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
先说结论:电影一般,但是通过电影能感受到原著很有趣 说说优点,画面不错,水平稳定,在一些重要场面画的高光时刻也很不错,男主在隧道内,慢慢收到了女主八年间一条条发的短信那一段很戳人,没看过原著,朋友说原著是没有这一段的,改的挺戳人的 谈谈缺点,或者是为什么观感一般的原因,节奏太快,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推进太快,铺垫不到位,导致男女主感情线的开始有点一笔带过的感觉,女主开始还是高冷难以接近的形象,很快就喜欢上了男主,显得突兀,虽然这个电影男女主相爱是作为剧情前提,但因为前提铺垫不到位,观众难以做到情绪与电影角色同步,后期剧情自然就无法扒情绪推进到高潮 聊聊对比? 最早知道这个电影是朋友发的说说,大概意思就是铃芽之旅不行,好电影还得是通往夏天的隧道 我当时寻思铃芽之旅都算不上纯爱片了你还隔着跟其他纯爱对比啥啊,都没有可比性,但凡是个纯爱,那感情线随便爆杀铃芽之旅,但是看完这个电影,有一说一,俩电影感情线一个卧龙一个凤雏,铃芽之旅是直接拿女主喜欢男主为前提推进后续剧情了,夏天的隧道这是直接拿女主喜欢男主为前提展开的故事,别说铺垫少怎样怎样,铃芽之旅前面也有感情铺垫,夏天的隧道也有铺垫,但不到位就是不到位,有没有铺垫是一回事,铺垫的多少以及传达给观众的程度又是一回事 看电影的时候已经尽量摆脱影响耐心看电影了,我本意是不想对比,既然朋友想对比,加上营销号对比,那就抛开个人喜好因素,单纯从制作层面上对比下优劣 说实话,夏天的隧道还是带点新海诚那种浪漫味的,设定上都是现实世界里发现了一些奇幻的事情,你的名字的灵魂互换,天气之子的控制天气,铃芽之旅的锁门驱祸,以及这部电影的隧道,都是只有一点点奇幻设定的青春故事 夏天的隧道这部电影的剧情由于铺垫不到位,导致很多剧情观感太典,关于借走我雨伞的竟是只对我一人热情的高冷转校女这件事,男主与女主有八年的时间差时收短信那一幕,也很有新海诚《星之声》的感觉(2002年电影,主要剧情是男女主有光年之隔,每一条短信的收发时间差都在越来越大),本身剧情各要素齐全,有典的地方,也有浪漫的地方,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眼前一亮的感觉,没有你的名字里黄昏之时的展开,铃芽之旅里女主对小铃芽的那句“我就是明天的你”那么惊艳,虽然电影不是非要有什么惊艳场面,只要铺垫到位,渐渐推进就能把高潮顶上去(可以参考四月番《我心里危险的想法》低开高走典范了属于是)我是觉得着电影后期没有顶上去的原因并不是剧情问题,而是电影制作问题。 电影本身只有80分钟,与你的名字相比,君名的剧情内容量很少,男女主相识过程中相爱然后拯救的故事,但夏天的隧道这部电影,提到了男主家暴父亲,已逝的妹妹,后妈,女主的家庭和梦想,以及男女主的感情线,包含的内容比君名多太多了,而电影里,有些部分却显得鸡肋,关于寻找妹妹,有父亲的家暴作为铺垫,后续后妈加入,以及父亲态度的转变使男主毅然决然进入隧道抛弃父亲找妹妹,但是关于在隧道里找到妹妹的剧情,却没有对妹妹进行展开,过多的伏笔用在了妹妹线上,最终却只是因妹妹对哥哥的爱使男主走出阴影,有种为了醋包饺子的感觉,女主的梦想是做漫画家,但是却没有什么展开,没有与男主多高的关联,基本上是换个梦想也说得通的剧情() 本质上还是电影时长压的太紧又想要把各个要素都讲出来,导致各个部分浅尝辄止,不过这部分也有分镜的锅,观众获得信息基本上是从女主先表现出喜欢,观众才接受到女主喜欢男主的信息,而不是男主做了什么被女主关注到的事情,镜头切女主,无言胜有声,让观众自然而且的明白女主上喜欢上男主了,不得不说,这电影的镜头语言真的很匮乏,为了氛围不插入过多的旁白,却无法用分镜弥补剧情推进的细节 相比你的名字,由于剧情内容量很少,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慢慢推进感情,还可以通过日常剧情来填充,有张有弛很有灵活度,而夏天的轨道,就像是把你的名字的日常剧情,改成了男女主复杂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剧情就显得臃肿 相比铃芽之旅,铃芽的旅途中让观众对蚯厄的认识越来越完整,从而导向剧情高潮,而夏天隧道的家庭背景等等,能起到的推进作用是有限的,比如父亲家暴引到男主寻找妹妹,后妈出场引出男主放下家庭去寻找妹妹,无论是父亲家暴还是后妈出场,都对男女主的结局没有剧情设计上的影响,单纯起到了一个男主行动动机的存在,而铃芽之旅通过旅途展现的对大地震的思考,对灾后人民的描写,才引出了结尾女主对小铃芽的话,没有前期铺垫直接到结局跟小铃芽的对话的话,会异常突兀 本身是觉得没必要对比的,电影你觉得更喜欢夏天的隧道,或者是更喜欢其他电影,都可以,但没必要因个人喜好去站在审美的角度批评某个电影不好看 电影好不好看本身就是很主观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鉴赏能力和共情能力,有的电影我共情不到,但从分镜剧情推进分辨出这是一个好电影,当一个人以共情能力为鉴赏标准的话,说明这个人本身是不怎么具备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