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故乡,我的选择

封面图摄于 2018.8.17 Grdprts'Home,Nanchang.
来源:乐观的食用盐 摄像师:驰雨/Optimistic_Salt.
本文其实是三篇文章合并而成
这三篇文章分别为:《新视角看古代吴语》、《我的选择》、《何处是故乡》
本来是分开写的,我整个暑期从八月初全程摸鱼,打破了我原有的所有计划。

我从小生活在杭州,属于吴语区
然而父母都不是杭州人,所以我也不会杭州话,但对于自己故乡的历史还是有深刻了解的。
杭州这边古时候称江东/吴越/吴地越地/东吴 地区,它的语言本身与北方话有较大差异,即用普通话所使用的汉字音译吴语后就完全变样了,很多时候我觉得我听我们这边人讲话像是在听一门外语。
不过日语还真的和吴语有莫大关联。


原来如此,所以不用在番剧里感叹角色突然中文,毕竟是吴音传过去的。
我同学提过,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僧)带入了很多中国文化,例如竖排文字,以及木屐都被日本保留了。
这让我想出一个不恰当的类比
古汉语——C语言,古日语——Python,现代日语——Python3,现代汉语——C++
Python是由C语言写的编译器,整个结构可以写成C的结构编译,而且语法也和C差不多。
扯远了,反正就是两种语言能联系在一起。


系统地去学一门方言,而不是从小熏陶,这是难的,我母亲一族是南昌人,她们说一口流利地南昌话,我从小就听着,但我从来不去学这个,虽然听不懂老人说话让我很困扰,方言在加速消亡,这个是事实,随着人口流动以及教育的普及,我们只需要普通话即可,但这也让人担忧,是否未来某天这种方言就失传了呢?我的姨夫给我说过,十里不同音,一个小地方的方言与别的地方有细微差别,但未免还是太容易就失传了,父母不教小孩,小孩不会也就使得下一代都不会,50年后呢,也许方言只能保存在电脑里了,上传到互联网上成为历史。
这引人深思。
可能很多后辈都像我一样,没有选择方言,只选择普通话,但我还是希望方言能保留下去,即使存于互联网上。
这便是我的选择。

何处是故乡呢?
我住在杭州市中心的外围,从旧世纪末期出生,生活在这将近20年,目睹了金融危机,股市暴跌,房价暴涨。
我不知道将来大学毕业后要去做什么,总之现代人对于结婚的要求太高了,我心很累的,现在倒是看开一点,照这样子下去也许会单身一辈子呢。

还是工作后离开杭州,去其他地方工作?
不,人生地不熟的。
我个人是有点纠结,到底该怎么走。
这次去江西省,影响最深的是,省会火车站前的那条路,还在修,整个街区的外立面围着脚手架,省会有点破败中的繁华感,景点还是挺不错的,我这次没能坐一趟地铁,因为那几天太热了。好遗憾啊。
因为我这个IT专业的特殊性,杭州也许是最佳之选,江西姑且还算是农业大省,回杭州那天坐出租车去火车站时,司机说南昌房价也是在升高,杭州因为沿海+省会的属性,飙升更快……
我想了想,现实就是这样吧,凸显一个“命”,我是注定生活在杭州,姑且是这样。
总之,有精力的时候去各个地方玩一遍,不只是在国内。我还想去日本、美国、加拿大玩玩。
在这之前,先去走访国内每个方言片区,听听不同的乡音。
再回到杭州,整理出一部游记?

终笔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