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国家竞争(一)
谈论国家竞争,我们就绕不开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和他的《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迈克尔·波特在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其内容如下:A、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B、需求条件:国内需求是否足够大。多数公司首先的目标是着重于满足国内需要。如果国内市场很小,公司很难开发出新产品。C、相关产业: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D、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国内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国家竞争又说是国家实力的竞争,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通俗的说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特指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以上论述,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早有预见,并且我们还能找到更加精彩的论述。作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其中的“道、天、地、将、法”同样非常适用于国家竞争当中。《孙子兵法》的精髓“知彼知己,正合奇胜”灵活运用于国家竞争当中,则必将国强民富!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在国家竞争中可以翻译为“道者,令国与民同意也”。道即是民心向背,民心向,则国强;民心背,则国亡。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道”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衡量指标,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却没有提到,不能不说是《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的不足之处!
“天”与“地”可以理解为“国家竞争优势铅石理论”中的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这在国家竞争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各个国家有大有小,又有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只有做到“知天知地”,才能在激烈的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国家竞争中翻译为“国家管理者,智、信、仁、勇、严也”!国家管理者包括了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管理人员。这与“国家竞争优势铅石理论”中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相对应;以及硬实力中的科技力量相对应。智慧、信任、仁爱、果断、严格是政府官员和优秀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智慧排名第一,正是体现了《孙子兵法》战略思想的精髓所在!民心所向,正是政府官员和优秀企业家展现智慧能力的关键点。智勇双全既是治国理政的标准配备,也是优秀企业家的标准配备!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国家竞争中翻译为“法者,国家组织架构、干部人事制度、财政税务制度也”!国家组织架构就是决策权的划分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是根据国家总目标,把各要素配置在一定方位上,确定其活动条件,规定其活动范围,形成相对稳定的国家管理体系。干部人事制度是用于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行动、办事方法,工作流程等一切活动的规章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包括以下三项内容:财税管理职权、财税管理组织和财税管理制度。这与“国家竞争优势铅石理论”中的资本资源;以及硬实力中的经济力量相对应。“法”是在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 未 完 待 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