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不愈的“心血管疾病”,竟然还和心理有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
2012 年,全球有 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一数字占到全球死亡总数的 31%。其中,约 740 万人死于冠心病,670 万人死于中风。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中也提到过,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率的40%以上,曾是中国人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血管的健康程度就是人长寿的标志。
但在临床上,心血管疾病不仅“病”在心血管,还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有些使我们反复就诊、屡次检查,看起来像是心血管疾病的躯体症状,很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而那些不健康的情绪与心境,也会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帮凶。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病情恶化。
今天,我们来聊聊心理状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01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互为因果
有些心血管病平时以慢性病的姿态潜伏,看似温驯可控,却随时可能爆发,尤其在秋冬季,猝不及防带走生命的新闻屡见不鲜。
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患者人数已超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3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在这些心血管患者中,有心理障碍的不在少数:
在心血管科门诊患者中,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占20%~50%,抑郁障碍发生率达17%-27%,在住院患者中,更是高达50-70%;
在冠心病患者中,合并抑郁症的患者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是未合并者的2.0~2.5倍;
在心脏起搏器安装者中,也有20%会合并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而精神障碍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比普通人更高,高血压、心律失常就像是愤怒、孤独等不良情绪的回声。
据数据统计,二战期间,长期处于焦虑与抑郁之中的苏联人就被证实,其高血压发病率从战前4%上升到64%。
而抑郁障碍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也是普通人的1.5~2.0倍。在高度心理压力下,中枢神经系统会明显降低心室易损期的阈值,使之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抑郁和焦虑的加剧,还会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支架植入或手术后恢复正常生活,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康复。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在我国,只有20%~30%心理障碍患者会前往心理门诊就诊,而高达70%~80%的患者因有突出的躯体症状而到综合医院就医。
但由于非精神心理专业的医生对于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认知不够、识别率较低,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导致忽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漏诊、误诊率高达80%。
为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在1995年提出了双心医学的概念。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与处理心脏疾病与情绪、社会环境和行为相关的科学。双心门诊也将由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联合的多学科团队,为心身疾病患者进行双管齐下的治疗。
双心医学不仅只是简单把心理疾病和心脏病放到一个单元进行治疗,更强调在临床治疗中快速识别躯体化症状,并运用有效手段进行干预。
在关注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实现躯体和心理的完全康复。
02
“心”病也需“心”药医
在心内科,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
患者出现不适,前前后后十几次跑医院做各项检查,但没发现心脏和身体有任何器质性的问题。患者认为医生没有尽到医治的责任,也不理解他的处境与苦痛。
心内科医生也非常纳闷,明明自己尽了力,检查结果都挺好,为什么患者症状不轻反重?
“本以为下完支架,就没事儿了。哪儿成想非但没有治好病,还越治越坏了。”老秦总觉得,支架可能在血管里“跑”了,又堵在其他位置了。
最后,患者在双心门诊找到了答案,原来不是支架“离家出走”,而是手术过后出现了一些焦虑症状。
经过相关科普、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不适症状逐渐减轻,生活开始走向正轨。

其实,这类在心血管门诊反复徘徊的患者不少,但只要对“心”症下药,一般治疗效果都十分显著。
除此之外,存在心理问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多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1、因躯体化症状反复就诊,来往于各个医院之间,然而,重复检查却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50岁 男性患者常夜间发作性的心慌、气急、频死感,一夜来急诊室三次,各项检查均为阴性,源自一同事夜间猝死,诊断惊恐发作,服用抗焦虑药物后再无发作。
2、有心脏病,心电图、心脏超声显示轻度异常,但精神压力很重,感觉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
49岁 女性患者高血压病多年,近期午后头晕伴血压增高,每日下午紧张等待这一时刻,药物效差。服抗焦虑药物后血压平稳再也不发作。
3、有创性检查和手术后并发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明确,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是搭桥血运重建。
客观证据显示患者躯体功能恢复良好,但临床症状频繁发作,患者常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或是怀疑自己的疾病没有得到妥善治疗。
78岁 女性患者患者冠心病支架术后,术后各项指标显示良好,但患者仍然感到胸闷不适,担心手术没有做好,无食欲,失眠,从无笑脸。配合心理治疗后即明显好转。
从上面的几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到,临床上大部分心理问题造成的症状,只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基本能妥善处理。
所以对于心理状况引发的种种病症,重中之重是早发现,早干预。

03
如何避免贻误病情?
对于患者来说,如果发现自己症状明显,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兜兜转转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可以选择去双心门诊或者精神科进行一个初步的筛查,确认一下是否存在情绪障碍。
1.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动过速、早搏患者,经心内科检查及治疗后,临床指标已显示明显好转,但症状仍未获得让人满意的改善。仍有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症状,并有情绪不安、担忧、失眠等。
2. 有反复发作的心脏症状,伴有焦虑、紧张、恐惧等,经过心电图、心脏运动试验、或心脏导管检查,未发现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者;
3. 脑动脉硬化症、脑卒中、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经过神经科检查及治疗后,仍然有头疼、头昏、记忆力减退、情绪忧郁等症状者;
对于心内科医生来说,随时都可能在临床中遇到有心理障碍或合并的患者,需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精神科量表(Psychiatric Rating Scale)在临床上得到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的广泛应用,同样也可以被使用在心内科医生的评估、筛查、诊断过程中。作为参考指标,其特点是简单、高效且经过效度验证,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掌握量表的应用对基层医生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家在接诊可疑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时,利用量表对其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识别出以往靠经验也识别不出的心理障碍患者,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或指导其合理的转诊。
量表的应用能让患者清楚看到自身的问题,促使病人积极配合主治医师接受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也能减少患者财力、人力上的浪费。
*如需领取常用量表可在公号留言区留言

保持心理健康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部分。除了关注躯体化的症状,更要时常关注自己的心理情绪状况。遇到问题积极应对,及时处理,才能保持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