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汉服经济”火热“出圈”,文旅消费“既叫好又叫座”
“这个五一,你出门了吗?”

兴高采烈地向着快乐出发,然而却发现......
#人人人人人人你人人人人人人#



疫情放开后的第一次小长假,人们去到不同城市,用多种方式放松,有进博赶烤的,有夜游洪崖洞的,有“攻打”大唐不夜城的......
重庆洪崖洞五一现状 图源:微博@西部决策
与此同时,为迎接游客的到来,各文旅局爆点直出,开创五一新玩法。
除开传统的设置打卡点、短视频引流等宣传外,还增设了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
频频更换的热搜词条,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是总体来看,2023年五一期间,“传统文化+旅游”的模式在大幅度上升。



手举鱼灯,夜游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天府古镇,秦汉遗风;“弘扬古蜀精神,传承天府文化。”
此外,还有风筝文化节、民俗文物展、十二花神大秀、自贡彩灯展、汉服古韵礼仪、"观海集"国风文化节......



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传统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提升。
“中华文化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
文化旅游资源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武器,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帮手。在2023年五一小长假来临之前,“传统文化+旅游”的新玩法已经预热了一波又一波。

山西文旅局长变装

二月二龙抬头话题讨论度
传统与现在之间的关联是解不开的中国结,是人们争相提起的一个个被遗忘的中国节。
春有约,花不误;共赴花约!花朝节占据各大短视频平台热搜榜单,话题讨论度稳定增长。

花朝节讨论趋势 图源:微博
春浴日,观雅集;癸卯上巳再相聚!被遗忘的上巳节大面积重现在大众视野,主流媒体、民间组织、教育领域......不同领域集中宣传,积极科普。



在文化旅游资源以不同形式被提起时,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同样的话题在反复出现呢?

没错,这个话题就是#汉服。
短视频平台不断刷新相关话题,如:
#春天穿汉服去赏花呀 #汉服与杭州的适配度 #不愧是汉服 #汉服与古城有多配#总要来洛阳穿穿汉服


抖音汉服话题
为什么汉服能在文化旅游资源中被反复提及呢?因为服饰文化之于文化旅游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汉服之于大多数文旅城市是宣传的“时尚”单品。
汉服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优秀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生命力,也承载着许多汉服文化者的热爱与理想,也是能引领市场主流的文化潮流符号。
这对于人文旅游景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文化与消费群体之间的“融合点”,核心应在于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之魂”。
自然风景、人文风俗、建筑遗址、名人效应等是城市的外在旅游资源。城市往往在各种古迹中“寻根”,打造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内在旅游资源。
“汉服+文旅”、“汉服+景区”的联合出圈则是城市将内与外相结合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马蜂窝旅游数据显示,苏杭、故宫博物院、圆明园、西安、四川青城山、无锡鼋头渚等景点,都是众多汉服爱好者的“打卡地”。
洛邑古城
河南洛阳
上海大观园
许多城市也通过汉服打造出不同的城市IP,带动旅游新玩法。如:“忆青岛情怀,打卡纺织谷”“古都洛阳,青春登场”“长安十二时辰”“汉服友好型城市”等。
图源:新闻联播
“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汉服之美在历史记忆和时代发展中相映成趣。“破圈”的汉服经济让传统文化走入更多消费场景,地方文旅以汉服元素为主题,创新古风剧本杀、古装宴饮、古风市集等,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圈外人“入坑”。
“汉服与文旅”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将传统文化搬到现实中,以轻松化、趣味化的方式表达,让广大游客能通过服饰沉浸式体验文化,促进多项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播与发展。
大唐风韵汉服市集
同时也可以创造丰富的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助力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汉服市集
汉服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服饰语言符号,“汉服+文旅”实际反映了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需求的追求,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又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汉服经济”火热“出圈”,文旅消费“既叫好又叫座”。汉服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凝聚价值认同,同时带动着汉服经济、古风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在不断地促进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