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兹与青鸟》演出笔记-01 笼中的少女

在《利兹与青鸟》演出笔记-00 概述中,我初步阐述了对《青鸟》的整体印象。
本文中,我则会重点阐述导演山田尚子极具个人特色的演出风格——对少女的窥探感。在过去的作品中,或许只是让摄像机作为第三者客观地看着取景框中的少女,但在《青鸟》中,则是更近一步,不再是让少女作为箱庭中的赏品,而是让她们直接闯入观众的大脑中,让观众和她们一起思考自己都捉摸不透的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青鸟》使用了这些演出手法:
窥探性质的镜头和大量特写;
环境的省略,专注于少女的表现;
具有侵入性的声音设计。
窥探镜头和特写
窥探镜头自不必说,山田尚子过去的作品中就大量使用过针对少女的腿部镜头,意在不直接展示少女的整体情况,而是让观众从对局部的窥探进行发散。
而以往常见的用于塑造窥探感的客观镜头则少了很多,因为本次的故事集中在两人之间,有大量的第一人称镜头,就算是非第一人称镜头,也往往是带有角色的主观色彩的。
相对于客观镜头的减少,特写镜头则大量增多了。本片中特写镜头的意图就在于让观众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少女的存在。相比于客观镜头的带有距离地观察少女和她周围的环境,特写则是要让观众只注视着少女,不能去思考其他东西。顺带一提,《青鸟》细化的线条很好地适应了影院的大荧幕,就算是这么多的特写镜头也完全没有看出TV动画的简陋感。
同理,大量浅景深的镜头也是为了让观众的实现锁定在主体上,而忽略掉环境。
永恒的鸟笼
除了上面提到的使用大量浅景深的镜头让观众忽略环境,《青鸟》中还利用了很多其他的手法来省略整部动画发生的环境。
首先是场景的省略,在正传动画中,涉及了大量不同的场景,光是学校中就包括音乐教室、各乐器组练习的空教室、老师办公室、操场、山坡等等一系列场景,学校外的就更多了。而《青鸟》则是让几乎所有场景都局限在学校中,哪怕有些事件是明确涉及校外场景的,也被一笔带过了(例如祭典、水上乐园)。
其次则是弱化时间概念,整部电影看下来,观众对《青鸟》的时间跨度是非常模糊的,只会隐约觉得是几个月内发生的事。如果对比正传动画的时间线,大概能知道这是发生在行进演奏结束到关西大赛前的故事,这其实是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中间除了会经历上面提到的祭典和去游泳,还有选拔赛和暑假合训。
弱化时间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忽略少女以外的东西,特别是如果看过正传,一提起时间就必然会联想比赛安排,这显然是不必要的。同时,利用观众会去寻找时间标定物的本能,其他时间标定物的丢失也能让其更加关注于荧幕中两位少女的关系发展。 所以,在已经弱化场景的基础上,再将时间进一步弱化,就能让观众的思想只停留在少女身上。


而弱化的手法,首先就是非常直接的 「去除时间」,教室的时钟没有指针、希美的手表没有数字,就连梨梨花的手机也完全没有时间。其次则是去除掉所有有明确时间节点的事件,例如上课、下课、迟到,唯一出现的算是有明确时间节点的事件——放学时霙被管理员催促,也是使用跳切直接转换到了早上上学的场景。
再来就是控制故事的位置和光线条件来模糊时间。《青鸟》中,将时间基本都限制在了早上刚来校和刚放学的练习时间,这两个时间段的光线强度变化不大(没有出现练习到天黑的情况),而且大部分场景都是窗户南北朝向的室内,即便是写实系演出,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灯光控制明暗变化。

利用这一点,《青鸟》模糊了各种事件发生的日期变化。在刚开始的部分,还能通过一些线索来判断场景之间是否是同一天(例如day1的绘本、day2的志原调查表),而到了后面,场景间的时间界线就越来越模糊了。例如梨梨花找霙哭诉和霙邀请梨梨花一起去游泳是同一天吗?丽奈在合奏时注意到霙的异常到当面对峙又过了多久?还有后面的几个场景就不一一举例了。而且,对于我这类不了解日本社团活动时间的观众来说,这个模糊时间的效果就更甚了。
少女的声音
要说《青鸟》的第一印象,那必然是极为突出的音效了,而这次在影院的音响设备的加持下,这点就更为明显了,已经到强行将声音灌注到脑子里的程度了。
所有的声音,包括鞋子踩在地板上的声音、轻拂头发的声音、衣物的轻轻摩擦,都体现了出来。更重要的还有霙说话之后的那种轻轻的呼吸声都能听到。要知道呼吸声是极其私人的声音,能听到这种声音时,往往意味着观众和呼吸的角色达到了极近的距离,甚至是融为一体了。这也是《青鸟》的声音演出的一个目的——让观众紧贴着去感受两位少女。
这也是上面提到的,相比过去的作品,《青鸟》去除了原本那种客观的窥探镜头,反而一转以一种极为主观的视角去展现少女。而这样的演出思路,也很有可能和《青鸟》的视角有关。 对于一种两人之间独有的、非普世的复杂情感,如果采取客观的视角必然是难以表现的。而如果采取主观视角,则要面对看似阳光开朗,但实际上言不由衷、心事重重的希美,或是沉默寡言、说话直接、思想简单的霙。而山田尚子给出了一个特别的解法——跳脱出常见的演出思路,通过控制声音和画面,让观众从霙的视角沉浸到两人的关系中,自己思考答案。
从声音方面来说,这种方式首先要压低整体的声音信息量,不得刻意减少BGM的使用,大量对话也要避免,这也是为什么《青鸟》会整体让人觉得很安静。其他无关的声音压低后,就是要突出少女的声音,各种细微的声音都要加上,我简单对比了《青鸟》和正传TV版动画,甚至觉得霙的配音也专门提高了音量(待严格验证),以便能更好传达台词中的感情。
既然说到这了,那就提一下山田在开头的实验性质的段落,从霙等待希美开始,脚步声和钢琴声交错,然后是马巴林、风铃等乐器的介入,出现一种音效和音乐混合一起支撑起整一长段内容的奇特演出。具体的分析可以参考May Waves的分析文章,我只简单说说我的感受。
之所以说是「实验性质」的,是因为我觉得足够奇特,但不够好。让我来介绍这段,我最多也只能提取出「让人印象深刻的脚步声」、「台词和有效内容极少的勇敢尝试」这样的描述。哪怕在电影院观看过,也只能是加深了我对脚步声的印象,而难以看出其他太多的东西。这段的音乐和音效的搭配,虽然能感觉到一些设计的意图,但脚步声和乐器实在是难以配合,无法成为整体。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表现两人的不协调(?),等后续如果分析音乐再详细研究了。
综上,在声音方面,《青鸟》通过整体安静的声音设计,搭配明显的各式音效,让观众半强迫地去感受少女们。特别是在电影院的环境中,这种效果会更加明显。

本篇内容到此结束,下一篇的内容会倾向于分析希美和霙在诸多设计上的不同,以及主观镜头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