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鉴随记(其一)

2021-06-21 14:53 作者:材驹驽麟  | 我要投稿

三家分晋,没什么好说的。


一、田氏伐齐。浅谈姓氏问题。


田氏伐齐是另一个春秋到战国的标志性事件。虽然周只有一个齐国,但齐国的归属先后不同,一般称姜齐和田齐。

作为姜齐的一把手子牙老先生,他到底叫个啥?

吕尚、姜尚、姜太公、齐太公、太公望、姜望、吕望、尚父……

答: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

先秦时期正值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有姓氏并存的情况,且姓先于氏。先秦八大姓都是女字旁,可见一斑。


其中“太公望”一说是主谓结构,有如下传说:

相传周文王找到姜子牙之后很是开心,对他说:“我国先君太公说过,一定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这圣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家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周文王认为老姜是“他祖先周太公盼望的人”,简称“太公望”。

不过也有说法是老姜本人名望。因此又称吕望、姜望。本人更喜欢前面带点传说意味的故事,见仁见智吧。


二、战国第一将,吴起。


第一非NO.1,而是按照通鉴记载顺序1st.

有个故事诸位应该都不陌生,大概内容为一个大将给一个士兵吸脓,消息传到士兵母亲耳朵里,老妇不但没感到荣幸,反而大哭。人异之,问何故。老妇说,当年孩子他爸也被这个将军如此优待,之后感恩戴德,沙场上“战不旋踵”,我儿随他爹,肯定也要效命沙场了。


这将军就是吴起,常作为孙子所谓将之五才之仁的典范。

吴起这人带兵打仗很牛,“司马穰苴不如也。”大伙都没意见。就是这私德饱受争议。

以两件事为代表:母死不奔,杀妻取信。


先说前者。这其实很让人疑惑,对士兵那么好的人,为什么自己高堂去世不奔丧呢?这单看通鉴是无法得到解释的,《孙吴列传》对此有所交代。

吴起本人是个富二代,年轻时颇纨绔,耗尽了千金家财,被同乡笑话。他一怒之下杀了不少人。虽然家里不是没有势力,但出了人命始终是大事,于是他逃离了自己的出生地(这在以前还真不少见)并对母发狠誓:不做卿相誓不归。

据此交代,吴起母死不奔有两种解释。一是他彼时还没有做大官实现诺言,因此不回去奔丧;二是他毕竟杀了不少人,回去后免不了被寻仇,他不想冒险自毁前程。

无论哪种解释,这都是世人眼里吴起的一大污点。


然后就是杀妻取信。

吴起在鲁国学习兵法后,就留在当地当官。在他30岁左右的时候,“齐师伐我”。鲁国国君觉得吴起能堪重任,就想让他来领兵。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廷作为一个小国政府,无论吴起如何解释也不能不对强大的齐国有所提防:齐国本来就强大,万一还把军队交给一个齐国内应,那还怎么玩啊?


然后通鉴记载,“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


太狠。糟糠之妻尚且不下堂,这简直不是人了。

古之成大事者,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不堪的私德。刘邦不消说,就是千古名君也玩过玄武门之变。

不过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吴子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能隐忍,有明确的价值观和目的性。为了达成目的不在乎世俗评价,用一个舶来词形容,挺马基雅维利的。但确实也不会做人。


后来,吴起到楚国。楚悼王久闻大名,就任命他为楚相。吴起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实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简单来说,主要是提升经济财政,改善军事力量。

作为名将,又作为改革家。吴起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插满了死亡flag。

悼王一死,吴起没了保护伞,权贵们就找上门来了。

后楚肃王即位,他搞清算,移族七十多家。这小子政治智慧很高,玩了一手一石三鸟。

一是功高盖主的吴起,二是对有利改革唱反调的权贵,三就是杀鸡儆猴了。


最后借用太史公平的评价: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三、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刺客。先后事范氏和中行氏,后又投智伯门下。

智伯被灭族后,豫让逃到了山里。但又觉得这样不算个事,智伯对他很好,应该出山给智伯报仇,决定暗杀赵襄子。

古时刺客普遍都比较有智谋。豫让先更名换姓,伪装成受过刑罚的人去赵宫中涂厕。想趁赵襄子防备薄弱的时候下手。

结果赵襄子运气不错,发现了持凶的豫让。

赵襄子得知豫让是为了给主公智伯报仇,说豫让是真义士,智族都被灭族了,还想着给老东家报仇。于是放了他。


可是豫让不甘心啊,他继续他的下一次刺杀计划。

因为赵襄子及其手下已经认得他了,为了改变容貌,他把漆涂在自己的身上,把皮肤搞得跟癞子一样;然后生吞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嘶哑;他还去市井要饭,把自己变成乞丐。这么折腾下来,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也认不出他了。

豫让之前是智伯的宠臣,本身也算是晋国有头有脸的贵族。有个朋友看他这样也不忍心,流泪劝说,“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答:“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一天,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之桥下。过桥之际,赵襄子的马突然受惊,赵襄子又派人搜捕,这次,赵襄子没有放过豫让,而是把他杀了。


故事有些许疑点。

其一,为什么豫让先后事范氏、中行氏、智氏,唯独对智氏忠心?

这又得看看史记了。史记记载了第二次暗杀失败,赵襄子与豫让之间一段很长的对话。

赵襄子问:“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发扬了迅哥儿“胡乱给钱”的精神)说,范氏和中行氏是“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智伯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其二,三家分晋,作为叛徒的韩魏不是更可恶吗,豫让为什么不找他们复仇?

这就体现出豫让的高度了,还记得他跟朋友说的话吗?

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豫让通过自己的忠贞,羞辱了韩氏和魏氏,让后世耻笑之。某种程度来看已经是完成了对韩魏的复仇。

其三,赵襄子先后心紧马惊免于被刺,怎么说也太玄乎了。

除了单纯的巧合以外,还有诸多解释。


我个人愿意相信是这样的:


第一次涂厕刺杀被发现,可能确实是巧合,也可能是因为豫让经验不足。但赵襄子居然没杀他,还夸他为“义士”,把他放了。

豫让确实是义士,而且不傻。刺客被抓,本该处死。赵襄子却放了他。

在他的认识中,他可能原以为赵襄子是个暴虐不仁的君主,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这番经历后,赵襄子也算对豫让有恩了。

于是在第二次刺杀活动中,豫让故意失手。

史记中记载,豫让第二次被抓的时候,要求赵襄子把外衣给他,他“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说,“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不过猜测终究是猜测。



下期咱说说商鞅。

通鉴随记(其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