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我们所珍视的日常与奇迹

时隔2年,京都动画带着《小林家的龙女仆S》这部日常喜剧,再次回到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再次感受到由京都动画所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
借着这个时机,我很想要写一篇专栏,去庆祝、去欢迎京都动画的回归。这时最好的选择,理应就是一篇关于《小林家的龙女仆》的观后感专栏;然而,碍于我个人,那不喜欢为一部未完结作品撰写观后感的偏好,所以我最终决定将这篇专栏,献给另一部同样是由京都动画所带来的日常喜剧——《日常》。

《日常》动画的连载时间,恰好就是距今的10年前之久,也是那个堪称神仙打架的2011年。在当时,本作没有特别突出的商业成绩,其人气一直以来也只能算是小众;但我相信,只要是看过《日常》的观众,一定会被这部优秀的作品给惊艳到的。
至少对我自己来说,在看了那么多动画之后,我越发觉得《日常》称得上是日常喜剧动画里的标杆,甚至是天花板。它有着我认为极其出色的喜剧情节设计,以至于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能够在这部作品中找到能逗笑自己的桥段;且与此同时,它还能在此之上,传递出一个特别具有人文关怀的内核,让人在经历完一连串的大笑之后,还能够被深深的治愈与感动。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理由,在那神仙打架的一年里,最扎根于我心中的,不是其他作品,而是这部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日常》。
那么,具体来说,为什么我会认为《日常》能够称得上是日常喜剧的标杆呢?
它那具有人文关怀的内核又是什么?
这,就是我这篇专栏想要来和大家详细分享的主要内容了。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认为《日常》能够称得上是日常喜剧的标杆呢?
简单地说,在这部分的内容里,我想深入地去探讨《日常》为什么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欢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将透过以下几点,去层层论述这个问题的答案:
1.喜剧的本质——紧张感的形成与化解
2.《日常》如何构筑喜剧
a.多元尺度的“不幸”构建
b.规避“痛感”的描写,与反常规的情节处理
3.必然的喜剧衰减的应对

喜剧的本质——紧张感的形成与化解
首先,在搞清楚《日常》作为日常喜剧,之所以能够带给我们诸多欢笑的理由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
喜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究竟是怎么被逗笑的?

我们这里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区分:喜剧的搞笑,和其他类型的剧作中,所带来的具有惬意的笑,是截然不同的。
要感受这个区分,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部有着Happy Ending的故事,自己在看到这个令人满意的结局之后,脸上所挂着的笑容;以及大家在一部喜剧过程中,被情节所逗笑之后的捧腹大笑,这两者之前的区别。
在我看来,前者之所以能够让我们笑,其实是源自于我们在代入到故事之中,被剧中的幸福感所感染后所形成的产物;换言之,它所反映的,是我们内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它在最终被落实之后的喜悦。
但是,喜剧的搞笑,很显然是与此不同的。

在喜剧的搞笑背后,它所蕴藏着的事物,并非源自于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真正所代表的,很可能是我们对于眼前事物的一种“嘲笑”,是我们面对着眼前的荒谬与荒唐,的一种情绪的表达。
而既然在这之中蕴含着这种“嘲笑”,它就需要有一个客体、一个形象、或一个角色,去表现出所谓的荒谬与荒唐,去承担着“被嘲笑”的职能,并承受着一定程度的“伤害”与“不幸”。
举例来说,马戏团里小丑的演出之所以搞笑,是因为“小丑”这个被饰演的形象,做着各种滑稽的事情,才会让我们觉得好笑;又像是脱口秀演出中,一般也需要构建一个滑稽的形象出来,供大家吐槽;而到我们一般的喜剧之中,也往往会有一个“扮丑”的角色存在,让大家被他所做的事情,给逗笑。

当然,喜剧的本质肯定不在于这个角色所遭遇到的“不幸”本身。
毕竟“不幸”所带来的,其实更多的还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例如灾难片中的大灾害,它就不可能让我们觉得好笑,而会使我们觉得悲伤;又例如一般戏剧里,当作品安排某角色去杀害另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们也不太可能会感受到快乐,而只会因此感到愤怒。
那么这里就迎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喜剧中为什么会需要去构建这些“不幸”呢?

实际上,喜剧构建“不幸”的目的,恰恰就是想要调度起观众的“负面”情绪;但是,喜剧中所需要的情绪,是尚未落地的,还未形成具体的悲伤或愤怒的,一种情绪上的紧张感。
而喜剧真正让人发笑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紧张感的化解。作品需要在紧张感还未形成具体的负面情绪之前,迅速地透过滑稽或荒诞的处理,将这层紧张感给化解;而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就能因此而抽离出来,并因为其中所产生的放松与释然,形成笑意。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喜剧效果,也是我认为几乎所有的喜剧,之所以能够让我们发笑的根本理由了。

简言之,透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先得出以下的这个结论:
喜剧的本质,就在于由它所构建的“不幸”所形成紧张感,以及它在那之后如何予以化解的这个过程。

《日常》如何构筑喜剧
前段我们宽泛且简单地分析了喜剧的本质。
而之所以要讨论这个本质,其实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判断喜剧好坏的基准。
毕竟在知晓了喜剧的本质,是落在紧张感的形成与消解之后,那么一部喜剧是好是坏,就取决于以下的两个问题:
1.这部作品具体如何构建它的“不幸”?
2.这部作品如何在这个“不幸”所带来的紧张感落地之前,去予以化解?
所以,我接下来就要试图透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去具体地解释《日常》这部作品,为什么能够让大家觉得好笑的理由了。

多元尺度的“不幸”构建
首先,怎样的“不幸”构建,对于一个喜剧来说是优秀的呢?
在我看来,要想构建“不幸”,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去触碰观众心中的雷区,就是要尽可能构建得让人感受不到具体的“痛感”,让观众无法意识到这个“不幸”所能够带来的问题,进而去拖延观众紧张感形成具体负面情绪的时间。
但与此同时,这个“不幸”又不能完全的不痛不痒,微弱到连紧张感都无法调度起来;毕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后续化解紧张感的动作,就不仅无法达至释然的效果,反而会因为这些动作,让观众感到深深的尴尬。
这也是为什么一般喜剧都很吃观众的电波的理由了。
每个观众的尺度与雷区都有所不同,所以但凡作品的“不幸”,无法刚好地构建在观众的尺度之中,那该喜剧就自然难以产生足够优秀的喜剧效果了。

如果一般喜剧都很吃观众的电波的话,那么为什么我还敢在一开始的导言里,信誓旦旦地表达我认为绝大多数观众都能在《日常》里找到逗笑自己的桥段呢?
这是因为,《日常》的喜剧,是建立在群像剧的叙事之上的。
因为是群像剧,所以作品里有着大量的角色登场;而因为有着不同的角色,作品自然也就可以在他们之中构建出不同种类或尺度的“不幸”,进而形成不同的喜剧风格。

是的,《日常》在喜剧情节的设计上,其实覆盖了不同尺度的“不幸”。
比较轻度的,有像是名乃背后的发条,这个较为抽象且疏离的“不幸”构建;毕竟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比较难去意识到或者感受到这个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的。
较为正常的,是那些根据真实问题来构建的“不幸”;例如祐子成绩与作业的问题、美绪私有爱好的问题、美里与高崎老师的恋爱问题等。而正因为比较贴近真实,这些“不幸”,就能够更直接地调度起我们的紧张感,让我们在面对这些桥段时,能够更加有感。
当然,在此之上,《日常》也有一些桥段里的“不幸”,是已经具有实质性的伤害了;例如:被狗咬、头发被剪、互相斗殴等等。这些问题相比起前面的“不幸”,自然更容易踩进部分观众的雷区里,让喜剧最终只能对这些观众发挥出事倍功半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紧张感也会更加强烈,所以只要作品能够予以化解,它所生成的喜剧效果,确实也会是最强烈的。

以上,我从轻度到重度,简单地归纳了《日常》里大多数重要喜剧情节的尺度。
除此之外,《日常》中还有不少其他形式的喜剧,像是用一句话去吐槽某个情境的桥段、带有不少日式谐音梗的Helvetica Standard、以及后期以恋爱为主轴的小单元故事等。
而坐拥多元尺度与风格的《日常》,自然就能够拥有更高的宽度,去最大限度地应对众口难调的观众群,让观众多少都能够在这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喜剧类型与风格。
当然,肯定也会有觉得《日常》所有的喜剧都太轻度的观众;也一定存在认为《日常》里的所有故事都显得太过分的观众;只要《日常》的尺度范围正好没覆盖到该观众喜好的大多数,那么对于这个观众来说,《日常》肯定就属于对不上电波的喜剧作品了。
只是,能够在情节的宽度上做到像《日常》这样的喜剧作品,真的已经少之又少了。
也因此,“绝大多数观众都能够在《日常》里找到逗笑自己的桥段”的这个论断,我其实也并非口说无凭。

不仅仅是拓展了喜剧接受度,我认为本作群像剧的叙事,它所带来的多元风格,也让本作的喜剧能够持续地带给观众惊喜。
毕竟,如果只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喜剧效果,即便它有着再强的喜剧设计,它所带给观众的刺激,也始终是单一的;而观众在反复持续地刺激下,也很可能会迅速地对此类风格无感,并开始感到麻木,让后续喜剧的呈现变得越发艰难。
所以,当本作以群像剧的方式,让不同组别的角色,交替着承担喜剧的情节的时候,我们就会因为喜剧风格的切换,而产生明显的感官刺激,让我们的情绪得以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持续地调度起来,也让喜剧的效果,能够长时间地得到保鲜。

实际上,这种多元化的喜剧风格,也确实是《日常》有别于其他日常喜剧动画的最大特色。
其他大多数的日常喜剧,往往要能坚持一种喜剧风格,并将其贯彻到底,就已经相当吃力了;而《日常》能够同时构建不同种类与尺度的“不幸”,能够同时驾驭各种风格,并且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这,就是为什么《日常》,能够称得上是日常喜剧的标杆,乃至于天花板,的核心理由了!

规避“痛感”的描写,与反常规的情节处理
前段我们着重讨论了“不幸”的构建,但这也仅仅是喜剧本质的一半;喜剧的要点,其实还在于作品如何化解“不幸”所带来的紧张感。
而《日常》对此,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方式来化解,我们逐一讨论。
首先,是角色的塑造。
《日常》虽然是以群像剧来叙事,但是它底下大多数的角色塑造,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天然的成分存在,甚至其中也不乏“笨蛋”型角色。
以我们的主角为例:在三人组里,祐子是公认的笨蛋,美绪遇到了自己在意的问题也会突然失去冷静,麻衣则是一个三无的腹黑;东云家中,名乃是个单纯想要成为普通人的机器人,博士是个可爱的小屁孩,坂本先生则是一个有点傲娇的猫。
每个角色,都有其天然的、不那么“聪明”的一面。

那么,为什么作品要如此塑造角色呢?
这是因为,喜剧中所建构出来的“不幸”,是需要被故事里的角色所承担的;而作为“受害者”的角色,自然需要根据自身的性格,去对其进行反应与反馈。
如果这个角色,有着认真且精明的形象,那么面对眼前的意外,他的自然反应,往往就会偏向于严肃地对待。而当喜剧里的“不幸”被认真与严肃地处理的时候,它所带来的具体“痛感”,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仔细地描绘出来,我们观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代入到这个角色身上,进而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伤痛”,并导致具体的负面情绪的形成,让这段情节难以成为能逗笑人的喜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喜剧中“不幸”的构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个“不幸”的具体描写,是需要尽可能地规避掉的。
无论是“不幸”所能够带来的真实感受,还是这个“不幸”背后的问题具体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都不是喜剧应当承载的任务;它需要做的,是以轻松与荒谬的方式,去予以化解。
也正因为如此,角色被设计成比较天然的性格,这种对于“不幸”反应慢半拍的个性,一来就会因为角色自身的不在意,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不幸”所能带来的“痛感”,让观众不会因此而产生具体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这样的角色在面对“不幸”的时候,也更能够做出超出常理且荒谬的反应。

而这,就引来了第二个重要的化解紧张感的方式:反常规的情节处理。
没错,《日常》中几乎所有的搞笑,都源自于角色在遭受到“不幸”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出常理的、充满着惊喜的反应。
其中占据大多数的,也是我认为《日常》最独树一格的,是角色那反常规的夸张反应。
当然,如果只是夸张,那在其他的喜剧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但,《日常》之所以显得特别,是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夸张,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颜艺表现或台词配音,而是扩大到整个桥段的动作演出上的。
《日常》所展现出来的夸张动作;那将角色的反应,透过无法想象的肢体动作给表达出来的方式,是我们几乎无法在动画以外的载体中看见的。毕竟这种程度的夸张动作,已经超出我们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地步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喜剧在动画这个载体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绝佳例子。

我们可以具体地举几个剧中的例子:
像是大后期美绪失恋之后,那狂奔十条街的情节设计,这整段戏剧演出,是非常卖力且夸张的;毕竟,又有谁能够想到,仅仅是失恋,就能够做出如此剧烈的反应呢?
又像是之前提到的被狗咬情节,作品在祐子与美绪被咬之后,将她们的呐喊,形象且夸张地以光柱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这个瞬间,我们也会因为动画如此夸张的表现,让我们遗忘了“被狗咬”这件事情所会带来的真实伤害,并因此产生了喜剧效果。
透过这些例子,我们也可以得出《日常》如此夸张的表达,它所能够带来的好处:那就是让“不幸”所能产生的“痛感”失去真实性,让它与我们的常识产生剧烈的偏差,进而促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荒谬。
而这个偏差被表现得越是剧烈,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荒谬感,也就越强。

这样的荒谬,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嘲笑角色那过激的反应,嘲笑他们不该对此表现得如此夸张;但与此同时,其实也是在消解我们心中对于这个“不幸”的理解。
有些“不幸”,是我们很执着、很在意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内心里,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大,让它在无形中对我们产生了过多的负担与压力;但是,当作品能够以一个如此浮夸的方式去进行表达的时候,这就会让我们意识到,即便这个问题被放大到如此极端的情况,它其实也不过如此,它其实,也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般恐怖。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与我们自己达成了和解,并产生了:“原来那个如此纠结的自己,也是如此的荒唐啊!”的潜在想法,进而笑出声来。
所以,这个笑,不仅是在嘲笑角色的荒唐,它亦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自嘲。

除了夸张的表达之外,作品有时也会反过来进行反常的冷静表达。
例如,麻衣在面对祐子如此浮夸的反映的时候的依旧冷静,又像是笹原前辈在面对美里的狂轰乱炸之后的冷静等。
这样的冷静表达,尤其在先前的夸张反应之后,它也同样能够带来强烈的喜剧效果。
毕竟,过分的夸张,多少也会因为强烈的刺激,调度起我们心中的紧张情绪;而当作品用如此具体且具有反差的方式,去吐槽先前的情境之时,它也确实能够把我们的情绪予以化解,并让我们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变得更加荒唐与好笑。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日常》在段落之间,特别喜欢插入极其静谧的过场动画的理由。
因为有着这样的过场,它一来能够抚平我们在先前所产生的剧烈情绪,让我们能够平复过来去欣赏之后的喜剧;与此同时,在这样的冷静下,我们也更能够消化与理解之前的笑点,让先前的喜剧效果,在短暂的冷静下得以进一步地发酵,并得以更长时间地,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总的来说,无论是透过巧妙地角色塑造,来规避“不幸”所能带来的具体“痛感”,还是它那有着高质量演出的反常情节,这些都让我们观众,得以在每一个喜剧桥段里,将前面所调度起来的紧张情绪,精准地化解掉,让我们得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如同过山车般的享受与体验。
因此,即便是在化解紧张感的层面上,《日常》也同样有着非常出色,甚至堪称顶尖的表现力。

最后,我们回到最一开始的问题:《日常》为什么会如此好笑?
在我们深入探讨了那么多关于喜剧的构筑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就非常直白了,那就是:因为《日常》的几乎所有情节设计,都符合喜剧应有的本质,所以只要该情节所建构出来的“不幸”,能被我们观众接受,那我们自然就能够被逗笑。
而因为《日常》的群像剧叙事所带来的多元尺度与风格,以及它那戏剧张力足够充足的夸张动作演出,这就让《日常》的喜剧,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也能够产生更加强大的喜剧效果,让人在这26集的故事中,屡次感受到要被笑死的感觉。

当然,我这样简单地归纳,或许会让人觉得喜剧的构筑,看起来并不复杂,貌似只要达到这个标准,观众就会觉得好笑了。
虽然确实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喜剧效果就不会太差;但是,想要达到这个标准本身,其实就没有我们想象的容易。想要设计喜剧情节,不仅仅是“不幸”的构建需要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如何精准地释出“不幸”并化解“不幸”、如何巧妙的设计角色的反应、又如何在适当的时机停止;喜剧在这些细节上,都有着自己的讲究。毕竟,如果大意,一个设计上的失误,很可能就会导致喜剧效果的减损,甚至迎来截然相反的情绪,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都不认为喜剧是一个好写的题材。
而《日常》能够将这看似简单,实则细节满满的喜剧叙事,表现得如此出色;单就这一点,其实就已经很值得我们去赞叹与尊敬了。

必然的喜剧衰减的应对
喜剧中除了每一个桥段本身的设计就颇具难度以外,作为连载动画,它其实还面对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喜剧,都会在长时间的连载之后,有着不可避免的衰减。
撇开我前面就已经提到过的麻木感之外,造成这个衰减的,还有另一个更加内在的逻辑。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能够知道喜剧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观众从中抽离出来的。我们不能与角色产生强烈的共情,否则,“不幸”所带来的“痛感”,就会因为这层共情,迅速地被我们所感受到,进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形成具体的负面情绪;例如我们会更快速地因为角色的遭遇而感到愤怒,并逐渐开始想要为角色打抱不平。
但是,随着故事长时间的连载,作品中的角色,自然而然的就会变成朋友一般的存在,我们就会开始无法规避这层代入与共情;因此,喜剧的效果,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地衰弱与递减。
这是所有长篇连载的喜剧,都必然会面对到的问题。

那么,《日常》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是喜剧情境的营造。
我相信观看《日常》的观众一定有一个时刻,故事明明什么都还没发生,仅仅是看到了登场的角色以及聆听到此刻所搭配着的配乐,就产生了莫名的喜感,甚至有可能已经笑出声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在前期就已经沉浸在《日常》所营造出来的喜剧情境之中;所以当我们看到了熟悉的角色与配乐之时,我们就会自发性的将情绪,调整成喜剧的模式,并下意识地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理解成喜剧必要的设计,也会下意识地开始期待作品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而一旦作品形成了这样的喜剧情境,就算到了后期,出现一些对我们来说效果比较一般的喜剧桥段,我们也会因为这样的情境,因为整体较为欢快的氛围,而对此时情节的喜剧表现,予以较高的宽容。
也因为这样,就算《日常》后期面对着喜剧必然会出现的衰减,它也能够凭借着这股情境,去抵消那层衰减。

只是,如果只依靠这样的喜剧情境,长期且剧烈的衰减,迟早也会把这样的情境给吃透,观众也会因为逐渐贫乏的喜剧桥段,变得无法被这样的情境所感染,进而渐渐地无法走进喜剧的情境之中。
也就是说,喜剧情境的这个解决方案,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作品依旧需要想办法找出突破口。
而对此,《日常》的下一个解决方案,是逐渐让配角去更多地承载喜剧桥段的义务。

如果一集一集地看下来,并稍作统计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以第13集为分界线,前13集的喜剧多半还是由两组主角交叉承担的;但是到了第13集之后,虽然作为主角的他们,戏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中的不少喜剧担当,已经逐渐交付到其他角色身上了。
例如,笹原前辈和美里的关系,虽然前期就已经有所交代与展现,但是是到了后半段,才有着更加着重的进一步描写的;又像是中村老师与中之条之间的闹剧,也是在后半段才真正开展开来的;还有例如围棋足球部的各种趣事,也是到了后期才变得更加夸张与荒谬的。
那么,这样的叙事处理又是如何解决喜剧必然的衰减呢?
这是因为,诚如我刚才所说,喜剧衰减的本质理由,是源自于我们开始代入到角色身上,所以一个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他们所需要承担的喜剧任务,减少他们面对“不幸”的频率,并把这些职能分摊到其他角色身上,那么,作品自然就能够去对抗其喜剧的衰减了。

当然,就算将喜剧担当逐渐分摊出去,《日常》的主角依旧是同一批人,作品也不可能完全将他们给割舍掉,他们依旧需要占据作品更多的篇幅;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源,也没有办法借此完全消除。
所以,作品对此的下一步解决方式,是让主角所承担的那些喜剧内容,以更夸张的方式来呈现,进而形成更加荒谬、喜剧效果更加强烈的桥段。
只是,不可能每次遇到主角的桥段,作品都要如此卖力;毕竟,如同我在前面就已经提到的,持续不断地夸张所带来的刺激,只会让人逐渐变得麻木,要想写出更具有冲击力的喜剧桥段出来,难度也只增不减。
因此,这样更具夸张化的桥段,在大后期出现的频率也没有很高;
而《日常》真正的应对方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简单。

还记得在最一开始,我将我们在面对戏剧时所产生的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切割吗?
我们的笑,一个是喜剧所带来的搞笑;还有一个,是幸福的、开心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所带来的微笑。
而后者,我们在前面也提到了,那是源自于我们代入到故事之中,被剧中的幸福感所感染后的产物;而这,不恰恰正是喜剧发展到后期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源吗?
所以,《日常》最后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它在我们不可避免地代入到剧中角色,尤其是这些主角的过程中,悄咪咪地,将其日常喜剧的面貌,逐渐替换成了一般的“日常”;它不再过分地去强调喜剧中应该拥有的设计,而是更加纯粹地,去展现这些角色质朴的关系与连接,去表达他们之间单纯的互动,并以此,去让我们产生那发自内心的、幸福的微笑。
也因此,我们初看《日常》,会看见它故事里处处“非日常”的情节所带来的搞笑;但是,当我们看到了最后,却又会意外地发现,在诸多“非日常”之后,作品依旧回归了“日常”,回到了那个最纯粹也最质朴的感动之中。

实际上,不只是《日常》,绝大多数的日常喜剧作品,到了大后期,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这条道路。
所以,“喜剧”必须迎来完结。
只是在喜剧的完结之后,我们却也依旧会因为那份留存于我们心中的幸福与感动,而散发出那有别于喜剧的笑容。
而既然作品最后还能够让我们产生笑容;
这,不也已经是一部喜剧作品在最后,所能够做到的最好事物了吗?

因为有你才诞生的奇迹与力量
如同我前段的末尾所说,当《日常》临近尾声之时,当“喜剧”已经慢慢地走向完结之时,《日常》所带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喜剧的搞笑而已了;在看完这部作品之后,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观众,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满溢出来的治愈与感动,并因此而发出幸福的微笑。
那么,《日常》在最后所形成的这份治愈与感动,又是源自于何处呢?

一直都有着这样一种观点:“喜剧的背后,其实是悲剧”。
从喜剧的本质我们确实可以知道,喜剧中需要去构建“不幸”;而这层“不幸”的背后,其实很多时候所反映的,正是这个世界底层逻辑的悲剧成分。
那种总是充斥着意外、不尽如人意、且处处事与愿违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的周遭,也发生在剧中的角色身上。
我们可以去细想,要是发生在喜剧角色身上的这些灾难,最后没有被化解掉,那这是不是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悲剧故事了呢?
而即便在化解掉之后的现在,即便多少能够通过喜剧处理而得到心理上的释怀,这些灾难,难道就从此不再发生了吗?
而如果这些灾难始终存在,我们的人生将一辈子与这些灾难为伍,而我们自身又如此的渺小,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去面对这份无奈的现状呢?

《日常》里有一句名台词:“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所谓的日常,实际上可能是接连不断的奇迹”。
这句话在动画里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第四集的OP之后,樱井老师询问笹原胸口的领巾是什么的时候,笹原所作出的一句毫无关联的回答。
初看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不少观众会和我一样,虽然知道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但是在这个当下,我们并不会有多少动容与感触,只是当做一句名句,安放在我们的心中。
可是,在经历了如此多荒唐的故事之后,在第25集的最后,同一句话再次被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却莫名的,能够带给我们诸多的感触,让我们在这个刹那,终于明白了,《日常》这部作品在其喜剧的外壳下,其实,包裹着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对那喜剧背后的悲剧,的一种关怀与治愈。

《日常》里的每一个喜剧桥段,背后都蕴藏着“不幸”,都隐藏着一个潜在的悲剧;而《日常》的整个故事,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喜剧桥段所串联起来的。
所以,一直在“连续”发生的,其实是那隐藏在喜剧背后的悲剧。
但是,悲剧不断地发生,意外接连不断地降临在剧中的角色身上,那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下来?为什么,他们仍旧可以积极地面对这一切呢?
这是因为,在许许多多的故事里,遭遇“灾难”的角色,最终往往都不是独自一人去承担这份苦痛的;在他的身边,总有人陪着他,支撑着他,让他能够坚挺过眼前所面对的问题。

祐子的坚强,是因为她身边总有美绪陪着她一同去吐槽眼前的糟糕。
美绪失恋之后,祐子也陪着她奔跑了好几条街;并在那之后,麻衣、名乃、还有老师也赶过来安慰她,让她深知还有人陪伴着自己。
名乃一直被自己的机器人身份所苦,但祐子却早早地就告诉她,她只要成为她自己就好了,身份什么的并不重要;麻衣也在知晓了名乃的身份之后,选择不拆穿她,而是默默地将她的螺丝,带去她的家中;这一点一滴的“日常”,让名乃在最后,终于不再对此执着,并最终携带着那困扰自己已久的发条,自信地生活下去。
包括淘皮捣蛋的博士,她之所以能够一直保留着这份童真,不也正是因为在她的身边,一直都有名乃和坂本先生的守护吗?

“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所谓的日常,实际上可能是接连不断的奇迹”
这句话之所以让我们有所感触,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背后,是充斥着如此之多的灾难与悲剧;但因为有人陪伴,这些灾难与悲剧才能够一一地被化解开来,最终幻化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活在当下,之所以能够经历着现在这难能可贵的“日常”,其实就是多亏了过去的每一个奇迹,多亏了每个陪在我们身边的伙伴。
所以即便看似平凡,在这平凡的背后,也有着其他人所看不见的奇迹存在。
而知晓着这个奇迹的我们,是否能够拥有多一些力量,去直面生活,以及潜藏在它背后的灾难了呢?

美绪在失恋的暴走之后,看着眼前前来安慰自己的人,引用了先前祐子所说的一句话:“正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才会那么有趣”。
这句话,正是在明白了这个奇迹,并拥有了这份力量之后,所形成的对于未来与未知的期待。
毕竟,不管前方多么糟糕,即便世界千变万化,因为有你们陪伴,那属于我们的“日常”,才能够显得如此有趣啊!

事实上,《日常》所表达的这个内核,也是我认为京都动画这家动画公司,一直以来所带给我们的感动。
无论是《Clannad》、《凉宫春日的忧郁》、《轻音少女》、《日常》、《冰菓》、《吹响吧!上低音号》、《小林家的龙女仆》、《紫罗兰永恒花园》等作品,它其实都在一直强调着,那份由日常所传递出来的奇迹。
在两年前的那场火灾里,这家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但是,正如同这家公司身体力行的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我们怀揣力量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灾难一样,这一次,就由我们来支撑它,陪着它度过难关。
而在时隔两年之后的现在,京都动画也确实携着《小林家的龙女仆S》,再次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一直珍视的那个日常,与奇迹吧!
简单评分:9.6/10
ps:本作的配乐也非常出色。我文中也提到了由配乐所构筑而成的喜剧情境;但实际上,音乐本身其实也担当着一部分反常规表现的职能,毕竟对一个不起眼的小事,配上交响乐水平的隆重配乐,这本身就足以带来反差了。当然,即便不考虑其功能性,剧中大部分配乐本身也很好听,其OP更是越听越上头,ED则很好地将作品喜剧之后的关怀与治愈表达了出来,所以单就音乐表现,本作也几乎无可挑剔。

ps2:感谢所有愿意花时间看到这里的朋友,也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文章;喜欢的话也希望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一下up主哦!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这部好作品还有其他想要分享的观点的话,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