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雷雨》——封建时代的挽歌
如果说一个人的悲剧是上天的不公,那么一群人的悲剧就是时代的悲哀了,繁漪、侍萍是悲剧的,周萍、周冲是悲剧的,四凤、大海、鲁贵也是悲剧的,周朴园妻疯、子逝,何尝不也是一个悲剧。八个人、一出戏、一部封建时代的挽歌。
繁漪、侍萍作为平民女子的典型,她们在社会的压迫下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侍萍曾是周朴园的仆人却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两人身份地位悬殊,一边是富家子弟、一边是穷人侍女,封建社会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这样不同阶层的婚姻不为世俗所接受。可以想象,朴园也曾爱国侍萍,最终却还是抛弃了她,侍萍选择跳河自杀,幸得好心人救助,和鲁贵结婚后仍过着颠沛的生活。繁漪作为周朴园的妻子,始终处于其压迫的阴影之下,朴园是这个家庭的封建家长,其他人无法违逆他的话语和命令。周朴园认为繁漪有病,强迫她喝药,甚至逼迫她跪着喝下,这处夸张和戏谑的情节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荒诞和封建大家长对其它家族成员的完全支配。在重重压迫之下,繁漪与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恋情,周萍对父亲的反抗激起了繁漪内心的希望,周萍却最终耻于这段乱伦的关系,选择了逃避,扼杀了繁漪内心燃起的火苗,繁漪彻底没了希望。繁漪、侍萍同样不希望四凤继续呆在周公馆做仆人,她们在四凤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种地位悬殊的爱情终将败于现实,她们不希望四凤重蹈覆辙,这也正是她们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她们已无法救赎自己,只好将希望寄予于后人,然而这样的希望终究只是心中的一份期许罢了。四凤触电而亡,终究没有逃离悲剧的命运,也没有理解到两人的苦衷。
鲁贵一幅市侩嘴脸,他懒、他赖,是一个胸无大志、随遇而安的人。他寄人篱下,为大家庭做牛做马。鲁贵在话剧中至始至终只会附和公馆主人的话语或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他欺软怕硬,专横地对待四凤及侍萍,面对鲁大海的强硬时却畏手畏脚,不敢招惹。社会没有给他足够的教育,他不具有学识、眼界,看到的只有眼前的苟且,他无法翻身,实现自我价值,只能随波逐流,一幅小人模样。
鲁大海属于工人阶级,他具有先进的思想,敢于反抗强权。他领导了矿上的罢工行动,渴望揭露周家的罪恶行径,为自己和工人们争取权利。然而当他来到周公馆进行谈判,矿上的工人却因为周朴园的小惠小利而复工,谈判无果。鲁大海的正直、老实无法战胜周朴园的狡诈、阴险,也无法改变大部分社会成员目光的短浅和唯利是图。
周朴园乃至他的儿子周萍、周冲,身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身上却有着深刻的封建烙印。周朴园曾出国留学却受社会影响变得越来越狡诈与唯利是图,他为了赚钱,草菅人命,放河决堤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在矿上,他任由警察打死三十多个工人,他专横、残暴,却又“喝普洱茶,吃斋,而且念经”,他的伪善跃然纸上。周萍渴望反抗父亲对家中的控制,却没有勇气接受与繁漪这段不符合伦理的关系,不断的逃避,计划离开周公馆;周冲单纯、善良、进步,可他却不敢违逆父亲的命令,对父亲唯命是从。他们有教养,有思想,却无法冲破封建的壁障,最终只能败于世俗,同流合污。
在封建背景下,一个或几个人无法改变社会,这是个人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雷雨》中八个人的悲剧正是如此,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最终败于黑暗现实。而然,周朴园的失败,大海的出走,似乎带来了一线希望,象征着封建势力的周朴园走向了没落,象征着新兴势力的鲁大海也许继续在为工人争取着权力,封建势力正渐渐瓦解着。谁能想到,在《雷雨》创作的十五年后,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号角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雷雨》是封建时代的挽歌,也是写给封建时代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