉叹息。
让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曲子吧。
舒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Schumann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舒曼晚期的作品。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在浪漫主义乐派兴起的大环境下创作的。首先,音乐家们不再依附于贵族或教会,他们有更加独立的社会地位;其次,音乐欣赏不再和乐团之间持续温柔婉约的对话,第三乐章则是充满活力的节奏体现,从而达到整首乐曲的一致性。
舒曼在1841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本来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品,但是为了使之成为一首协奏曲,必须要对原曲做一些扩展。克拉拉在日记中写道:“舒曼已经将《幻想曲》变成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成了名副其实的协奏曲。”《舒曼也在其协奏曲的手稿上写道:“第一乐章,为独立的乐章,1841年写于莱比锡,名为《幻想曲》,其它乐章于1845年的5月间在德勒斯登完成。”《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的创作速度非常快,大概只用了 3个星期的时间。舒曼曾试图以《深情款款的快板》为题来出版此乐章,但是未能够和任何出版商达成协议,于是此乐曲被暂时搁置下来。1844年,舒曼移居至德勒斯登,第二年,舒曼在《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慢板乐章的间奏曲和轮旋曲,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传统的三乐章的协奏曲,也就是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
此乐曲的完成克拉拉居功至伟,事实上,舒曼移居至德勒斯登,主要是因为克拉拉希望舒曼的病情可以通过新的环境得到好转。在此期间,舒曼忧郁症愈发严重,其精神状况愈来愈不好,经常出现幻听,不断受噩梦折磨,精神几乎崩溃。然而舒曼还是创作出了该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可以说,《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完成几乎是一个奇迹。
此作品的三个乐章,创作间隔虽然有4年,但是在创意、主题、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上浑然天成,自然融合,似乎完全没有受到舒曼病情的影响。此作品由克拉于1846年在莱比锡首演,获得非常好的评价。在以后的日子里,舒曼也曾指挥此乐曲和克拉拉同台在维也纳演出。舒曼去世后,克拉拉仍然经常在其音乐会上演出此作品。该作品成为了 19世纪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也是代表舒曼最高水准的作品之一。
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又如与情人一唱一和,向所爱之人的对唱。歌唱世间的美好,与时间互相竞争着,一点都不想轻饶过他,但是非常想倾尽她所有的感情和一切。如蓝天,又如深海,但是爱你却是依旧。只要一切不变,唯一不改变就是我依旧深爱着你。亮晶晶的,给你最甜蜜的一切,愿你会喜欢。与大地一起合唱,歌唱着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爱你。我会用我的一生去爱你的。
舒曼这个钢协还是很触动我心灵的,给我一种很特别的震撼。如歌如隐士般,向我倾诉他所爱的一切。
本期分享到此结束。期待下周我们再次见面。如果喜欢我的话请一键三连,感谢支持我的各位大佬,感谢支持我的音院大佬们。我同时也会不断学习,让我们一起进步吧。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