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啦,好开心,正好分享一下跑步装备,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

《实践论者》
文:阿鱼探长
实践论者,恩,好像和我不是一号人,我这么懒,还善于偷懒,简直看见“实践”两个字都会抓狂,闲情逸致慢生活,多好,搞什么实践呢。所以实践的星星之火至今也没有迹象可以燎掉我苍茫的懒原。
但这句话的另一个翻译是,总归有一些星星之火的嘛。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冷静地潜伏在人群,大部分时间在忙,忙?好像不大准确。应该是在“实践”。实践这样或那样的课题或项目,不只是学术上的,还可能是生活里的小计划小节目。在我们外人看来,那家伙好像真的很忙,做科研还自习,完了图书馆加个班,晚上参加社团还跑步。一副不知疲倦的样子。
真是不知疲倦,因为看到人家还是在全心投入满心欢喜的做这些事情。天哪,不累吗,吃什么才能如此能量爆棚。没有人逼他们这样累,起码在我们看来挺累。
但是换个角度,可能对那些人来说,就是我说的“实践论者”,just so so嘛~正常的事件密度而已。
我以前会觉得,事件密度那么高还受得了,肯定时间管理有点门道。从本质上讲,只是你的技术细节处理得好。除此之外,也就比我多点工业化机器生产效率至上的螺丝味道罢了。
直到我开始跑步,我开始意识到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跑步会将我置身于另一个隔离的时空,当我听着自己的步频与心跳,只有选择跟自己最坦诚最直白最沉默的交流。在跑步的时空里,我清楚地看到了平静与谦虚的引力场。
如果跑步也是一种实践的话,我也渐渐“沦为”实践论者了。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当我们真正认识或评价一些对象的时候,我们与对象之间必须得有一些桥梁。这个过程需要沟通与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避免偏见的干扰。永远站在岸上的人哪怕再怎么熟悉游泳原理,也不如一个山沟里的泥孩子对水有发言权。
实践论者,不论他们所作出的成就如何,在开始动手的一刻就已经决胜空头文学家于千里之外了。
做,与不做,二者的区别非常之大。
其实我们自己也都有这样的体验:要做一件事情,起步往往很艰难,但一做起来,就会进入状态,保持惯性也并不是那么的难。
对,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所谓的“惯性”,实践具有一种天然的引力场,为后续的征程保驾护航。这是最让人意外的结果,如果不亲自航行,而只是从我的小岛拿着有色望远镜观望对面的岛,也永远不会体会乘着风破着浪的享受。
而正是这些“享受”,让实践者的感受与收获截然不同。在前进的时候,俘获了除了疲劳之外的更多的东西。这种快感与兴奋,就像糖果之于小孩,足以让你燃烧起对下一次征程的渴望。
所以,别再拿可笑的事件密度来说事了,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生活密度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密度来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感受密度来决定。
同样多的事情忙了整整一天,会有人一嘴的喊累抱怨,也会有人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笑容。
这世间处处有风景,有风情。
当你在午后夕阳的操场上做着200m/400m的椭圆点描图时,也许不远处树荫下会有人同情地叹息到:
“唉,那个人每天不累吗,看他那样,真的好像条狗嘞……”