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于不断地提升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四个要素,第一,目标体系;第二,考核制度;第三,管理责任体系;第四,绩效管理循环过程。
通常来说,不论企业内部合理不合理,水平高与低,纵向两个要素基本是有的。往往会缺失横向两个要素,但恰恰是因为横向这两个要素的缺失,使得企业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
所以一个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我们如何去看它的运转过程。首先企业从战略规划落实到经营目标计划上去,就构成企业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转变为通过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绩效管理的过程,构成了绩效管理的主要活动。这个里面体现出来的主要包括了我们的绩效考核制度、经营检讨。
所以,绩效结果出来以后,企业把结果应用到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里面去,应用到激励里去,这就构成了企业的绩效管理结果的应用。它又反过来对企业的经营计划,等等这些产生影响,这就构成了企业的绩效管理的一个持续不断地改进循环。
然后,把它放进流程里面去看,可以发现绩效管理是由两个流程构成,一个是绩效管理的循环,它表现为企业的计划阶段、辅导阶段、考评实施总结和应用开发等等。另外一个表现在持续不断地绩效改进循环。通过图一,如果我通过计划我的目标,然后实施目标。当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主管的辅导,然后帮助我去完成目标,检查我的目标结果。最后,对我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改进,我再持续地改进,通过这样的循环,带给我的绩效水平和绩效能力不断地提升,这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所以,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其实在于不断地提升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所以,理解绩效管理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区分。怎么去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一个公司新招了2个员工,这两个员工都不认识字。所以公司给2个员工的考核指标就是学习认识字。然后员工A通过努力,认识了公司要求认识的字。所以,下一期的考核还是识字的话,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下一期的考核指标就应该是会不会写这些字。这个过程就是在持续改善,员工A的能力在不断的提升。
而员工B没有员工A那么勤奋,他只认识了一半的字。所以下期考核员工B,公司给员工B用员工A一样的目标,对员工B来说要求太高了。因为他有一半的字还不认识。但如果用原来的目标,对他来说也简单了,因为一半的字他都认识了。所以这个时候给他的目标就应该是认识的字会不会写,不会认的字会不会认。
这个时候两个员工的目标就有了差异了。两个员工就没有可比性了。那员工就跟自己的目标比就好了。
这会有人觉得逻辑不对,这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越能干的人干得越多,干得越多越容易出错。那绩效越容易出问题?这样想的老板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你总是试图用一个管理工具解决你所有的管理问题。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呢?当我们附加一个能力体系,当我们附加一个认知资格管理体系,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说员工A经过努力之后,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就是比员工B的强,那A就是二级员工,B是一级员工。A二级员工之后,一个月工资1500块钱,B一级员工一个月工资 1000 块钱。A经过努力之后,新目标确实很难,A只能做到80%,我们假设打八折,1500块打八折,A可能拿到了1200,而因为对B的目标是对他量身定做的,所以难度不是那么大。他经过他的努力之后,全达到了,所以他得全部工资1000块钱。
其实绩效管理是不是在区分呢?区分的是每个人和自己的改进之间的差异,不是人和人比较,所以,当每个人和自己改进相比较的时候,我们就回答了,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于不断地提升组织和员工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