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鸭丨彼我更对,冥然自合——浅论郭象之独化论丨哲学考研


/独化论/
导言
魏晋时期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名教的地位亦是岌岌可危。魏晋名士为了解决名教面临的危机,开始援引道家思想,并以“有无之辨”为命题重新构建形而上学。从王弼提倡的“贵无论”到裴頠主张的“崇有论”再到郭象强调的“独化论”,这条路径既体现了“正反合”的逻辑进程,亦体现了魏晋玄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思维张力。玄学家们努力以生活进程本身证知内在超越的可能性,希求呈现出人性和生命的双重韵致,而玄学理论在郭象的“独化论”这里才展现出它真正的魅力。
Part.1 提要钩玄
郭象既是幸运的亦是不幸的。不幸的是时值“八王之乱”,政治腐败,社会混乱,阶级严重固化,百姓困苦,民不聊生;幸运的则是郭象受到了八王之一司马越的重用,得以一展政治才能,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政治理想。在这种背景之下,郭象格外关注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的社会秩序。他虽然为《庄子》做注,然而他却通过“寄言以出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对宇宙万物源头的探索形成哲学的核心命题。魏晋时期,在郭象之前的大多数人认为宇宙的源头是“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本体,而裴頠则强调“有”才是第一位,而“无”不过是“有”的派生。到了郭象则提出了“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调和了“有”与“无”的矛盾,从物各自生与无待相因的角度出发,强调现象与本体合一的关系,以论证其作为本体的“独化论”。
郭象否定了宇宙万物存在一个终极的造物主,认为宇宙并不存在一个本源。郭象对宇宙的看法是“古今之长无极”,宇宙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开端,亦不存在所谓掌管万物生成变化的主宰。郭象破除了以往的天命论、太极论乃至于王弼的贵无论,强调“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他把“无”定义为没有造物者,“有”就是万物的存在,明确指出“无”不能生“有”的原则,这样就否定了宇宙生成的第一因,就只能将万物的生成变化归因于“自生”之上。
自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郭象从生成论的角度否定造物主的存在。他认为:“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於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倘若一直向上追溯事物生成的起因,那一定是徒劳无功的,反而会陷入逻辑上的恶循坏,最后是得不到什么结果的,想要突破这个循环,就要明白事物并非他物所创,而是自我生成的,其本身特性就是“无待”。
郭象在注释《庄子·齐物论》中的“罔两待景”一段中强调了他的看法:“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郭象从生成论的角度来探讨万物为谁所造的问题:倘若造物主是“无”,便不能创造万物,因为无不能生有;而倘若造物主是“有”,则不能赋予万物所独有的差异性。对造物主的探讨导向了事物自生,一切独化的结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每个事物之存在的根据和原因正在各自的自身中,每个事物的自身就是自足的,这正是事物的“独化”。郭象在这里提出万物的“自生自造”,继承了庄子之道“自本自根”的特性,然而他消解了庄子之道的本体义,将“道”的属性外化到现实世界的事物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点。
其次,郭象强调“自生”非“我生”,否定了事物得以生成的外因。他取消了造物主的地位,给出了万物自生的结论:“无则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生之自,有自然而然之意;我生之我,并非指第一人称之我,而是指代万物本身。“我生”则意味着事物自己可以孕育创造其他事物,郭象认为“非我生也”,也即是对个体之“有”得以生物的否定。这样,事物既不能被创生,也不能创生他物,那么事物其实是“块然而自生”。他对此有所说明:“上知造物者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实际上郭象否定的是事物得以生成的外因(造物主、无),进而反对王弼“有之所始,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再次,郭象认为“自生”非“为生”,否定了事物得以生成的内因。郭象在对《庄子·在宥》的注解中说到:“自生耳,非为生也,又何有为于已生乎?”所谓“为生”,就是事物主动寻求生成之意。倘若不区分“自生”与“为生”,就容易把万物之“自生”归结为事物得以生成的内因,这就有损于事物“独化”的特性。故而郭象强调“自生”并不是“为生”,这也就否定了事物得以生成的内因。他将事物生成的内因外因都给与了否定,最后则在事物何以生成的问题上给出了“独化”的结论。
郭象有云:“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事物凡得其自性者,不依赖于外在的道,不依从于内在的诉求,没有原因地自我获得而独立生成变化。天地万物的生成既没有“物物者”,也不是“自物”,只是“自尔”、“自得”。所有事物都是独自、完整、无依据的自然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既不具备目的也不具备意志,这便是郭象对“突然而自得”、“忽然而自尔”、“掘然自得”独化无待境界的描述。
独化其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万物的纯粹“自生”状态,第二层则是指万物于“有待”背景下的自己而然。郭象说:“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既然认为所有事物均是自生,就需要探讨独化者与他物之间的关系,而“相因”说解决的就是万物之间的存在关系问题。
万物之间虽然彼此不相待,但并非没有联系,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相生”的关系,而所谓“相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相因”与“相资”。郭象强调:“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这种“玄合”的关系就是对相因的表征,亦是在指万物的一种共存状态。相因说在于强调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个体消失,其他个体就会同时消失;一个个体存在,其它个体亦会同时存在。这种关系也不是某个意志可以缔造的,是自然而然的。
万物由于相因相资,产生了一种极其和谐的秩序。正所谓“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世间万物都是“自为”的,只要任何事物完成自己份内的事,主观上亦不去依赖他人,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和谐完善的世界,在客观上亦会给其他事物带来便利,产生了“相济”的效果;如果从反面来看,倘若人为地干预其他事物,刻意追求某种利益,那么就会破坏和谐的秩序,使得天下纷争不断,这亦是郭象借助于理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回击。
郭象还强调说:“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事物间由于相因看似有待而化,实则无待而化,故而与万事万物自生的状态相比,事物自我成就才是最为根本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彼此互不妨碍且相资相因,在实现个体的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体的和谐,这也就借由个体的“独化”到达了神秘的“玄冥之境”。

Part.2 探骊寻珠
郭象提出“独化论”的目的并不在于如同庄子一样超脱世间、探求逍遥的奥秘,反而是立足于现实的需求,探讨如何维护名教的前提下又不失去理想,探讨如何结束乱世并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故而“名教”即“自然”既是“独化论”在政治观上的反映,亦是其真正的落脚点与终极旨趣。
单靠万物“块然而自生”的独化论尚且无法完整论证“名教即自然”的主张,故而郭象还提出了“自然”、“性分”的命题。朱哲老师认为:“郭象的‘自然’实际上就是对天、地、人等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和发展趋势的一种确认”,表示万物“自来如此、自然如此、自己如此”。“自然”是事物一种普遍客观的状态,表现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趋势。郭象强调“自然”,是为了论证“名教”的存在与发展也都符合“自然”的原则。
所谓“性分”则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界限,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定。这种性分是“自然之性”,所谓“物之自然,各有性也”“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性分”是事物呈现出差异的原因,也是一种客观的、不能被后天改变的属性。郭象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人人只要都安于自己的“性分”,自然获得了内在的逍遥与自在,只要能够各适其性,自任其能,所有人的逍遥体验都是一样的,彼此之间亦无高下之分。同时,基于万物相因相资的依赖关系,这就使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总之,“性分”说一方面肯定了万物差别的必然性,这也就论证了当时存在的门阀制度与社会尊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彰显了事物的主体性与独立性,这就与“独化论”的价值取向相连接了。
郭象认为:“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这里的“游外”是指遵行名教的设施而不相违背,“冥内”是指内心不为名教所限而顺其自然。正所谓“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圣人能够实现“有为”与“无为”的统一。他在遵守名教、治理国家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精神的自由,在“游外”的同时达到了“冥内”,实现了自然与名教的完全统一,这就是郭象所强调“名教即自然”。这实际上也就是在肯定现实中发挥君主内心顺任自然无心无情的一种精神境界,也即内圣之道,这与治理国家的外王之道达成了统一,如此君主既顺应了内心的精神世界,又成就了外在的功名霸业,达到了和谐理想的状态;对于民众而言,遵守名教的规范,也就能各尽其欲,各遂其性,实现其本真的自然状态。郭象合儒道为一,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服从社会伦理纲常不再是“有为”,也不再是对“性分”的戕害,反而是人具备的“性分”之实现,乃至于成为了通向“逍遥”的终极道路。

Part.3 知己知彼
郭象独化论的内容颇为丰富,总的而言,郭象的“独化”是其理论的核心,可以借助独化将其理论串联起来:他以“自生”与“相因”为独化的基础,以“自性”作为独化的依据,以“自然”为独化的法则,以“名教即自然”为独化的终极旨趣。可以说郭象的独化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本知识点考察频率很高,重要指数三颗星★★★
纵观各大高校的历年考题,对独化论这一知识点的考察可以说层出不穷,考查的题型也五花八门,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甚至原典分析题等题型都出现过。北京大学在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22年、23年都出过独化论的名词解释;复旦大学也在21年、22年连续两年出过关于独化论的题目,这两所顶尖的哲学名校对独化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故而鸭鸭们对本知识点万不可大意。
高校也热衷于出一些关乎郭象独化论的原著文献题,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均考过“罔两待景”这段原文。文献题一般要求考生句读文献并进行解析。《庄子》本身文风汪洋恣意,不可穷极;郭象的注释立足于《庄子》原文,也频繁使用语气助词、涉及诸多事物名相,因而考生在句读时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此外,还需要将考察的文献内容进行简略的赏析和评议,这就更加考察考生的哲学功底。倘若没有提前做过准备,等到在考场上才开始第一次做文献题,这就为时晚矣。故而需要考生在复习冲刺时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广泛阅读著名的哲学论著,理解名家思想、把握思想之间的脉络体系。说一千道一万,鸭鸭们一定要重视哲学原典,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即使初试不考文献题,大多院校中国哲学方向的复试往往也会考察句读,毕竟这是基本功,所以还是逃不掉文献题的魔掌。那么鸭鸭们能做的就是多读多看、多思多想,这样在面对文献题时也不会慌张了。
同时也要注意“名教即自然”的知识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大命题,鸭鸭们务必掌握。在回答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时,需要把握一个大的思想脉络,采取总分总的答题模式,先简略介绍名教自然之辨的社会背景与大致发展阶段,然后从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出发,历经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裴頠的护名教而斥自然,再到郭象的名教即自然,最后对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的特点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答题模式,鸭鸭们在整理真题时也可以应用这种模式进行作答。
总之,需要鸭鸭们在平时多多积累与学习,耙理郭象独化论的内涵主旨,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