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记】《语言学纲要》叶徐版 第八章2

2023-04-06 19:52 作者:牛奶味的zoey  | 我要投稿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口都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即各个民族都至少有部分人口相对聚居,且各民族在人数上、文化上差距不是很大,则他们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个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相互感染而趋同。其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被称为“语言联盟”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语言联盟是因后起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于同一祖先语。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例如:巴尔干半岛上的语言联盟。从语源上说,巴尔干半岛诸语言中的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族,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各自单独成一个语族。它们彼此亲属关系较远,但是,语音和语法系统结构特点上十分接近。这种情况与社会历史情况相应。

        例如:汉语,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部分语言和境外东南亚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语等等,在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方面十分类似,据研究这是语言接触造成的语言联盟,被称作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二、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核心词根有相当数量用各自语言原有的。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一方主要向高的一方借用文化政治方面的词汇,而经济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主要向低的一方借用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称。

        例如,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得到共同特点是: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研究表明,这些语言上的相似点并非来自共同的祖语,而是后来才产生于这一区域的。这些语言与跟自己血缘关系更近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上的差距较大,它们彼此之间的不同却比较小。

        互协:多语或双语指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说自己的母语,也会讲其他语言。而地区双语或多语,指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说自己的母语,也会说同居一地的其他民族的语言,他们会根据交际的需要、交际的对象而选择使用其中的一种语言。地区多语现象使得各个语言都出现非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味道的语言变体,而各个语言就有可能在这些语言变体的影响下逐渐趋同。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残留

        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不平衡指若干民族中的一个在经济文化上、人口上长期占有特别的优势并一直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并且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

一、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一般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强势语言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照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汉语在历史上曾替换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

        文化上占优势的部落联盟、民族不断扩张的过程是其语言不断替换其他部落语言的过程。eg: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历史上有关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记载,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与汉语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不能通话。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战伐、兼并等,发生了民族的接触和语言的接触,各族中的许多人已经会说汉语,它们的语言逐渐被汉语替换。这一时期汉语成为胜利者,继续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发展。两汉、隋唐时期,少数民族都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随着同一片区域内民族关系的发展,汉语和这些民族的语言的接触程度也日益深化,汉语在这一片区域内的多语接触中继续成为了胜利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和语言统一,为秦统一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汉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汉以来的语言接触和语言替换也有沟通人民往来、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两个或几个民族密切地接触,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向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文化发达的民族学习,这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eg:汉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被一些经济、文化上比较落后的民族所统治,但由于它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先进的地位,汉语在语言接触中总是被其他民族所采用而成为胜利者。例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

        语言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在汉语替换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总的来看,隋唐以前,以自愿替换占优势,eg: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隋唐以后,被迫替换的比重大一些,eg:满族与汉族融合,满族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就告诫群臣,不应忘记本国言语,但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汉族的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迫使满族学习汉语。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是就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而言的,“被迫”中也有客观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自愿”中也有斗争。eg: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曾遭到以太子为代表的贵族保守集团的强烈反对。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语言替换的过程先是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换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

        双语或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最重要、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必经的过渡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在几年中就能得出结果的一次性行动。

        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还要看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聚居人口,则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换用,eg:鲜卑与汉的关系;如果两个民族仍然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或向分离的方向发展,各个民族都一直保持相当数量的聚居人口,那么他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eg:蒙元与汉的关系。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底层”最主要的两点表现:①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②地名,eg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语言联盟VS语言替换:①相同点:都是社会或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②不同点: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各方力量均衡则结果只是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统一为一个语言;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将统一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体——方言。


【笔记】《语言学纲要》叶徐版 第八章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