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论 分析——文学扎根于文化和生活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文系写不出好文章?
有一个回答是: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中文系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注重的是文学分析和评论。
就此笔者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作家不一定是中文系的。从作家角度来看,作家们或许说不出自己的作品是哪种风格,用了那些手法和技巧,因为他们是浑然天成的语言艺术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故乡风土的浸染早早让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如作家艾芜坚持用四川方言写作,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文化气息很重,故乡风土扑面而来。再举一个例子,《窈窕淑女》中女主的父亲从未受过教育,但却在语言学家的发掘下成了语言艺术家,他的语言自成一派,足够形象且足够特色。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也是建立在有着致命吸引力的拉丁美洲文化之上。所以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文化的问题。中国作家写不出《百年孤独》,外国作家也写不出《活着》。
中文系的也不一定是作家。从中文系学生来看,中文系的课堂告诉我,文学是人学。对于人生经历不够丰富,人生曲折坎坷都很少见的象牙塔人士而言(哈哈哈就是我们),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太少,写下来的文字就会少了鲜活,缺乏烟火气和底蕴。没有生活,不谈语言。
对于“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个观点我持中立态度。“看见过猪跑,但不会做猪肉”或许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