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哥哥四万余字系统性解读《红楼梦》—宝黛钗爱情篇(一)
【摘要】:《红楼梦》通过前世宿命、判词判曲、天命有归论、佛道理念、世俗制度、家族背景、社会关系、人物性格、成长历程等各种因素考虑在内推动剧情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事事逻辑通顺,件件条理清楚的生态社会系统,是一部史诗级爱情小说。在《红楼梦》中作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避免世俗偏见,为了逃脱文字狱迫害,精心布置了一个个机关,只有将全书的伏笔串在一起时才能破解机关、解读其中味。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红楼梦》表达了作者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作品的思想主题是——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宣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关键字】:宝黛婚姻、宝黛爱情故事、婚姻自由主义、命运
一、 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目前市面上流行最广的是120回“程本”,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高鹗续书。据考证高鹗续书并不代表作者原意,笔者认为它是出自于封建主义观念下的半官方续本,为了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对宝黛的成长之路进行了否定,对宝黛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无情的扼杀。由于真本80回后内容遗失,因此红学界中门派林立、各种假说,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皆因证据不足或无法反驳对方错误的观点。众所周知,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煞费苦心十年磨一剑,“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但为啥有些读者觉得书中”前言不答后语“,比如林家是“钟鼎之家“,为啥林黛玉只一个三等丫鬟去贾府?西江月评贾宝玉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为啥又能写出《姽婳词》、《芙蓉女儿诔》这等绝世美文来?要知作者的写作手法是“草蛇灰线,伏脉于在千里之外”,很多原文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方得作者本意,若断章取义则“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本文通过引用大量原文,实事求是地讲述宝黛的成长历程和爱情故事,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重现《红楼梦》光辉的作品思想主题,也希望诸位有更多青出于蓝的理解。开讲之前先说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出身富贵叫小宝,女的出贫民出身但才貌双全叫小林,他们俩情投意合一往情深,父母却给小宝安排了一个门当户对的豪门淑女。小宝若执意要和小林结婚的话,他该怎么办?结果会怎么样?有人会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人会说要认清现实,门当户对才是第一位;有人会说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听父母的;也有人会说自己的婚姻要自己争取,支持宝玉。答案很多理由也很多,但如果在《红楼梦》那个年代下,还会有多少种答案呢?《孟子·滕文公下》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婚假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一直奉行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门当户对为基本准则,在清朝个人婚姻自由可是反世俗礼教和法律的,他们能突破封建社会传统婚姻观念的枷锁吗?《红楼梦》中会有婚姻自由主义思想吗?
二、 作者怎么会有如此超越时代的思想境界?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盛世时期,经济、文化、人口、外交等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末期,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期。作者曹雪芹是旷古烁今的绝世天才,在他的思想世界里,领悟的自然比别人高出一筹,也最容易萌发进步思想。恩格斯说过:“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而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大小姐们结社吟诗、聚会喝酒,热闹非凡,个个都是文艺女青年,一点都不像黄花大闺女,让人不禁同情她们将来的悲惨命运,不禁为她们没能找到真爱感到惋惜。随着知识的普及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是大势所趋,若在作品中体现婚姻自由主义梦想必将能够传唱千古(对标《西厢记》、《牡丹亭》),这才是一个天才作家的终极心愿。作者若在作品中直抒胸臆的话,“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所以只能通过精巧细腻的设计将观念隐藏在《红楼梦》中,只有反复品读再结合千里之外的伏笔才能破解其中的奥义,达到“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的效果。也许正因为如此,念其超群绝伦的文学造诣才勉强保留了前80回合,然后有程伟元、高鹗等人在维护世俗礼教和法律的基础上续写了《红楼梦》,使其广为流传。有大量学者解读过《红楼梦》,发表过大量作品,前期可能屈于清朝文字狱的淫威未能表达作者的原意,后期可能都是以讹传讹之作。笔者尊重作者、尊重原文,认为原文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所有论据未引用任何脂批,也极少引用名人名言,尽量是对原文的原汁原味的理解,是真是假各位一看便知。
三、 为什么要用甲戌本研究《红楼梦》?
甲戌本因本子正文里“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句子中“甲戌”两字得名,甲戌年是乾隆十九年(公历1754年),是现存各抄本中最珍贵的一种,是最接近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和最体现作者原意的版本,却只存下十六回。研究《红楼梦》尽可能采用早期作品,推荐甲戌本+庚辰本组合,尽可能减少当时文字狱对作品的迫害,减少篡改作品内容的可能性,比如第三回章目:
甲戌本: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己卯本: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城
庚辰本: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城
蒙府本: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甥贾母惜孤女
戚序本: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甥贾母惜孤女
杨藏本: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城
列藏本: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甥贾母惜孤女
在各个版本中,唯有甲戌本特立独行用“收养”两字,林如海未死为何用收养?是作者糊涂了吗?但在笔者看来唯有甲戌本最能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原意,实乃作者警醒读者也!后文会详细解释。
四、 先看曹雪芹先生是如何评价《红楼梦》的
作者曹雪芹虽未出自传,但分别借了凡例、石头的自述、一僧一道的对话、警幻对宝玉的点拨和贾母《掰谎记》,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暗藏了作品思想主题的秘密,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此处笔者将打乱引用的回目顺序,有助于各位理解。
甲戌本凡例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在清朝文字狱异常严苛,满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在文学作品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1754年甲戌本《红楼梦》以手抄本形式面世,1791年高鹗、程伟元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程本,嘉庆十二年(1807年)仅安徽境内封禁作品,道光十七年(1837年)才在全国内封禁作品,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品又渐渐浮出水面。乾隆(1736~1796年)评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慈禧(1835~1908年)更是痴迷《红楼梦》自比为贾母,引得名士夙儒纷纷效仿自比书中人物,都表明作品未触及到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所以作者不敢干涉朝廷唐突朝廷,只叙闺中之事切是可信的。
第一回,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传颂近两千年的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应该是古代罕有的家喻户晓的自由恋爱的故事,所以“暗约私奔“极大可能指的就是他们,但在《红楼梦》面前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那如果完全发泄出来会怎样?是“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些”还是要惊世骇俗,亦或两者兼而有之? 感觉话里有话,没说全。
第五十四回,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
至今红学界对贾母《掰谎记》这一段还感到莫名其妙,好端端地出这么一段长文是啥用意?原文中众人和凤姐的第一反应都将此定性为《掰谎记》,若是贾母含沙射影宝黛两人的自由恋爱,那作者真叫“自己塞了自己的嘴”。此刻的宝玉还不能算才子,黛玉也不能算佳人,切勿死搬硬套。实际上《凤求鸾》影射了汉代司马相如为求爱卓文君所作名赋《凤求凰》,所以作者故意将《凤求鸾》中的王熙凤同贾府王熙凤同名,留下线索。贾母批司马相如不敢明媒正娶卓文君好比作贼偷人家女儿,批卓文君跟司马相如暗约私奔不顾父母家人书礼,呼应了前文 “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表明贾母和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仅仅只是选择了逃避“婚姻本是父母之命”的约束,并不曾正面对待问题,算不得才子佳人。是不是有点接近宣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思想了?
第五回,警幻道:“痴儿竟尚未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非也。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笔者跟所有读者一样,第一次看到“意淫”两字也懵,现有资料库中也都是些泛泛之谈,因为需要通读全文并破解天机之后方能领悟,实乃作品思想主题。笔者解释为,此“意淫”非彼“意淫”也,呼应了前文“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中“发泄”两字,乃由宝玉天分中(与前世宿命有关,但宝玉目前是“痴儿竟尚未悟!”)一段痴情所生(由前世的神瑛侍者对绛珠草的灌溉之恩,使今生的宝玉对黛玉孕育出一段痴情),它会让宝玉产生一种思想(警幻称之为“意淫”,这不仅隐藏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又表达了作者渴望追求这种思想,又在文中不经意处表达,对得起十年磨一剑,二字绝妙至极!)。这种思想会受青年男女追捧,但在世道中,它却受人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即有反世俗礼教的因素在,再结合甲戌本凡例,这种思想可能是婚姻自由主义思想,是作者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作品主题,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呼应了后文宝玉梦中之言“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警幻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指宝玉敢为天下先,古今第一个敢表达出婚姻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呼应第一回贾雨村评宝玉这段:“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其中“罕然厉色忙止”六个字更表明雨村深信自己的眼光,看好宝玉的未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文还会讲述宝玉的悟道(意识觉醒)之旅。
第一回,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第一回,雨村道:“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为什么要借石头之言?难道寓意丰碑?里程碑?若结合前文警幻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许奇人能出奇功伟业,有这种可能性存在。警幻之语、石头之言和贾母《掰谎记》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特别多,故不敢删减太多。笔者总结为作者借他们的话讽刺当今的作品都是些千遍一律、涂毒笔墨、坏人子弟、自相矛盾的小丑烂作,通过贬低前人的作品反衬自己作品的深度。作者表明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但只能用排除法去猜,所以写了这么长,吻合了作品的思想主题只能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说出来怕是受人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从石头的自述和贾母《掰谎记》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的作品思想主题,从雨村的人物命运论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错误解释。
笔者归纳下本节主要内容,作者曹雪芹先生想表达的作品思想主题(或称为”意淫”)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红楼梦》作品未触及到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不敢干涉朝廷唐突朝廷,只叙闺中之事切。
2: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传颂近两千年的爱情故事,在《红楼梦》面前只能算偷香窃玉、暗约私奔,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算不得才子佳人。
3:该思想因宝玉对黛玉的一片痴情而生,只能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说出来怕是受人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若宝玉实现后可成为天下古今第一人。
4:在宝玉七八岁梦游太虚幻境时,宝玉是“痴儿竟尚未悟”,意味着宝玉必然有一段悟道的历程,在宝玉悟道后方可理解“意淫”的真谛。
5:作者借用石头之言和雨村的人物命运论列举了种种可参考的作品思想主题和历史人物,《红楼梦》就是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关键一点,《红楼梦》应该是一部力求逻辑严谨的作品。
综上所述,本文推测《红楼梦》作品的思想主题是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宣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仍需宝黛爱情故事进行进一步确认。如此一来可以完美解释在1754~1892年间,若支持《红楼梦》观点称之为奇书,若反对《红楼梦》观点称之为淫书。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品又渐渐浮出水面,是因为世人对恋爱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才有慈禧常自比贾母,给《红楼梦》写批注的震惊事件。
五、 参透天机,领悟《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
第一回,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五回,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乃神仙境地,本应该写些庄严巍峨的对联才是呀,为什么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且还出现两次,反复细品之下,猛然顿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太虚幻境是假(没有)的,孽海情天是假(没有)的,薄命司是假(没有)的,神瑛侍者是假(没有)的,绛珠仙子是假(没有)的,前世宿命是假(没有)的,判词判曲是假(没有)的,石头说话是假的(没有)的(石头就是寓意丰碑里程碑)。这一切都是幻境,是幻象,是作者故意设下的障眼法,过滤掉一切幻象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现实世界,犹如风月宝鉴,正面是“幻境下的红尘世界“,反面是”真实的原形世界“。太虚幻境的门联是打开现实世界的第一把钥匙,如果还不明白,看下面两张图表。


现实世界的人物与太虚幻下红尘世界的人物一一对应,是作者笔下最初的人物设计,经过文学加工后,创造出太虚幻境,设计出前世宿命和判词判曲,是真实世界人物的写照,是红尘世界人物命运的缩写。作者通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萌发了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宣扬婚姻自由主义的进步思想,若直抒胸臆,必为世俗不容。故只能发泄在太虚幻境之下,描写了那些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有灵魂的大观园小姐们婚后只有家族利益结合却没有爱情的悲惨生活,一把“辛酸泪”,实为现实世界的写照。因为在现实世界和红尘世界之间设有安全防火墙——太虚幻境孽海情天,所以将所有的“辛酸泪”归结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即所谓的前世宿命和判词判曲,以此来掩盖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目的是为了宣扬作品思想主题,为了避免世俗偏见,为了逃避文字狱。书中从头到尾处处体现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和天命有归论的法则,只有当你解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谜语时,方能领悟太虚幻境是假的,并不存在天命有归论或因果报应说,红尘世界的人物原型就是来自于现实世界,他们是殊途同归共命运的,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笔者认为这就是《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这才是“真事隐、假语存”真正的含义。笔者还认为如果你是普通读者,那么红尘世界处处体现的是命运法则;如果你是佛道弟子,那么红尘世界处处体现的是佛道理念;如果你是青藜学士,那么红尘世界处处体现的是人情世故。以下解释图表中的箭头关系。
西方灵河-->下世度脱,一场功德:出自第一回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西方灵河跟《西游记》(明代)中意思一样,都指西方极乐世界。作者认为“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愚昧落后的传统世俗观念,所以借神仙(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造历幻缘的故事点化世人、度脱世人,为宝黛的爱情故事寻找神化的理由。
谶语<-->天命有归:书中的谶语、诗词、戏曲、歌曲、骰牌等大都有隐喻,暗示了天命有归论的法则。比如金钏儿说“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结果自己投井死了。 再比如晴雯对小红说:“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结果没多时凤姐就把小红从宝玉房中挖走,对小红说:”你明儿伏侍我去罢。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一僧一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一僧一道是太虚幻境与红尘世界的一道桥梁,是维护天命的使者,在红尘世界中以“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身份出现,起到安排命运、度脱世人的作用。比如第一回一僧一道就说了“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甄)士隐听得明白,结果香菱还是在元宵节被拐走,后来葫芦庙失火。再比如赵姨娘教唆马道婆要害宝玉和凤姐时,一僧一道果断出手相助化解危机。再比如宝钗金锁上的八个字也是一僧一道授意刻上去的。但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草成仙“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离恨天外”是在太虚幻境外,“灌愁海”是在太虚幻境内,暗示了黛玉既有反抗命运的一面,又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所以黛玉的父母并未听从一僧一道的安排:让三岁的黛玉“出家”或听从“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的意见,因此导致了黛玉“玉带林中挂”的命运,所以“半点不由人”对太虚幻境内的痴男怨女有效。贾宝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的神瑛侍者,不受天命有归论法则的约束。
林黛玉自谶:书中第二十二回黛玉道:“他原是公侯的小姐(史湘云),我原是贫民的丫头”,本文认为这句开玩笑式的自谶恰是打开现实世界的第二把钥匙,后面会详细论述黛玉的真实身世和这条谶语的可靠性。
林黛玉的励志故事:作者表面上给黛玉安排了个林家大小姐的身份,而实际上以贫民丫头的姿态生活在大观园中,同上后面论述。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一学就会一点就通,读书虽比宝玉晚,但从十六回黛玉从苏州回来到第七十八回,黛玉在心智和才华上是明显碾压宝玉的。黛玉初进贾府时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再到元春省亲时才华初露锋芒,再在海棠社中大展才华最终压过宝钗,再在海棠社经营不善的情况下新建桃花社,并当了社长赢得众人赞许和尊重,最后与宝玉成亲(这是后话),是一个孤女励志的故事。
珍爱-->真爱:神瑛侍者对绛珠草日以甘露灌溉,体现的是珍爱,在红尘世界中宝玉对黛玉亦是如此。在黛玉泪尽而终后,宝玉才会明白什么叫刻骨铭心的遗憾!什么叫真爱!呼应判曲《终身误》中“俺只念木石前盟……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和甄宝玉:甄宝玉和贾宝玉年纪、性格都极其相近,“独他(甄)家接驾四次”点明了甄宝玉的原型是来自于现实世界曹家。甄宝玉的名言是:“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贾宝玉的名言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作者对甄宝玉和甄家的描写都是惜墨如金,一笔带过,笔者认为甄宝玉是打开现实世界的第三把钥匙。
悟道<--蠢物:石头还未经历红尘世事之前,石头自称“弟子蠢物”,一僧一道也称石头为“蠢物”,皆因尚未悟道。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反而称空空道人为“我师何太痴耶!”说明石头已经悟道。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石头的悟道过程也隐喻贾宝玉从凡夫俗子眼中的“天下无能第一”到传奇式人生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成长历程,后面会详细讲述贾宝玉的成长历程。
六、 解读宝黛的前世宿命、判词判曲和主要诗词
作者曹雪芹通过将前世宿命、判词判曲、天命有归论、佛道理念、世俗制度、家族背景、社会关系、人物性格、成长历程等各种因素考虑在内推动剧情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事事逻辑通顺,件件条理清楚的生态社会系统,不需要外部事件来佐证解读。书中各式各样的伏笔和暗语甚多,关键处更是三番五次地提醒,前后文逻辑关联上都比较紧密,即使篡改了《红楼梦》某些部分,仍可通过书内其它线索还原作者意图,尤其是主人公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解读前世宿命和判词判曲是破解《红楼梦》机关的核心步骤。
6.1 前世宿命解析
前世宿命意思是前世中的生活点滴,铸成今世命中必有此一劫,体现了因决定果,前生决定后世的佛法理念。参透前世宿命能知晓人物的历史传承、前因后果,让人恍然大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原型”。前世宿命主要集中在第一回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故事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宿命,寥寥数字,却是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细思恐极。
第一回,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一段翻译为白话文大意是:在西方灵河附近有座赤瑕宫,里面住着一位神仙,他下面有个神瑛侍者,因时常浇灌绛珠草,绛珠草吸收附近仙气后得道成仙,取名为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因动了凡心,趁着太平盛世下凡化缘。绛珠仙子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尾随下凡,于是有了这一段风月故事。寓意今生宝玉也将效仿神瑛侍者,会无微不至地呵护黛玉珍爱黛玉,而黛玉本受不起宝玉的爱情(她是来还恩而不是来受恩),只能以泪还爱(其他人不算),泪尽恩消离去,留下宝玉继续“造历幻缘”,有如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西方灵河”:佛教用语,指西方极乐世界。暗示宝黛前世是神仙本质,需要渡劫超脱,方能焕发“聪俊灵秀之气”,方可为“惊世骇俗”的成就。“灵河”:即印度恒河,是佛教兴起的地方 ,象征着先进的思想,智慧的源泉,为作品思想主题寻找神化的理由。“造历幻缘”:由于宝黛前世是神仙本质,所以此次下凡化缘必有一段非同凡响的爱情故事,呼应“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幻”:指明了是在太虚幻境下的红尘世界中化的缘。“赤瑕”:指一块美玉上有红色的斑点或瑕疵,寓意贾宝玉一生中会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红色遗憾。“神瑛侍者”:书中没有交代是哪位神仙的侍者,根据出现地西方灵河,推测是如来座下某位“大神仙“的侍者。仅知他浇灌过绛珠草,所以寓意宝玉是黛玉的守护者或追随者(类似段誉与王语嫣)。“瑛”:像玉的美石,寓意更需要雕琢,才能焕发玉的光芒,暗示了宝黛爱情之路虽然迂回曲折,但结果是超尘拔俗的,散发着玉的光芒。“绛珠草”:绛通降,意为落泪草,解释今生黛玉爱哭的原因。“绛珠”:意为红色的珠子。人是不会流血泪的,猜测是黛玉因过度流泪,打湿衣服被染色之后再掉落形成的红色泪珠。“三生石畔”:暗示林黛玉有前世、今生和来世之说(后面解释来世)。”仅修成个女体”:暗含道行还不够,解释黛玉瘦弱多病的原因。前世绛珠草遂得人形后“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寓意今生林黛玉也是一个孤苦伶仃、凄风苦雨的人物形象,决定了她的身世。“离恨天外”是在太虚幻境外,“灌愁海”是在太虚幻境内,暗示了黛玉既有反抗命运的一面,又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解释为绛珠仙子要对神瑛侍者报的恩情,读完前80回后分析,在这段恩情里已经含有了大量的真情在。绛珠草很容易联想到花开花落,猜测在绛珠草开花之际,还尽一生的眼泪。“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一则解释了宝玉比黛玉大一岁的原因,二则是林黛玉的出现打乱了金玉良缘的命运安排,宝黛是木石前盟,二宝是今世的金玉姻缘,没有孰是孰非。“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解释黛玉爱哭和先宝玉而去的原因,泪尽恩消情断而终。
6.2 判词判曲解析
判曲是警幻仙子们根据这段“琐碎细腻”的风月故事创作的歌曲《红楼梦》,供仙子们娱乐消遣用,是小说的”大纲”。根据第五回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中的“新制”两字推断出该曲是在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约八年后写的,结合前世宿命中绛珠仙子尾随神瑛侍者下凡报恩的行为,猜测今生黛玉的出现打乱了宝钗“金玉姻缘”的命运安排,导致旧制无效,新制了《红楼梦》。判曲总共有13首分为1首引子、11首人物曲和1首结尾曲,歌曲的引子为: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奈何天”全书中出现过四次,隐约透露着对命运无可奈何的叹息。“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中的“金”指薛宝钗,“玉”指林黛玉,“悼玉”指悼念黛玉,“怀金”可能指感伤怀念宝钗,也可能是一起悼念林黛玉和薛宝钗,暂不深究。第一首《终身误》写的是薛宝钗和贾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山中高士晶莹雪“指薛宝钗,”世外仙姝寂寞林“指林黛玉。描写的是在黛玉死后,宝玉对“木石前盟”黛玉一直念念不忘,纵然和宝钗结了婚,还是心心念念着黛玉,世人眼中的“金玉良缘”成了“美中不足”。说明宝玉对黛玉是真爱,爱情海枯石烂此志不渝,纵然把二宝撮合到一块,也是强扭的瓜不甜。第二首《枉凝眉》写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阆苑仙葩”指绛珠仙草即林黛玉,“美玉无瑕”指通灵宝玉即贾宝玉。描写的是宝黛两人,“好事多磨”最终走到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却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一段美梦破灭悲痛欲绝,流泪至终的故事。其中“水中月镜中花”意为虚幻的不真实的美好景象,一触即碎。分析完判曲的前三首后,明确了《红楼梦》是在书写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故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美梦破灭没得到幸福,薛宝钗和贾宝玉纵然结了婚,但两人间没有爱情也没得到幸福。
判词是在太虚幻境处有记载在案的天命,一幅画再结合几句诗词简单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性和生平事迹,是与太虚幻境相关的一干痴男怨女的命运的缩写,正册是小说的“主干人物原型”,副册和又副册是小说的“枝干人物原型”。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特例,是合在一起的,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第1句叹的是宝钗的德才,第2句怜的是黛玉的诗才,第3句是林黛玉挂(死),第4句是薛宝钗“埋”,既有埋没佳人之意又含有死亡之象。
在判词中将钗黛合一,一则暗示了钗黛在命运上有共同点,判曲中前三首也暗示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结局,再由前八十回可知主线也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推断出全书的主线都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二则暗示钗黛的命运既有脱离已定命运的一面,又逃脱不了最终命运的安排。这一层意思怎么理解?林黛玉前面已经说过不表了。薛宝钗比宝玉大两岁,林黛玉比宝玉小一岁,推断出薛宝钗前世是三人中最先下世为人的,所以宝钗的命运本应该在她下世为人的那一刻就已经设定好了,但由于黛玉的出现打乱了宝钗“金玉姻缘”的命运安排,所以宝钗也就有了脱离已定命运的一面,呼应第三十六回,宝玉梦中一句“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也解释了癞头和尚让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的原因。在黛玉泪尽而终后,宝钗再继续执行“金玉姻缘”的命运时,却是“美中不足”,“同床异梦”了。
分析完前世宿命和判词判曲后,再结合第一回一僧一道的话“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本文作了如下总结: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对木石前盟,是前世的宿命,是宝玉心中的唯一真爱,象征着婚姻自由主义,却是好事多磨功亏一篑。
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一对金玉良缘,是今世的姻缘,是世人眼中的门当户对,象征着父母包办婚姻,却是美中不足同床异梦。
6.3 《葬花吟》解析
第二十七回,《葬花吟》节选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公认为是林黛玉自己的写照,后三句在文中被提及过几次,应该是《葬花吟》的重点部分。笔者解读为”三月香巢已垒成”说宝黛婚姻已成定局,已筑好爱巢,“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独此一句十言)”预示贾府被抄后人去梁空的景象,也导致了宝黛婚礼的破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净土:佛教术语,指圣者居所,无于五浊,再结合”质本洁来还洁去”猜测黛玉被埋在佛教之地,是高贵纯洁的一生。“强于污淖陷渠沟”难道死之前还有个小插曲?且略过。“未卜侬身何日丧?他年葬侬知有谁?”是作者故意设下的一个悬念,暗示有惊人的情节。“花落人亡两不知!”表明黛玉死时,宝玉并没有在身边,他不知道她死了。结合判曲“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说明黛玉临死时在“枉自嗟”,在感叹命运如此不公;宝玉在“空劳牵挂”,虽在担忧牵挂着黛玉却不能做有所裨益的事。
6.4 莫怨东风当自嗟解析
第六十三回,黛玉抽到的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结合《唐多令·咏絮》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东风应该指的是宝玉。再结合《枉凝眉》中的“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说明黛玉临死时没有埋怨宝玉,在感叹 命运如此不公,“卿何薄命”,暗示了造成黛玉的悲剧命运并非宝玉,另有元凶。
6.5 《唐多令·咏絮》解析
第七十回,《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叹今生谁舍谁收?” 还是作者故意设下的一个悬念,暗示有惊人的情节。“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结合黛玉之前掷骰子的骰牌名为“莫怨东风当自嗟”东风应该指宝玉,用东风形容宝玉,表明有名无实。笔者解析为黛玉虽然嫁了宝玉,却有名无实,未完成春宵一刻,你走后,我泪如汪洋大海(泪尽而终)。
6.6 冷月葬花魂解析
第七十六回,“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前半句是史湘云所说,后半句是黛玉所说,为她自己的谶语。“花魂”意为总花神、“精神领袖”,寓意黛玉是大观园中所有小姐丫头们的代表,它的凋谢应该更能突出作品的思想主题,因而也能居金陵十二钗之首。结合《桃花行》里的诗句“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再结合无论是绛珠草、芙蓉花(签谶)、桃花(桃花社)还是紫娟(丫鬟),都是红色花朵,所以本文推测林黛玉会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穿一身红妆泪尽而终,再具体点猜测黛玉在她的婚礼上泪尽恩消情断而终,犹如一朵红花枯萎凋谢,既呼应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又呼应了《葬花吟》。
作者:林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