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宋教仁逝世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敦初,笔名渔父,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主要政治主张 “责任内阁制”,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魁身份组阁。自国民党重要人士群集沪滨,商讨应付国会之党略,大纲既定,宋即拟挟至北京党本部决议施行,适袁世凯亦电促赴京。
3月20日晚22时45分,宋教仁步入上海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准备乘车北上,即遭预伏杀手狙击,腰部中弹,子弹射入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
3月22日凌晨4时48分,宋教仁遭枪击后不治身亡,噩耗传去,全国人心鼎沸。幕后主使众说纷纭,至今成谜。黄兴在挽联中写道:“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孙中山认为,宋教仁“乃为中国宪法而牺牲之第一人”。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