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国海权梦】海军弱国的中大型战舰——第一期:奥匈帝国篇

2019-08-16 09:59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假如一个民族有喜欢贸易的习性,并有一条较好的海岸线,那么海上的各种危险或对海洋的反感,都不可能阻挡这个民族通过海上贸易去寻找财富。”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自从进入20世纪,在海洋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都是一些拥有强大舰队的海军强国,这些强国也保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先进战舰。但是,这从不意味着沿海的小国会放弃自己的海权梦想。为了保障自己的海上权益,每个国家都会建立一支带有本国特色的海军,而其中一些国家还会拥有很有特点的军舰。对于战舰世界这款游戏来说,这些国家可能无法像诸海军强国一样拥有自己的银币科技树,但是这些独特的军舰也许会以金币船的形式加入游戏。而如若游戏中缺少这些战舰,也无疑是将一种遗憾。

我将在接下来的10天内,每天更新一篇专栏文章,介绍一些海军弱国装备/计划装备的具有本国特色中大型军舰。文中介绍的军舰均于1903~1945年期间开工,包含小部分未完成舰,未开工的纯图纸舰和概念舰则不在介绍范围,1945年以后开工的军舰也不会介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年代设计的船不会加入游戏(说白了,就是我懒,不想写太多)。

海军弱国在本专栏内定义为“我认为不会在战舰世界游戏中出银币线的国家”,因此不包括美、英、日、德、法、意、俄、荷兰以及西班牙,以上国家我认为至少会出一条银币线(当然许多已经出了)。中大型战舰指的是标准排水量超过1000吨驱逐舰/护卫舰/大型鱼雷艇、巡洋舰、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当然本系列专栏里其实不会出现航母),因此将不包含以下舰种:炮舰、布雷舰、扫雷舰(以上类型的军舰一般会以1级船的身份出现在游戏里)、岸防舰、训练舰及其他辅助舰种。

含有以下属性的战舰也不会介绍:

  1. 我认为不适合加入游戏的,例如:双口径主炮的典型装甲巡洋舰、前无畏舰、专职反潜舰(当然现在游戏里其实有一艘专职反潜舰——荷兰驱逐“弗里斯兰”)、只装1~2门主炮的军舰如天朝逸仙号、固定发射管的鱼雷艇等。

  2. 直接购买的别国二手军舰或海军强国现役军舰的同型舰,例如:满世界跑的弗莱彻级、南美各国的布鲁克林级、澳大利亚海军和加拿大海军装备的英制舰、希腊的康斯坦提诺斯国王号战列舰等。因为这些军舰并无太多特色及故事可供介绍,部分基本是照抄别国现役军舰的新造舰介绍也会从简。

该系列专栏将介绍来自3个大洲14个国家的40多型战舰。

第一期专栏的主角将是奥匈帝国——虽然奥匈帝国其实算不上是个海军弱国,但是由于灭国灭得早,也只有一些昙花一现的三型军舰可供介绍。

1.特格霍夫级战列舰(Tegetthoff-class)

特格霍夫级战列舰是奥匈帝国在一战前建成的一型无畏舰(在很多地方该级舰都被称作联合力量级),也是奥匈帝国拥有的唯一一型无畏舰。该型舰共建成“联合力量”(SMS Viribus Unitis)、“特格霍夫”(SMS Tegetthoff)、“欧根亲王”(SMS Prinz Eugen)、“圣·伊斯特万”(SMS Szent István)四舰,其中前三艘是在位于的里雅斯特的造船厂建造,而为了使帝国的两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建设中,四号舰圣·伊斯特万则是在里耶卡建造的。

“特格霍夫”号战列舰的下水仪式,不久后因皇帝要求改名为“联合力量”号

1905年,无畏舰问世,这种划时代的战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海战的看法。不久之后,法国和意大利也相继决定拨款建造无畏舰。成立还不到50年的奥匈帝国海军在获悉地中海即将出现无畏舰时立马坐不住了,1908年,奥匈帝国决定扩充舰队,并决定新造无畏舰以对抗宿敌意大利。同年,设计工作正式展开。然而由于匈牙利人缺乏对新型战列的兴趣,再加上设计方案一改再改,囊中羞涩的奥地利人始终未能通过无畏舰的建造计划。1910年,最后一艘拉德茨基级前无畏舰下水后,帝国海军再也等不下去了。在未通过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帝国海军自筹经费,自选方案,在的里雅斯特开始了无畏舰的建造工作。1911年初,奥匈帝国议会终于同意建造4艘无畏舰,并下发预算,而此时其实早已开工的两艘巨舰已经接近完成。同年6月,第一艘战列下水,并命名为“特格霍夫”号,用以纪念奥地利海军上将威廉·冯·特格霍夫。不过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希望能将首舰用其最喜欢的格言“联合力量”命名,海军因此照办,于是特格霍夫的名称被二号舰继承,级名仍延续“特格霍夫”级。1912年,三号舰也在的里雅斯特开工,命名为“欧根亲王”号。原计划同时开工四号舰,但是匈牙利人希望也能参与到建设中来,为此他们花了一些时间令此前从未建设过大型军舰的里耶卡造船厂做好准备。一年半以后,四号舰开工,并取了一个匈牙利名字——圣·伊斯特万,用以纪念匈牙利开国皇帝圣伊斯特万一世。

特格霍夫级“圣·伊斯特万”号线图
1917年,位于普拉港的奥匈帝国战列舰第一分舰队,成员为联合力量号、特格霍夫号及欧根亲王号(并不清楚图片中三舰具体的详细身份)

特格霍夫级战列舰采用平甲板船型,4座炮塔呈前后两组背负式设计。其设计目标是能够比当时的无畏舰拥有更强大的侧舷齐射火力,于是特格霍夫级同有着相同想法的意大利但丁号不约而同地采用了4座三联装主炮炮塔的火力布置。不过即便特格霍夫级一个炮塔安装了三门主炮,其提弹通道却只有两个,导致特格霍夫级的持续射速较慢。虽然意大利人是最早开工三联装主炮战列的国家,但是第一艘建成服役的却是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号。特格霍夫级火炮均来自捷克斯柯达兵工厂,主炮为30.5cm/45 K10型,副炮为12门15cm炮廓式副炮和18门安装于甲板炮台上的70mm速射炮,此外还有3门66mm高射炮和4具鱼雷发射管。

欧根亲王号的前主炮群,虽然其主炮塔为三联装,但是由于提弹通道的问题导致持续射击时火力投射量并不比双联装炮塔高

特格霍夫级的动力系统采用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和4台BW油煤混烧锅炉(圣·伊斯特万号仅2座锅炉,2台蒸汽轮机),设计航速20节。由于舰体设计过于紧凑重心过高,导致该舰适航力和续航力都不理想,不过在地中海这都算不上大问题。特格霍夫级设计上存在的最大缺陷为水下防护,其由两层分别为10mm和25mm厚的装甲板组成宽度仅1.6米的防雷突出部无法为战舰*******/水雷防护,水密舱结构设计也不够合理,4舰中有2舰因此沉没。

特格霍夫级战列舰的舱室布局示意图,可见其内部布置较为紧凑,由此导致水密舱数量较少、高度较低,抗沉性较差

一战中,由于惧怕亚德里亚海的水雷带以及燃料匮乏,四艘特格霍夫级战列舰几乎全程留在母港普拉港内无所作为。不过她们依旧于1915年出击,炮击了意大利安科纳。1918年,米克洛什出任奥匈帝国海军总司令,他决定率领4艘特格霍夫级攻击意大利奥特朗托封锁线。行军途中,比她的姐妹舰要少两座锅炉的圣·伊斯特万号为了跟上姐妹们的脚步而加大蒸汽压力,但也因此产生了浓烈的黑烟,吸引了附近警戒的意大利鱼雷艇的注意。两艘鱼雷艇随后发现了奥匈帝国舰队的行踪,并立即对两艘战列舰发起了攻击。MAS-21号鱼雷艇向特格霍夫号发动了攻击,然而她的一个鱼雷发射管故障,另一个发射管射出的鱼雷引信出了故障没能爆炸;MAS-15号则向圣·伊斯特万号射出两条鱼雷并全部命中,造成其大量进水。射出全部鱼雷的两艘意大利鱼雷艇随后释放烟雾高速脱离战斗区域。特格霍夫号尝试将因水密舱设计缺陷导致进水无法控制的圣·伊斯特万号拖至莫拉特岛搁浅,但是没能成功。2个多小时的挽救尝试失败后,舰长决定弃舰,而其沉没过程也被特格霍夫号拍摄下来制成纪录影片,成为历史上唯二留下过沉船影像纪录的战列舰之一(另一艘为英国巴勒姆号)。

正在沉没的圣·伊斯特万号(图左),其右侧为正在尝试救援的特格霍夫号

一战结束前,由于奥匈帝国败局已定,帝国海军决定将联合力量号转交给新成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并更名“南斯拉夫”号,以防止其落入西方列强手中。然而意大利人并不承认这个新生国家,也并不知道联合力量号已不再属于奥匈帝国海军。就在转交的那一天,两名意大利蛙人袭击了普拉港,使用磁性炸弹将联合力量号炸沉。战后,意大利占领了普拉港,并扣留了幸存的特格霍夫号和欧根亲王号。其中特格霍夫号被意大利收走自用,1924年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而被拆解;欧根亲王号则被移交法国,1922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1920年,停泊于法国土伦的欧根亲王号,其已解除武装并将作为靶舰使用

2.君主级替代舰(Ersatz Monarch-class)

君主级替代舰计划,是奥匈帝国在1914年为了替代三艘老旧的君主级铁甲舰(一战时已转为海岸防御炮舰用途)而设计的一型超无畏舰。原计划于1914年7月开工,但是由于一战的爆发使得开工日期延后到9月。不过由于战争导致的材料匮乏,该级舰没有一艘能够下水乃至完工。

君主级替代舰线图,注意其3-2-2-3的主炮布局

1910年,海军擅自筹建的特格霍夫级战列舰开工后不久,斯柯达兵工厂就对奥匈帝国海军1908年的海军扩充计划中关于替代3艘老旧君主级的计划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们设计了一型装备12门自产13.5英寸主炮的超无畏舰,火炮布局与特格霍夫级相同。1911年,议会正式下达设计任务,并任命弗朗茨·皮青格为总设计师。同年,他领导下的帝国海军技术委员会提交了三个原型设计。虽然三个方案主炮各有不同,不过皮青格最后决定采用扩膛后的斯柯达13.5英寸主炮,德国人也参与到这款炮的改进设计中来。最终口径定为35cm,而德国人也决定将这款炮用于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1913年帝国海军委员会选定了最后的方案,为标排24100吨装备10门35cm主炮的方案。此后经过一年半的细节修改,1914年7月,4艘订单分别下达到船厂,的里雅斯特获得两艘订单,里耶卡则获得另外两艘。

君主级替代舰计划替代的对象——“君主”级铁甲舰,图为二号舰“维也纳”(SMS Wien)号

君主级替代舰计划安装4座帕森斯蒸汽轮机和15座亚罗锅炉(9座烧煤,6座烧油),预计能达到21节的设计航速。装备10门350mm主炮(5前5后,两座三联与两座双联炮塔背负布局),14门150mm副炮,20门90mm副炮,两门47mm高射炮和6具鱼雷发射管。君主级替代舰摒弃了以往奥匈帝国战舰落后的水下防护设计,而跟同期的法国战舰颇为相似。

君主级替代舰模型

遵循和德国人一样的传统,在战舰下水前奥匈帝国海军并不会给她们正式命名,因此该级舰只留下了“君主级替代舰”的合同计划名。四艘战列舰分别编号为8、9、10、11,8号战列舰计划于1914年9月动工,并计划于1917年完工,同年斯柯达兵工厂也开始制造火炮。不过该型战列舰最终完工的部分也仅仅是4门主炮,并被奥匈帝国陆军作为支援火炮使用。1917年,4舰建造计划全部取消。

被奥匈帝国陆军用作支援火炮的35cm/45 K14型舰炮

3.快速巡洋舰(Rapidkreuzer)

1904年,随着海军技术的发展,快速侦察巡洋舰成为一个新兴舰种。这种新型巡洋舰能够胜任以前巡洋舰、通报舰、侦查舰、鱼雷巡洋舰等多重角色,并且拥有更高航速。1906年,奥匈帝国海军决定不落人后,帝国海军技术委员会下达了3500吨侦察巡洋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该型巡洋舰采用蒸汽轮机,并能够比当时所有同型舰都快。1908年,普拉造船厂提出了一个装备7门100mm主炮、航速27节的快速巡洋舰设计,很快便获得通过。同年,订单下发至普拉造船厂。1909年10月,快速巡洋舰下水,被命名为“斯伯恩海军上将”号(SMS Admiral Spaun)。1910年,该舰正式服役。

正在下水的“斯伯恩海军上将”号轻巡洋舰

斯伯恩号是奥匈帝国海军第一艘装备蒸汽轮机的军舰,是奥匈帝国海军第一次对新动力系统进行尝试,因此带有浓烈的试验色彩。也因为这个原因,斯伯恩号服役期间其动力系统故障不断,相比于其后继型,其在一战期间几乎没有承担计划中的作战任务。

斯伯恩海军上将号轻巡洋舰的线图,注意其两舷的两座单装鱼雷发射管

在斯伯恩号开工的同一年,奥匈帝国通过了一项庞大的舰队扩充计划,其中新侦察巡洋舰的计划也被提出来。1910年,基于斯伯恩号改进设计的新型快速巡洋舰方案获得通过,该型巡洋舰与斯伯恩号的主要区别在于动力系统,斯伯恩号上带有试验性质的早期帕森斯蒸汽轮机被重量更轻、功率更大的德制轮机取代,而节省下来的重量则用于增加武备。1911年,新巡洋舰首舰在蒙法尔科内造船厂动工,不久后两艘同型舰在里耶卡开工。下水后,三舰分别被命名为“塞伊达”(SMS Saida),“赫尔戈兰”(SMS Helgoland)和“诺瓦拉”(SMS Novara)。后世常以“赫尔戈兰级”称呼该型三舰(在许多德语资料中,这4艘快速巡洋舰统称斯伯恩海军上将级)。

试航中的“塞伊达”号轻巡洋舰
赫尔戈兰级线图,注意其两舷及舰艉的三座双联装鱼雷发射管

赫尔戈兰级相比于她们的早期原型斯伯恩号拥有更为强大的武备,装备了9门100mm主炮以及更多的鱼雷发射管(斯伯恩号两座单装45cm,赫尔戈兰级3座双联45cm,后全部换装533mm)。由于快速巡洋舰装备的100mm主炮威力太小,奥匈帝国海军曾计划给四舰都换装120mm或150mm主炮,不过因为战争原因没能实行。1915年,赫尔戈兰级三舰将全部45cm鱼雷发射管更换为533mm鱼雷发射管,而斯伯恩号则加装了两具45cm发射管。一战中除故障不断的斯伯恩号,三艘赫尔戈兰级均活跃于一线。三舰于1917年在奥特朗托海峡附近,协同两艘驱逐舰与3艘德国潜艇击沉了14艘协约国武装拖网渔船。在随后爆发的奥特朗托海峡海战中,诺瓦拉号负伤。不过就海战结果来说,这支小舰队击沉了2艘驱逐舰而自身无一损失,再加上此前击沉的14艘拖网渔船,在战术上无疑是成功的。战后,斯伯恩号被移交英国并迅速拆解;诺瓦拉号进入法国海军作为鱼雷训练舰服役,1942年拆解;赫尔戈兰号和塞伊达号则进入意大利海军服役至1937年拆解。

1915年的“斯伯恩海军上将”号轻巡洋舰,注意其舰舯部有两座单装鱼雷发射管
奥特朗托海峡海战结束后归航的奥匈帝国舰队,摄于“塞伊达”号舰艉,可见其艉部的鱼雷发射管,其后方为同型舰“诺瓦拉”号,再后方的远处为“圣乔治”号装甲巡洋舰
奥特朗托海峡海战后受损的“诺瓦拉”号主炮

(奥匈帝国篇完)

下期预告:明天我们继续介绍欧洲另一个海军颇有实力,但是离强国还有差距的国家——瑞典。预计会有4型战舰登场。

【小国海权梦】海军弱国的中大型战舰——第一期:奥匈帝国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