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敢说,论睡觉,这位仁兄秒杀历史上的所有皇帝


辽朝的皇帝,一般都不死在宫里,而基本上都是死在路上。
比如,辽朝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死于远征渤海国返程的路上。
又比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是灭掉后晋,从汴梁返程的路上病逝的。
再比如,辽朝世宗耶律阮,则是死于南下征讨后周的路上。
契丹属于游牧民族,在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曾经随着天气的变化和水流的去向所迁徙,所以生于战火,逝于征途,也许在冥冥之中,成为了他们最美好的一种宿命。
惶惶乱世有气象,帝王归路在何方?
身死之后自然是一捧土,正如庶民是一捧土,帝王也是一捧土。
当然,太祖和太宗还算是寿终正寝,因病晏驾,耶律阮老兄就有点悲催了,他是在南征途中因兵变被杀掉的。
兵变,发生在行军的路上,所以当时的情况,那是非常混乱的。
士兵们大呼小叫,官僚们慌乱无措,营帐里刀光剑影,夜幕里大火熊熊,契丹王朝的命运,在凄迷的黑夜中,走上了一种别样朦胧的道路。
兵变之际,军队里有一位叫做耶律屋质的大臣随军出征,他一看这不行,皇帝在兵变中被刺杀,辽朝失去帝王,权力不稳,这不天下大乱了么?
耶律阮死了事大,可帝国未来的命运事更大,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拥立新帝稳定时局。
在慌乱的人群中,耶律屋质一眼就看到了辽朝的宗室子弟,耶律璟。

这个刚才被暴乱的士兵刺杀的世宗耶律阮,是老先帝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而这个耶律璟,则是耶律德光的长子,从宗法制度来说,其实更适合做皇帝,耶律屋质慌乱之中也没寻思太多,立刻就拥立耶律璟做了新君,也就是辽穆宗。
乱局之中,最忌心浮气躁,耶律屋质这么一安排,可算是坏了菜了。
因为我们的辽穆宗同志,在当皇帝上的问题,实在是有点菜,临时拉来救场可以,但是你让他长久的做帝王,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首先,耶律璟是一个十分好酒的人,当皇帝之前也许他经济条件不宽裕,不能可劲造,但现在他一朝称帝,本性可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一般人喝酒,一天三顿饭,也就是喝一顿,但耶律璟是一天三顿饭,顿顿咣咣喝,喝醉之后更是原形毕露,要么打骂臣公,要么残杀侍从,或者就是倒头就睡,不睡到日晒三竿绝不起来。
耶律璟同志有个绰号,叫做睡王,意思是说这人特别能睡觉,上午睡,中午睡,晚上睡,第二天早上不起床接着睡。
皇帝爱睡觉,他就没有时间处理政务工作,内政这哥们有时间还管一管,外交工作他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我们来看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历史记载:
穆宗耶律璟在位的时候,五代十国已经步入尾声,后周坐大,后周世宗柴荣更是尽显明君风范,屡屡北上对辽用兵。
从公元958年到公元959年,周世宗曾经带领后周军队对辽朝发动了收复幽州和河北大部的战争。

您还别说,柴荣这个人治国有一套,打仗更有一套,他采用闪电战术,出其不意,不宣而战,很快就拿下了三个州郡,十七个县城,辽朝边地危急,情况那是相当不容乐观。
战事吃紧到如此地步,大臣们当然不再允许耶律璟醉生梦死一顿睡了,立刻叫醒他,然后报告了战场上的严重情况。
哥,咱别睡了,你睡觉这么大工夫,咱们辽朝都已经失去了三处关隘了,你看咋办吧,是不是得派兵把它给夺回来啊。
对于任何帝王来说,哪怕是那些昏庸成性,残暴不仁的帝王,他们或许会轻视帝国的一切变化,但对于疆域的紧缩和被占领,他们也一定是敏感的。
因为,皇权的威仪,权力的大小,这是存在于理论和精神层面的,如果不是够聪明的人,是很难感知到的,这也就是造成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如此之多大难临头,被大臣和宫人刺杀之前仍然觉得太平无事的皇帝,然而疆域这东西就摆在眼前,有了就是有了,丢了就是丢了,你辽穆宗就算再不关心国事,你也不可能不闻不问吧?
皇帝的确没有不闻不问,但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更加震惊的回答:
《契丹国志》:三关本汉地,今以还汉,何失之有?
丢失的三处关隘原本就是人家后周的,现在他们既然攻下了,那就当做是咱们把人家的东西物归原主了,有啥可大惊小怪的?
帝王一言,一帮大臣们大眼瞪小眼,楞是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问题解决了,耶律璟又蒙上大被,鼾声如雷的睡了起来,似乎相比于现实世界,耶律璟更喜欢长梦不醒。

人生在世,没有不做梦的,但同样也没有梦不醒的,我们都终将面对残酷的现实,耶律璟也不例外,他在不久后的一场宿醉中被怀恨在心的侍从们联合宫里的厨子刺杀而死,时年只有三十九岁。
这些在耶律璟的眼中命如蝼蚁,可以随便打骂和杀掉的奴才下人,用破烂不堪的麻绳和钝刀,终于使他陷入了永久的沉睡。
暮色渐渐深,黑暗已经来临,临死之时,耶律璟的内心却忽然有种说不出来的平静,因为他终于知道,当黑暗来临的时候,明月也将会升起。
穆宗死,朝廷随即拥立了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为新帝,也就是辽景宗。
我们刚才说,这个世宗耶律阮是南征的时候遇到兵变,然后被刺杀的。
耶律阮死的时候,他这个儿子耶律贤正好在现场,亲眼目睹了父亲被杀的全过程。
至亲至爱之人死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却无力拯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当时年幼的耶律贤不仅仅真切的感受到了痛苦,他还受到了惊吓,并因此患上了一种类似于癫痫的疾病,所以皇帝的身体情况一直不是很好,病体有恙的时候连马都骑不了。
但是很显然,虽然这位皇帝有着一副看上去脆弱的外表,但他的内心似乎要比他的外表坚定的多。
我们知道,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之后,但凡中原之地的有为之君,都想要把这地方给收复了。

尤其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后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趁着之前辽穆宗每天偷懒睡觉的这个时间段,率兵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如果不是后来周世宗抱病,搞不好十六州还真就收回来了。
而后来赵匡胤取后周代之建立北宋,宋太祖主要的精力其实是在南方,赵匡胤最惦记的,是江南的南唐和吴越,直到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北宋才有了想要北上的念头。
赵光义也不含糊,还真北上作战了,之前的文章里我们也提到过,宋太宗在高粱河之战兵败溃逃,慌乱之中只能驾驶驴车逃跑的事情,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当时的辽朝皇帝,就是耶律贤。
可以说,耶律贤算是这几代皇帝以来表现比较不错的,
他勤政有为,关心国事,懂得听取臣下的意见,在军事战场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更为关键的是,这哥们有个好老婆,他的老婆,就是辽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燕燕。
我们知道,辽朝的皇权,一直是被耶律家族所掌握的,后来西辽都跑到中亚地区去了,开国皇帝也是姓耶律名大石,而辽朝的皇后,也基本上都是出自萧氏,也就是萧燕燕所在的家族。
丈夫体弱,给了萧燕燕参与政务的机会,也给这位未来的女政治家打好了底子。
三十五岁,耶律贤死于游猎途中,把帝国留给了自己的妻子萧燕燕和儿子耶律隆绪。
父亲死时,耶律隆绪只有十二岁,面对白旗遍挂,群臣举丧,万民戴孝的场景,他并不能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当然,在他之后漫长的将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他会理解,理解什么叫帝王的生命,理解什么是帝王的陨落。
庄子曾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那些真正懂得生命的真相的人,其实是不会去追求生命所不需要的东西的。
穆总耶律璟追求放纵自在,追求毫无自律的自由,而景宗则因为年少时的遭遇终生被心魔所困扰。
他们对生命当然是有体会的,但似乎还不够。
几代人沉浮,几代人挣扎,几代人兴衰荣辱,帝国的巅峰和最为璀璨的花朵,将会在未来的五十年里纵情绽放。
但这毕竟不是永恒,毕竟只有五十年,毕竟耶律隆绪也有被埋葬于大地之下的一天。
契丹王朝,也就是辽朝的几乎所有帝王的汉化程度都相当之高,他们习得礼乐,知晓道理,听得堂前奏事,却终究算不尽自己的命运。
泛黄的纸张上用短短的一句话记载着他们长长的一生。
纵横捭阖,千秋大梦,壮志未酬,名利皆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