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借写失时之佳人 寄托失意之情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词》。

贺新郎
(宋代)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咏人兼咏物,借写失时之佳人,寄托失意之情怀;以缠绵婉曲的儿女情肠,寄郁愤慷慨的身世之感。

上片描写了一位身处初夏清幽环境中高洁绝尘而又孤独寂寞的美人形象。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开篇用一只燕子引路,以初夏时节环境之幽静,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前句以一个“弄”字,看似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很惬意,更多的是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后句以描写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来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

“渐困倚、孤眠清熟。”以美人孤寂无聊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的场景,表达出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通过美人因无聊寂寞而孤眠、由梦而醒的描写中,表露了美人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三个字,突现美人感情上的波折: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

“又却是、风敲竹。”以“却又是”三个字,写出如梦似幻的感觉: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动而愈静,更加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

下片借花取喻、亦花亦人,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花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独特品格:梦醒时分,看那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写出了榴花的坚贞忠诚,寓意深远。一个“蹙”字,既形象地写出了那半开的、火红的石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美人的风韵,耐人寻味。

“又恐被、西风惊绿。”一个“惊”字由花及人,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眼看着美好年华就要在这幽寂的期待中过去了,不禁又想到那瑶台梦中之人: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共粉泪、两簌簌。”到了迟暮之时,美人对榴花,榴花对美人,惟有相对而泣: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全词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以华美的形象、婉曲的情韵、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怀,言尽意远、韵味无穷、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