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结束后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021-12-28 12:17 作者:高考直通车App  | 我要投稿

2022年考研,结束!

457万人、疫情、大雪、艰辛的备考,这一切都过去了。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到现在的你,都是最酷的。

不管成绩如何,这一刻,先给自己点个赞。想哭的去哭,想笑的去笑,尽情释放!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回过头来这可能也就是平凡的一天。愿你如愿以偿,一战成硕!


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研复试

【初试后就开始准备!】

从初试成绩和分数线公布到复试,中间通常有40天左右。34所自主划线院校的周期更短。

因此,短期突击复习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同时,考研复试有一项很重要的操作原则,就是差额淘汰制。教育部规定的最低差额淘汰比例为1:1.2,生源充足的院校专业可适当提高比例。

这意味着,进入复试的考生人数通常超出院校专业的招生人数;超出数量会限制在一定区间内。可见,“僧多粥少”是每一个考研人面对的残酷现实。因此,切勿松懈再接再厉,复试必须提前准备、充分准备,降低各种风险,方能成功上岸!

要不要二战?

一战尚未结束,对于觉得还有希望的同学,应尽力备考复试内容;若觉得希望渺茫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尝试考公,不要切勿盲目跟风,马上考虑二战的事情。

如果有二战的想法,可以参考今年报考的数据,明年是否会更加艰巨呢?

如何看待 2022 考研报考人数可能达到 462 万,相对去年人数激增 85 万?


最后我们来看看2022考研学子的心里话吧!

2022考生集合!

“要把所有的娱乐软件下回来!!”

热门评论:“你放心,明天早上6点必醒”


“那个韩剧我真的攒了好久”



@花夏200005

3.26到12.26

九个月,结束了,想哭,为什么?因为我走了很多弯路,我后期很痛苦,我考试的知识点我都见过了,可是我没有背住,这个时候真的害怕了,我不想出去玩,不想看电视,不想吃东西,不想讲话,只想自己一个人。

我甚至想去看书,长大确实挺难的,人生路也真的是不好走。

谢谢考研,让我这一年很充实,让我的心态开始慢慢变好,让我开始放过自己,人不是完美的啊,虽然我的心里一直会想:如果我的同学都考上了,我考不上那我怎么办啊!唉!能怎么办啊,二战呗!别人考上也是别人努力的结果啊!我不是巴不得别人好,我只是希望我也能好,我的愿望只有这么一点点呀!

就写这么多吧,可能以后还会来吧!


@不拔智齿的大白熊

备考期间无数次幻想考完研的那天会是什么样,直到今天真的到来了,原来也是平凡的一天啊。


@金金哒哒哒

什么都不重要了 从考场出来就很想哭 因为我感觉题蛮基础 但我确实不会 但我还是认认真真的做了三个小时

我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可以心安理得的刷微博 看剧

认认真真在考场里写下每一个字 坚持到最后考完 我觉得其实已经对得起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了 什么结果都好 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我今天改掉拖延症了吗

咱就是说,最后一次了,能考上就考,考不上就去搬砖


@离蒙离汉在长

去年我硬撑着从考场出来,去食堂买完饭,回宿舍再也忍不住号啕大哭[泪],感觉那十几分钟宣泄掉了我一整个备考那段日子里的艰辛与孤独,之后擦干眼泪,默默吃完了饭,就去考专业课了,幸好有专业课,直接翻盘了。


@把小番茄敲晕吧

时间过得真快 转眼间距离考完研都三年了 还记得那会考完蹲在马路上哭 放下笔的那一刻感觉灵魂都飘了


@cilieiuli

三年前,我也结束这个旅程,我仍然记得,那天下午5点钟的落日很美很暖

今年6月,我研究生毕业啦!研究生之旅,让我变得更自信更大胆,也让我在喜欢的城市有了一份有价值感而且收入不错的工作,虽然常常会忙得晕头转向[笑cry]

希望大家,都能如愿以偿

考虑二战前,先了解一下“2022考研有哪些新趋势?”


2022考研新趋势

12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权威考研数据,报考人数已达457万人,比去年增加80万,再创历史新高。

针对疫情局部散发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大幅增加,教育部已竭尽全力保障试卷调配和标准化考场增设等工作,以确保考生顺利如期参考。

为什么考研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考生报名呈现哪些新趋势?

考生结构又有哪些新特点?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

部分考生不再一味追求名校

【考生说】

目标院校及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专业)同学说:考研人数年年攀升,看到457万人这个数字,还是有点儿震惊。但是想想也是意料之中,周边有许多同学报了名。不管准备充分与否,大家都愿意尝试。

【报告数说】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从近年数据来看,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36万人。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

就2022年情况具体来说,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40%。其中,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50%。

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同比增长123.2%。

《报告》认为,这一变化说明了部分考生趋于理性。从整体上看,他们逐步降低考研目标,以“上岸”为第一目标,不再一味追求上名校。

近六成考生为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

【考生说】

目标院校及专业(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学说:在我看来,学历是块敲门砖,学历越来越高也是社会的普遍趋势,家里人也都希望我继续读研。

【报告数说】

《报告》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发现,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

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留恋校园生活以及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三成。

《报告》分析,伴随就业竞争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上升。2007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0.2%,之后占比不断上升。到2019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1.1%。也就是说,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拥有研究生学历。

此外,综合各高校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持续上升。其中,北京科技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高达45.93%,复旦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为45.78%。

扩招重点向专硕倾斜,招生人数保持快速增长

【考生说】目标院校及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硕士)同学说:选法硕,首先是比较感兴趣,其次不用考数学,对文科生来说很友好。法学专业性很强,岗位替代性弱,就业机会更多。

【报告数说】

《报告》提出,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从2011年的15.8万增长到2020年的60.2万,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

近日,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在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中:新增1500多个硕士点,其中专硕占了1115个,占比高达70%以上。

福州大学2018年招收专硕1831人,2022年计划招收专硕3140人,五年来扩招专硕1309人。同时期,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扩招专业硕士分别为1700人、1148人。

《报告》认为,部分高校专硕停招全日制,转为非全日制招生,也是今年一个显著变化。停招全日制,仅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大多为会计、审计、应用心理学、新闻与传播等实操性较强的专业。

《报告》预测,专业硕士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专业报考热度差异较大,人文社科竞争激烈

【考生说】

目标院校及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同学说:公共管理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讨论,能调动我的兴趣。在考研之前,我获得了工作机会,但我想趁着自己对学习新知识还有兴趣,决定试一试。

【报告数说】

从2022年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来看,应用心理、心理学、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等成为网报人数排前四的专业,均突破千人。而智能制造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报考不足百人,差异较大。

与此类似,杭州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各专业差异较大。数据显示,应用心理专业报考851人,而物理学专业仅有51人报考。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所工科高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中,工商管理专业报考1147人位居第一,会计与法律(非法学)报考人数也均超过了400人,高居第五与第六位。

基于以上数据,《报告》提出,目前的“考研热”集中表现在人文社科专业报考人数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热度很高。即便是在理工科高校,很多人文社科专业的考生也占据多数。

此外,根据往年情况,各学科的招生人数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从变化趋势来看,工学、医学、艺术学招生人数占比变化不大。占比下降的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占比从2008年的3.83%增至2018年的7.65%,增加了近一倍。农学、管理学招生人数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祝福点赞的各位

初试高分,一战成硕!

考研结束后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