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錄《手臂錄》錄感

2021-08-06 12:26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吳殳<手臂錄>,是論述槍法的名著。

        一九九八年夏,我從舊金山重返臺北在「武壇國術推廣中心」始教大槍時,指定為重要參考書。

        只是,此書是以明末清初的古文寫的;吳修齡又是一位詩人。學生們研讀之時,不無語言上的障礙。

        因此,除了與同學們操練書中所敘載的槍法之外,有時,他們真正是向我執書問「字」,頗以文言文為苦呢……

        文言自非白話文之明白曉暢可比。然而在簡要精當的少許幾個字句當中,蘊含深刻的涵意,提撕寶貴的教訓,卻又正是文言文之所長,非大白話之所能比的了。

        而槍,這個「百兵之王」,觀其形制,不過是一條光桿兒;而究其技法,則真是看似「簡易」,實蘊無限,「變易」萬端,又「不易」其根本的百器之極精。

        我常說:槍是文言,槍是古詩,槍是圍棋,槍是<易經>。
這麼看來,學生們讀<手臂錄>,除了習其技法以得益之外,就是學著看看文言文,也是對他們大有好處的。

        <手臂錄>曾再三再四地揭舉學槍的南針,是在乎撮其精要——亦即是基本動作。至於行著——我叫它攻防動作,與機遇動作——是動而愈出,至於無窮的。萬不可見獵心喜,以至於歧路亡羊。那乃是似可學,而不可學;亦不必學的東西。

         不過,<手臂錄>仍記下了不少的行著。讀其書宜知其意;意在保存技法,絕非習槍之正軌。

         我受槍法於滄州劉雲樵老師。劉師之技,則得之於太老師神槍李書文先生。而神槍李上距<手臂錄>,約三百年。

         細味李老先生之傳授,與<手臂錄>中槍法諸豪,有技巧同,而稱謂不同者,如「蓋纏」與「海馬奔潮」:「提櫓」與「白蛇登樹」。也有稱謂同,而技巧不同者,如「鉤」如「剔」,則神乎其技,青出於藍,槍法原是在不斷實踐中,日新又新的東西。

        然而,劉師敘李太夫子教槍,竟只有「封、閉、提、櫓、拿;捲、攔、鉤、剔、砑」,十個大字。而操練這十個字訣的方式則是:「緊十把,慢十把,不緊不慢又十把」,一句武諺而已。

        至於實際執行的方法,一是基功,一是對纏。李太夫子躬自行之,數十年如一日。真正是「千里隨身丈八矛,到處尋人鬥輕健」(唐順之:<楊教師槍歌>)的苦行僧。

        劉師回憶:李太夫子無論長住暫居,室外必置大桿子。無論出門入戶,抄起桿子先來五十槍。這、就是終能成就為神槍李的密訣了吧?

        吳殳之所以要寫<手臂錄>,是嘆息:「每欲覓二三少年,傳石(敬巖)師之技,使無斷絕。而皆欲速見小,不能下海枯石爛之功,足以無可與語」。恭聆李太夫子的掌故,重按此語,感慨繫之……

        至於對纏,則李太夫子每晨必與弟子們對槍:「大小纏」,「車輪法」……槍槍實做,人人畏之。劉師自述:特別是左側手臂,終年青紫紅黑,五色斑爛無完膚。而新做的衣裳,屢被槍尖撕破扯毀!一面深以為苦,一面還感謝老先生的「掐手」有準,槍下留情,才沒有送了小命。

        劉師自己承認:年紀小,曾有一早就溜出去的逃學記錄。但也深知:「不讓他打,就學不到東西」!

        這、也就是吳殳書中,屢說:「有口訣」、「有口授」;以及「石師虛實變化之妙,不可言傳」的地方了吧?

       李書文先生質樸不文,不知著書,亦不能以言語文字敘其神技。劉師則是晚年在臺,授我槍法的時期,才有機會看到<手臂錄>;讚嘆書中之議,與手中之技,「如水入水」,一脈同源的。

      這真是吳修齡<雙刀歌>中的憾歎:「始恨我不見古人,亦恨古人不見我」了……

      現在,我已到了「余『習』梨花三十年」的歲數。雖然沒有成績,卻還要抗顏為師,也是在「勉竭駑鈍」,其目的「使無斷絕」而已。

      因為與學生輩論槍,重讀了<手臂錄>。又感於文言文實近槍法,習槍者宜有此體悟。因而,隨手扎錄了書中精要之處,四十有四條。命學生影印分發,精讀背誦。使能得之於手,會之於心,必然對槍法的修煉,有所佐益呵!

「不見真槍,迷心諸器。一得真槍,諸器兒戲」。
「伏機而有玄妙靈變,隱微難見,以神其用者,乃在於圓」。
「練槍者唯下久苦之功於一圓。熟而更熟,精而益精,一覽而全備矣」。
「用我槍根,制彼槍頭;用我槍頭,制彼槍根。千變萬化,盡在此矣」。
「用我之槍,理如植樹:以根為本,以葉為末。破彼之槍,理如伐樹:一斫根砥,則立僵矣」。
「戳中有革,革中有戳。力之直也能兼橫,力之橫也能兼直」。
「精妙入神之法,皆出於封閉中」。
「槍之用,在兩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為一」。
「兩腕封閉,陰陽互轉,百法藏於其中;神妙莫測,為槍之元神也」。
「守則見肉分槍,攻則貼桿深入。四字心傳,失此即為偽學」。
「只練封閉,諸法自然。全在手熟,不關心思」。
「諸法皆枝葉耳。學槍者,只是封閉連環」。
「法法精熟,萬派歸宗。以一制百,神妙絕倫」。
「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以寡擊眾,莫善於槍」。
「未進關,手宜輕虛:已進關,手宜重實」。
「變於無形,動於無聲」。
「峨嵋之初,站住腳跟。手熟而後動身,身熟而後動腳」。
「中平之貴,含藏百法,隨宜而發」。
「誘人不如逼人。誘可不受,逼無不受」。
「槍非可教可學之道」。
「戳不竭力,手臂油滑。初址不固,無以殺人」。
「戳革既熟,然後連環。一戳一革,互為主客」。
「戳革連環,既熟既精,然後破法,百日事盡」。
「行槍不可有勢。勢乃死法,存於胸中,則心下靈變」。
「用技易,治心難。手足運用莫不由心」。
「他行任他行,他搭任他搭。惹動真主人,龍動如摧拉」。
「持龍之道,身心為本。身法不正,則心無主,手足失措,持龍不固,進退無節,機局荒唐」。
「練習之功,積如丘山,則心身不治而自治」。
「持龍貴靜,身心皆治。如峙獄,如止水。機深節短,使人莫測」。
「行雲流水,電射風飆,恍惚變幻,乍潛乍現,或有或無,與神消息」。
「求之莫得其端,視之不見其跡,乃行龍法也」。
「和暴制剛,所謂脫化」。
「有開無扎,豈得傷人?有扎無開,焉能守己」?
「攻者搗其虛,守者備我瑕」。
「盡善者不求中而中,人之所不及防」。
「身心相契,手足相孚,動則必當,來急勿忙,安閒久熟,自然中節」。
「拿攔久熟,收為緊小,變化如神」。
「身似清雲隨風,手如生蛇渡水」。
「形影全無,一孔竟入,千變百幻,莫可控揣」。
「破法不繁,往無不中。不列於封閉,所以稱奇絕」。
「先有圈槍為母,後有封閉提拿」。
「圈槍者,左右圓活,上下旋轉。無有定準,乘機而進」。
「以重硬為初門,以輕虛為脫化。若軟字,槍中至極處也」。


錄《手臂錄》錄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