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抑郁症越吃药,越依赖药物?跟专家学习如何彻底地康复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常见的有效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但一听到抗抑郁药物治疗,很多人会心生抗拒:“我听说只要一吃药就停不下来,戒不掉,千万不能吃”、“我有朋友抑郁症,就是吃了抗抑郁的药以后特别难受,效果不好,让我不要吃”……很多人会像这样担心长期服药以后会依赖上瘾,停不下来。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抑郁症虽常见且严重,但并非是一种让医生束手无策的疾病。如果诊断正确、治疗及时,80%至90%的患者会获得较快、较好的好转。他们不仅会因此一扫阴霾,而且工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也一如既往。对于那些因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的患者,抑郁症状的控制,情绪的好转,会使患者以一份乐观、豁达的心情面对现实,更利于他们与医护措施的合作。对自身、对前途的信心再现,使他们增添了战胜疾病的勇气,躯体疾病也会因此恢复得更快、更好。
抑郁症药物会成瘾,或“越吃越没效”吗?对于抑郁症的成因,目前倾向以生理、心理、社会交叉影响模式理解。在生物学上,近年神经科学研究结果指出,抑郁情绪可能与脑部神经传导物质失衡相关,其中又与血清素(serotonin)功能不足的关联性最高。在心理社会层面,抑郁症常续发于某一压力事件,也就是压力事件的强度若超越个人调适压力的能力,则可能诱发抑郁症状的发生,而个人调适压力能力又受到人格特质、思考模式、惯用纾压方式、支持系统等因子影响。

由成因观察,抑郁症的治疗可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介入,然而对于重度抑郁患者,受限于疾病本身的情绪及认知症状,单纯心理社会层面介入效果往往不彰,故仍建议配合药物治疗,在症状部分改善后可再与治疗团队讨论生理、心理、社会介入的比重调整。一般常见的抗抑郁药物选择如下:1.选择性血清回收抑制剂、正肾上腺素与血清回收抑制剂、血清素受器活性调节药物包含常见的百忧解(Prozac,学名fluoxetine)、速悦(Efexor,学名venlafaxine)、得绪安(Lepax,学名escitalopram)、乐复得(Zoloft,学名sertraline)、千忧解(Cymbalta,学名duloxetine)、克忧果(Seroxat,学名paroxetine)、敏特思(Brintellix,学名vortioxetine)等药物,借由调节血清素功能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机转,通常需要2~4周才能完全发挥药效。由于血清素受器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与肠胃道,故此类药物在刚开始使用时经常出现肠胃不适、反胃、噁心、食欲改变等副作用,但若尚能容忍且持续使用药物,上述副作用一般于服药3~7天后改善及消失。其中SNRI类药物除了血清素活性外,亦会提升正肾上腺素活性,对于焦虑症状有较佳疗效,但使用时相较于SSRI出现血压上升、肠胃道出血、诱发躁症的风险较高,且用药初期常有暂时性的焦虑度上升,故耐受度较SSRI差。

由于副作用出现往往早于药效,故如何维持良好的药物遵嘱性,是此类药物在使用时的最大挑战;若能持续服药,约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患者呈抑郁症状获得改善。2.多巴胺与正肾上腺素回收抑制剂此类药物以威克倦(Wellbutrin,学名bupropion)为代表,机转为提高多巴胺与正肾上腺素活性,主要改善抑郁相关的能量症状(如疲劳)。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包含手抖、心悸、降低癫痫发作的阈值,一般而言副作用较温和,多数患者持续使用此类药物的意愿较高,惟其改善抑郁情绪的药效较有限。3.乐活优(Remeron,学名mirtazapine)除有效改善抑郁情绪外,也有提升食欲、镇静安眠等效果,可用于食欲不振、深受失眠困扰的患者。但因可能出现口干、便秘、体重增加、日间过度嗜睡等副作用,需视患者需求调整药物的剂量或更改药物选择。4.烦多闪(Valdoxan,学名agomelatine)可调节褪黑激素受器与血清素受器的活性,对于调节睡眠节律与抑郁焦虑症状皆有相当疗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晕眩,但药物耐受度大致良好。惟过往曾有案例指出此药物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故初次使用的患者须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数,假如出现异常则须考虑停用。5.传统抗抑郁药物包含三环及异环抗抑郁剂与单胺氧化酵素抑制酶,此类药物因副作用较多,例如过度镇静、口干、尿液滞留等症状,故目前较少用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主线药物。由于抑郁症常合并焦虑、失眠等症状,故临床上经常搭配安眠镇静类药物一同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安眠镇静类药物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仍需配合医嘱使用上述的抗抑郁药物,才能治疗根源的焦虑抑郁情绪。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因担忧“吃太多药”而自行停用抗抑郁药物,仅使用安眠镇静类药物;但长期而言若根源的抑郁情绪未获得妥善治疗,往往造成焦虑与失眠症状的慢性化,只能长期依赖安眠镇静类药物,造成“无法断药”、“越吃越多”、“越吃越没效”等药物使用障碍症类群的症状。故患者若有对于用药的相关疑惑,建议主动提出与医师讨论调整,不建议自行停用抗抑郁药物。对于多数抑郁症患者而言,经抗抑郁药物治疗4∼8周以上,症状应有所改善。而针对使用前段所述两种以上的抗抑郁药物分别治疗4~8周以上,但症状仍未有明显改善的难治型抑郁症,除了使用抗抑郁药物外,也可能合并其他辅助性药物治疗,例如抗精神病药物、甲状腺素等。常并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含思乐康(Seroquel,学名quetiapine)及安利复(Abilify,学名aripiprazole),故患者若于处方签上看到抗精神病药物不须惊慌,可与医师澄清此类药物开立的原因,不建议自行停用药物。而在药物治疗之外,其他高效治疗方式如电痉挛治疗、心理咨询催眠治疗对于难治型抑郁症,也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