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向同时申请,Stanford, MIT得偿所望

背景介绍
专业:金融
GPA:3.75
托福:115
GRE:333
实习:5段(咨询为主)
全职:近2年(金融)
申请结果:Stanford MS&E, MIT MFin, UChicago FinMath, Columbia MS&E
01
申请概况
作为几乎纯金融背景的学生,我原本的计划属于典型的商科发展路径:再工作1-2年申请MBA。但去年6月底突然想到申请STEM方向硕士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于这是个非常规的路线,我约了许多同学、老师深入交流,并仔细斟酌,过了一周半,最终决定着手申请。由于下半年工作繁忙,而且我对硕士项目并不了解,经过朋友推荐,和世毕盟的培训师咨询了一次,获得了许多启发。之后的申请过程中,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和导师在项目选择、申请流程和文书思路方面都提供了不少帮助及指点。
我的申请时间表大致为:7月初-10月中准备GRE和托福,9月末-11月中修改一篇主要文书,11月中-1月中根据各项目精改文书,之后便是一些面试。
02
项目选择
结合我的学术及工作背景,我选择项目的标准主要是能够提升量化技能、但又不将量化作为最主要的录取标准的项目。最终确定了三大方向:FE、MS&E、BA。其次考虑到精力不足,所以只精选了少数特别感兴趣的项目,把FE和MS&E作为主要发力点,BA算是顺便申请。了解到MS&E的原因很巧,是在第一次和世毕盟培训师咨询时,得知她是某个MS&E项目毕业的,比较好奇就了解了一下这个方向,发现有几个项目正适合我。
目前录取的三个项目中,Stanford MS&E和MIT MFin尤其符合我的标准,这两个项目都提供非常广泛的课程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一定程度的量化转型,算是比较综合型的项目。
03
英语考试
由于年底考位紧张,GRE和托福只各报了一次机会,有些背水一战的感觉。以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来看,我觉得这个成绩算是性价比很高的。
GRE:7月和9月(8月在划水)每天花大约1小时背单词(某3000词app),第一遍只求眼熟,第二遍争取提高正确率。背到一半左右,就开始做填空机经,和背单词相辅相成,到9月底时,单词背完2遍,填空机经做完约75%。国庆节假期7天,每天花大约4小时完成了以下几个任务:单词背完第三遍几乎全部正确,之前的错词复习大约3遍,填空机经做完并且把错题看2遍,数学机经做大约10套了解一下各类陷阱。阅读是我战略性放弃的部分,因为我发现做错的阅读题往往不是英语问题,而更多是理解问题,短期内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思路,所以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最容易见效的填空题上。总结下来,我备考GRE的核心是:背单词、做填空机经、数学不出错。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多看题(直接对着答案看),不必精做细抠。
托福:有些太自信,结果分数比两年前还低了,因为写作莫名被扣了很多分。我不确定为什么,但我猜测是因为我把GRE写作的思路套用在了托福写作上,托福可能更偏向于直接、明确的文风(我猜测)。所以建议大家多看看托福写作范文,不要在写作上丢冤枉分。
04
经历挖掘
虽然我选择的项目不是特别量化,但它们无一例外地要求申请人要达到一个最低的数学和计算机课程要求,而我其实只是刚刚好满足了这些课程要求。所以我在写文书的过程中,经过世毕盟导师的指点,深入挖掘了在校、实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举个例子,我上的许多商科课程的期末项目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商业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这其实和数学、计算机、数据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于是,我就着重挖掘并讲述我是如何在这些项目中运用了某些数据或量化的思维和工具解决了某些问题。
许多人往往会因为过于谦虚而忽视了自己在学业项目和实习工作中的闪光点,其实我们可能做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贡献(即使是小贡献),所以一定要以一个自信的姿态在申请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因此,对于过去做过的每一件事都要进行深度的挖掘。世毕盟的导师还在申请前期提醒我可以上网课来提升一些学术上的短板,我也将这一点写到了文书中。
在申请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去不断贴合各个项目。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读一遍各项目的官网,然后再去修改对应的文书,在措辞、文章风格、自我定位、经历讲述上慢慢向各项目靠拢。一开始觉得有些精神分裂,好像在不同申请中展现了完全不一样的自己,但其实这是很真实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目标都有多面性,所以其实是在申请过程中发掘了自己的不同方面而已,看似每个不太相同的自己都是真实的自己。
05
回顾总结
简单给自己做个评价,也方便之后的申请者了解我录取的这三个项目潜在的偏好(但我一个人不具有代表性,大家一定要多了解、多做功课)。
我的长处在于实习工作经历非常丰富,校内活动、领导经历、奖项也不少,英语成绩不错。而我的短板也很明显:量化知识薄弱,所以在文书中花了很多心思去展现我在过往经历中的一些量化思维以证明自己有这方面的潜力。
在推荐信方面,我没有花心思一味追求职位很厉害的推荐人,而是找了关系非常好的教授、同事和老板。他们应该算不上是“牛推”,但我比较确信他们都从非常个人的角度给我写了很有真情实感的推荐信。其中有推荐人为几个项目特地写了不同的推荐信,感谢他们。
最后,我在Stanford和MIT的申请(包括面试)中加入了一些感性色彩,没法具体说我写了、说了哪些话,但我觉得总体思路是:把申请看作一个展现、表达自我的渠道,时刻记住最终审阅材料的是:人。要先说服自己、打动自己,才能打动招生官。
06
世毕盟的帮助
世毕盟对我的申请有很大的帮助,在申请前的日常沟通,申请之中的时间规划与提醒跟进工作,文书语言润色,和专业的模拟面试指导都给我很大帮助。此外,我想强调一下在文书过程中的帮助。文书对申请是重中之重,见字如面。在我看来,文书最重要的是逻辑,世毕盟的导师就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有工作经历,又是转专业申请,世毕盟根据我的背景很快的匹配了一位有工作经验且能够指导金融量化类专业的导师——一个斯坦福项目的毕业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申请中,团队反馈非常及时,无论是约开会时间、还是文书修改、微信群都能很快答疑。另外,我的导师之前有在美国生活工作,与我在很多地方有共通之处,建议国内的小伙伴能够跟这样背景的导师多沟通。此外,除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外,导师也分享了很多他的朋友和其他学员的经验,为我拓展了申请范围,找到了适合我的项目,在文书的书写中也帮我拓宽思路,让我有了更好的切入点去完成自己的文书。
07
写在最后
漫长申请季临近结束,标志着之后更长的路的开始,所以从申请的一开始,就试着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眼界和思路都会更加开阔。感谢世毕盟的陪伴,祝我和大家都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