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发想实验”:一周城市生活

《一周城市生活》是澎湃研究所·城市漫步板块专栏,每周准时“上新”,观照城市生活中的不同主题,主旨是“研习一个地方和一群人,记录城市的节奏与脉络”。
土地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今年夏天,“方志小说”的“在地发想实验”来到西安郊区,招募了数位艺术家、摄影师、写作者在这里探访古峪口,寻访秦岭山中的草木,拜访村中种葡萄的农人,通过艺术驻地建立在地档案、策划主题展览,以“临时工作栈”的形式呈现持续进行的驻地实践内容。
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到此次在西安鄠邑区蔡家坡进行驻地的艺术工作者钟佳琳,带我们回顾他们在秦岭山中与鄠邑村里两周的驻地旅程,了解他们围绕终南山物产、鄠邑区峪口、栗园坡村居民建筑和本地葡萄种植业几个线索展开的在地艺术探索。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来自土地深处的发想实验
(图/文 钟佳琳 艺术工作者、写作者,长期关注生态与自然议题)
辞职后准备休息一段时间的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见了“方志小说”·在地发想实验的驻地招募,文中介绍了“方志小说”计划在今年五、六月期间围绕构想好的主题在西安展开考察,制作在地档案,其中包括“惇物终南”、“峪口纪游”、“葡萄种植简史”和“栗园坡山居笔记”几个主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提交了以秦岭植被梳理为主的“惇物终南”驻地申请。
几天后我收到了入选的邮件,于是在5月22日驻地开始的这一天,我坐上高铁来到西安这个未曾到访过的城市。按照组织者的指引,到达西安北站后,需要在站内中转乘车到“鄠邑站”,再从鄠邑站打车到“蔡家坡村”村口就到达了目的地。一路上,我仔细观察着这个西部城市和我熟悉的东边城市有哪些不同,从出租车窗望出去,能看见公路与天空之间成排的山脉,那就是秦岭。

抵达蔡家坡后,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意料之外的现代化。村口用砖块堆砌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字体、建筑上的壁画、咖啡馆和麦田中的剧场让这里区别于传统的村庄。村子坐落于终南山脚,我们此次驻地就住在村口的青旅里。同时参与的还有来自广州的摄影师林立风、土生土长的西安摄影师石昕航、pppt、西安美院学生陈然昕以及几位生活在当地的嘉宾。
第一阶段的驻地小组“惇物终南”和“峪口纪游”都围绕终南山进行,因此两组的成员基本是共同行动的。在到达蔡家坡的第二天,我们沿着村子旁边的潭峪河漫步,采集河中的石头,观察它们的造型和色彩。那时的潭峪河除了两边的人工防洪水泥堤坝,河床仍保存着自然的状态。大约四天后,河道开始施工改造为泥结石路面,以防止水土流失。待到第一期驻地结束时,潭峪河已是新的模样。我不成想到短暂的半个月我们会经历一条河流的改变过程,事实上,村庄的角落时时刻刻都有在变化的事物,它们很少被记录和谈论。

第三天,孙晨和陈华两位对终南山非常熟悉的嘉宾带领团队一起游历了太平峪。我们以三桥村为起点,途经老碗沟、龙脊岭到达万花山云际寺,再从水路回到起点。在这个情景下,我们预先准备的档案式植物拍摄计划和方法都失效了。山中丰富密集的植被和险峻的路途让本身就不具备植物和农林专业知识的人难以入手,相较于植物学家理性的采集和记录,去观察和感受终南山中的风物是艺术工作者更擅长的方式。随后的路程里我们停下原本的计划,纯然地感受山中的风景。
太平峪之行结束后,西安就迎来了少见的持续降雨,这使我们无法再度进山继续最初的设想。“在地发想实验”本身并不是一个规则化、不变通的实践,“发想”即发散和想象,“实验”强调尝试和行动。本着这样宽松的定义,我们大胆探索,展开其他发想。同时来驻地的还有几位在做蔡家坡村民项目的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村子里居住着一组从山里迁徙过来的村民,他们统一被编置在村中第十一组。这些山民原本居住在太平峪的西角峪,在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从各地迁居于此,近代因为军事需要加上房屋年久失修,他们又从山中搬迁到了蔡家坡。沿着这个线索,我们拜访了十一组的村民和蔡家坡村老村长,从他们的口述史中,窥见了历史发展和宏大规划如何影响了一个群体的生命经验,一个村庄又是如何从一砖一木开始发展成今日的模样。

第二阶段的驻地围绕栗园坡村居民建筑和葡萄种植业展开行动,我有幸继续参与了葡萄种植的调研。葡萄是陕西较为普遍的农业作物,而户太八号是在鄠邑区主推种植的葡萄品种。它由位于鄠邑区太平峪的西安研究所培育,命名意为户县(鄠邑区民间称呼)太平峪第八号标本。驻地开始的第二天我们就邀约了此次驻地的在地向导、本地葡萄种植户马浩共餐,听他讲述自己的职业经历和种植观念。马浩曾经在成都的一家水果批发公司工作,在了解到许多水果用药过度的情况后,他决然地辞职开始自己实践有机农业。马浩在蔡家坡和栗园坡村共租赁了10亩地种植户太八号及阳光玫瑰葡萄,他杂草丛生的葡萄园很容易就能在村子其他的葡萄园中辨识出来。

在与他交流时我第一次开始审视平日食用的水果、蔬菜和它们被改良、修整、筛选、分级、包装的过程,也启发了大家对种植哲学的认识。针对这个主题的考察,小组每个成员都发展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其中摄影师尤敢希望了解有机的种植方式和活力农耕,设计师晓婵好奇调研不同村庄的种植业态,并想体验葡萄的种植环节,而我对葡萄在生产环节中如何迎合消费品味感兴趣。
带着这些兴趣和方向,“葡萄种植简史”的组员紧密走访了蔡家坡村部分葡萄地,采访葡萄种植农户,去鄠邑区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以及与葡萄有关的资料,参观草堂寺(在寺内发现一棵根茎粗壮的百年葡萄树),拜访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和创始人纪俭。其中自由撰稿人小黄选择深入采访马哥,书写这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而我和写作者张卓辉前往鄠邑区县城一家经营了二十余年的户太葡萄专营店采访店主张阿姨。从她那里我们了解到,西安北站附近有一个雨润批发市场,那里水果种类齐全,档位多样,如今他们不用再亲自去外地挑选、批发水果。于是在驻地的最后一天,我们粗略地逛了逛雨润批发市场(西安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那时正值六月末,蔡家坡的户太八号还在地里发绿,而市场上已经有在售卖温室栽培的户太八号。


另一边,“栗园坡山居笔记”小组的成员们在站马村进行着发想。他们先后走访了华树亮的咖啡馆(创建者是一位从东北带父母来站马村养老的年轻人,他的咖啡馆就在山脚下),拜访站马村村长和秦腔演员齐爱云,游大悲寺、菩萨洞,在站马村天主教堂听唱诗…… 6月18日山居组的成员拜访了明慧阳光家园,这是站马村的一所学校,它以公益形式对残障人士开放。学校2007年由几位家长自发成立,后来得到国际狮子会和莲湖区残联的支持,目前在校的学生有三十余名,持续有专业的国际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服务和教学。在与创建人杨明的交流中了解到,残障儿童中不乏孤儿和家庭贫困者,因此即便有两个机构的支持和一些民间资助,仍然肩负债务。随后几日,山居小组和葡萄组几位成员两度拜访了这所残障学校,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和联系。
我们在蔡家坡艺术村长之家借用工作坊空间设立了一个临时工作站,在其中进行日常资料整理、会议讨论和电影放映等活动,并呈现进行中的驻地实践。在临时空间的墙上,展示着两期驻地持续一个月的行走和思考历程。
在城市发展受到更多关注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进入乡村?“在地发想实验”从一个笼统的方向和词汇出发,在这片土地随机游走,路上每个遇见的人都为我们了解地方提供了一块碎片。经由十几个人的视角和行动,这些信息连成一个网络,使我们拼凑出地方的局部地图。地方的历史和它的当下在今天仍然有叙述的必要,无论是被搁置的拍摄计划、与山民迁徙有关的发现、葡萄种植业的粗略探索还是明慧阳光家园的故事都被平等地记录和保存,成为蔡家坡和终南山“发想”的足迹,被编入在地档案。它不仅为后续人们了解地方提供了一份资料,也是一个与地方重新建立对话的尝试。

本周主题推荐
书|《森林如何思考》

书|《失敬,植物先生》

书|《秦岭有生灵》

书|《秦岭无闲草》

书|《远山古道》

书|《自然中囯志·秦岭》

书|《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书|《深时之旅》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