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白话解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世人皆知扁鹊,却鲜知长桑君,长桑君精通医道,扁鹊跟其学医,尽得其传承,后才成就一代名医。《长桑君天星秘诀歌》是长桑君留给世人为数不多的瑰宝,也是因被收录于《针灸大成》中才得以保存至今。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中有:“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针刺治疗疾病时刺穴的先后顺序,是影响针刺临床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辨证准确,组穴合理,定位精准,先后得当,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刺先后学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是针刺先后顺序的最早体现。 “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湿痹属痹症中的一种,《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名肌痹。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则谓:“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针灸甲乙经·卷十》:“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环跳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因穴近髋关节,又名枢中,髀枢,髌骨,髋骨,分中,髀厌。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且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内经》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阳陵泉出自于《灵枢•本输》,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亦是八会穴之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因此对于胆腑病证、筋的病症以及经脉通络上的病症都可取阳陵泉。 希望可以畅所欲言,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